正在閱讀
藝博會裡的國際潛力股:台北當代12位80後國際與台灣藝術家推介

藝博會裡的國際潛力股:台北當代12位80後國際與台灣藝術家推介

The Main Force of the Art Fair: 12 Post-'80s International and Taiwanese Artists at Taipei Dangdai

台北當代的國際化與在地化的混合模式在今年有了更深入的拓展,畫廊傾向於選擇呈現35歲至40歲區間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他們在媒材和主題表達上也越顯豐富,雕塑、複合媒材繪畫、多媒體裝置、影像類作品有所增加。而在展會第二日的下午,《ARTouch編輯部》精選了12位在1980年代後出生的國際與台灣藝術家,為觀眾展示來自藝博會裡的堅實主力創作者。
2022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現場。(本刊資料室)

邱承宏|TKG+

邱承宏創作雖非造型強烈明顯的風格,但透過細膩的材質表現,以大量都市遺留物為研究對象,包括壁癌、磚牆、瀝青路面、地底河流、無名盆景、混凝土殘跡、棄置水泥動物以及文化遺址中的光影切片,在創作中建構、刨除、造光,重塑記憶與歷史的距離。邱承宏以立體裝置、雕塑的表象,進行詩意工程的行動考察。邱承宏企圖創造造型藝術「邊界」模糊的潛在可能,善於挖掘物件、材質曾經存在的身影與軌跡,並透過抽象的手法重新演繹那些被合理化及設計過的邏輯規則,將它們生動地重塑,藉此發展出一套巨大的記憶修補術。本次會場展出邱承宏系列浮雕作品《採光》,是藉由都市水泥空間之光線,投射空間中窗框與窗外植物,將其轉化為混凝土石刻板中的剪影。位於展位內,同時參與實境計畫的大型裝置作品《繡燕》,則延伸自過去的舊作,犀利地視覺化隱藏於人類社會中的變遷,以及對於現代廢棄物件的轉譯和討論。

邱承宏,《採光》,混凝土、灰油,42.5 x 42 x 8cm,2021。(TKG+提供)

陳漢聲 | 紅野畫廊

紅野畫廊於微型單元(SOLO)推出陳漢聲個展「百年不時」,是這位已逐漸在台灣當代藝術界站穩腳跟的年輕藝術家,繼2019年個展「牆隔神農」後,以當時的裝置作品《百年不時—金煌、烏鶖、林菝仔》為名,所推出的新作展。陳漢聲延續其圍繞鄉愁、以及記憶中的風景和物產為主題的創作脈絡,結合傳統工藝與動力裝置,包括以古典窗櫺為畫框式結構的「閬縫風景」系列,以及延伸自多寶格與供盤樣式的「清供透景」和「發穎清供」系列。儘管依舊持回望鄉愁的浪漫情懷,卻也延續近年來持續在作品中蘊藏的,對現代化進程之下逐漸凋零的人與物之連結的喟歎。

陳漢聲個展「百年不時」,紅野畫廊展位現場。(藝術家與紅野畫廊提供)

黃海欣|双方藝廊

​​不同於主展間以抽象藝術作為串連,双方藝廊在點閱沙龍區帶來黃海欣的繪畫作品。取材自日常生活情境,時而滑稽、尷尬、幽默……,各種奇特古怪的當下或戲劇性的瞬間,常常成為黃海欣創作的場景。大時代小人物各種微妙神經質的荒謬片刻,令人們在看到黃海欣的作品時,不時勾動內心的不安、恐懼、疏離與焦慮,然而童稚天真的視角,又讓荒誕且真實的現實不至於過度尖銳、令人意欲逃離。對於黃海欣而言,現實可能比她的畫更荒唐,而「我的畫布就像濾鏡,只是用說故事方式把呈現在眼前的人事物濾出來,我只是在敘述一件事,不帶主觀的評論。」

黃海欣,《姐妹#5》,油彩、畫布,102 X 76cm,2014.(本刊資料室)

簡翊洪、羅智信|谷公館

此次谷公館帶來兩位80後的台灣藝術家,羅智信與簡翊洪。羅智信的創作著力於非典型的媒材實驗,藉由轉化物質本身的意義、特性等,探討其與身體感官的連結與所隱含的精神性狀態。他也熱衷於將日常物件動些手腳,改變觀眾的感知。此次谷公館帶來的作品,延續了羅智信甫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結束的個展,除了將蝸牛殼磨碎作為顏料的《用蝸牛畫蝸牛》,以浴缸轉化而成的《浴缸沙發》,以及新作《Sink, Sunk, Suck》。而簡翊洪的水墨創作,則以富於想像的幽默趣味,為傳統水墨帶來一種這個時代非常個人化的當代感。

