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充滿溫度的畫廊:專訪isart gallery御書房藝廊總監Veronica Wang王品茜

充滿溫度的畫廊:專訪isart gallery御書房藝廊總監Veronica Wang王品茜

A Heart-warming Gallery: Interview with Director of isart gallery, Veronica Wang

御書房藝廊作為一間策略新穎的藝廊,以總監王品茜具洞察力且獨道的眼光為基礎,充滿溫度的互動方式建立起多元而具有當代性的藝術世界,並且將帶著豐富的創造力,長遠地向著藝術之美而前進。

在COVID-19疫情影響全球逾兩年之際,線上藝廊已成了藝術圈不可或缺的展售平台,並且持續成熟地穩定運作。而在眾多投入線上藝廊的畫廊之中,isart gallery御書房藝廊(以下簡稱御書房藝廊)的身影顯得特別突出,它早已在2012年便投入線上藝廊開發,形成完善且活絡的收藏網絡