簡翊洪、羅智信作品於谷公館展位現場。(本刊資料室)

林彥瑋|誠品畫廊

誠品畫廊在點閱沙龍區帶來林彥瑋的繪畫作品。林彥瑋經常以照相寫實的技法描繪動植物,他先是拍攝模型,再繪製影像中的形象。從實體物到模型,再到攝影及繪畫的過程中,形象及藝術語彙經過一層層的轉譯,每次轉譯間不可避免的遺失某些細節,但正是這樣的落差,讓林彥瑋看見了「再現」本身的可能與不可能。此外,他精湛的寫實技法也充分表現在畫作上,例如此次展出作品《松 #2》的質地及姿態,在他的筆下靈動地重現。而在複製與轉譯的創作中,林彥瑋根基於具有標誌性的個人風格,發展對於攝影、繪畫的本質思考。

林彥瑋,《松 #2》,油彩、畫布,40×60 cm,2022。(誠品畫廊提供)

麥影彤二 | 德薩畫廊 

麥影彤二生於1989年,是來自香港的當代藝術家。她的作品通過對哲學、藝術史、文化、多變的社會政治環境、網路和新科技等的研究來反思二十一世紀所面臨的問題。本次德薩畫廊於台北當代呈現的為的「美好家園」系列,該系列作為麥影彤二所創造的美感體驗,以幽默和強烈好奇心的二元論所連接。該系列系列是運用了暢銷美式生活模擬遊戲《模擬人生》來創作的畫布三聯作,每一聯都由中國電商平台 「淘寶」上,三位不同的畫家繪製而成。《模擬人生》通常被玩家當作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因為遊戲賦予了他們任意控制和改變周圍環境的力量。但當電子設計變成真實的畫作時, 作品會因為藝術家們的主觀認知、技巧和顏料等因素不一致而變得難以 判斷。通過讓外來因素介入幻想的實現過程,《美好家園》闡明了現實與幻想之間那無可避免的巨大落差。當外部力量侵入個人願景時,烏托邦的幻想頓時破滅。德薩畫廊也在持續將麥影彤二的創作推廣至歐美等地。

麥影彤二「美好人生」系列於德薩畫廊展位現場。(德薩畫廊提供)

郝經芳 & 王令杰 | 御書房藝廊

在御書房藝廊展位及「實境計劃」裝置藝術展區,旅法的中國年輕藝術家組合郝經芳&王令杰首度在台灣發表作品。他們的作品簡約素雅,詩意與科學氣質兼備,多從對自然現象的觀察與體悟出發,穿越物質性及其運動,折射出人與萬物的關係。此次展出他們頗具代表性的系列,包括幾件展現自然與機械共同實踐「繪畫性」的作品:如2012年持續至今的「Sun Drawing」計畫,以由光學元件和熱敏紙組成的裝置來記錄陽光線運動的成像軌跡;「在一個萬物運動的宇宙中」則透過熱敏顏料與機電裝置共同作用,勾勒出轉瞬即逝的軌跡圖像,具體形象與抽象精神性兼具。「實境計劃」展區的空間裝置《星空》以黑白兩色金剛砂,在地面鋪就台北當代展出場地、世貿中心所在地於地球另一端的坐標、阿根廷福爾摩沙省皮拉加斯縣此時的星空,隨觀眾位置移動而折射出漸變的光,引人遐想。

郝經芳&王令杰雙個展於御書房藝廊展位現場。(本刊資料室)

張英楠|離塵藝術文創館

索卡藝術中心旗下全新空間離塵藝術文創館攜中國當代藝術家張英楠參與本屆台北當代「微型單元」展區,張英楠現年40歲,創作圍繞與其同世代的中國社會複雜的發展性展開——外部尋求高速發展,內心渴望心靈寧靜,想去遠方卻也不捨家鄉。藝術家對於光影的捕捉與空間感極為縝密,參展作品《太陽》裡,陽光為木製的梯子披上金屬質感,置於深邃斑駁牆面中,猶如通道般,穿過畫中所塑造的空間,進而進入畫面中的空間內,使觀眾體會進入畫中世界之意境,同時也細細品味藝術家賦予作品的詩意與情感。

張英楠,《太陽》,油彩、畫布,200×150cm,2020。(藝術家與離塵藝術文創館提供)

Danny Giesbers|丁丁藝術空間

丁丁藝術空間於此次展會帶來荷蘭素人畫家丹尼 Danny Giesbers,深受里希特刮刀技法的影響,在他的畫作上可見顏料大面積刮除、塗抹的處理,但同時又能在色彩的搭配、元素的應用及視覺上的動態感,都可見Giesbers明確的個人風格。例如在畫作《Roma》中,他以鮮豔的橘色及其對比色藍色作為主基調,大膽的用色為畫面營造出鮮明且活潑的氛圍。對 Giesbers來說,他的作品是純粹的情感表達,透過遠離對物質性的思考,他最為直接的對事物的感受是他作畫的動機,這也讓他得以回歸藝術的本質,讓繪畫成為他與世界的橋樑。

Danny Giesbers,《Roma》,複合媒材、木板,100×100cm,2020。(丁丁藝術空間提供)

Ken Sortais|GALERIE JULIEN CADET

來自法國的畫廊GALERIE JULIEN CADET帶來法國藝術家Ken Sortais的複合媒材系列雕塑。藝術家早年曾參與巴黎的塗鴉組織,也以街頭藝術式的創作行動進行文化干擾。例如以乳膠在聖丹尼斯大教堂的淺浮雕上印上聖徒的臉,或是在瀝青刻上撒旦的銘文。藝術家時常藉由這些都會中的工業材料進行創作,藉此以看似模糊不清而具有強烈暗示的形象,喚起對人類文化起源的記憶。近年來也成為時尚與精品品牌合作的對象。

Ken Sortais複合媒材系列雕塑於GALERIE JULIEN CADET展位現場。(本刊資料室)

此次的系列雕塑命名來自於希臘羅馬神話故事中的經典形象,藝術家使用了相對於大理石等雕塑材料之外的「非純粹材料」為這些形象塑形,在色彩的使用上又令人聯想起工業化之後的城市圖標(icon),對於材料的敏銳度以及urban art的個性,讓他的雕塑形塑獨特的複合語彙。

《初雨、日遮》三頻道錄像於Galerie Zink展位現場。(本刊資料室)

潘濤阮|Galerie Zink

德國畫廊Galerie Zink帶來越南藝術家潘濤阮(Thao Nguyen Phan),她居住於胡志明市,是一位跨學科藝術家,其創作形式包括錄像、繪畫和裝置,並從文學、哲學和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觀察社會習俗和歷史中分歧的議題。在會場呈現的錄像作品《初雨、日遮》(First Rain, Brise Soleil),此件新作此刻也正於威尼斯雙年展由Cecilia Alemani策展的主展覽「The Milk of Dreams」中展出。

潘濤阮的影像充滿隱喻的姿態,提出一種較為詩意、軟性、溫柔的敘事作風,著重非物質遺產與現代發展的共生。作品詩意地將神話及民間傳說與工業化、糧食安全和環境等的緊迫議題交織在一起。地球資源的破壞和過度消耗所帶來的威脅是她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近作特別關注湄公河流域,提出一種借鏡歷史、傳統知識並尊重生態系統的新生存方式。

劉致宏、羅懿君繪畫與複合媒材於日動畫廊展位現場。(本刊資料室)

劉致宏、羅懿君|日動畫廊

來自日本的日動畫廊,帶來了兩位台灣80後藝術家羅懿君與劉致宏的繪畫與複合媒材新作。這兩位藝術家皆在北美館舉辦過個展,於國內已有顯著的成績,並且近年來在國際藝術場域中持續嶄露頭角。羅懿君帶來了《保護層》系列的近作,展現了他組構自然材料的精湛技法。藝術家以植物種子、樹皮、砂和毛毯等材料,以袋鼠皮與狐狸皮等形象織就了自身對人類世環境變化的關照。而甫參展馬祖國際藝術島的劉致宏,在展位中則帶來了他的風景油畫。藝術家為自己的繪畫量身打造畫布油彩原料,對於綠色調與背景構圖、筆觸、形象的拿捏,在新作中有了更層次豐富的技法推進。

ARTouch編輯部( 168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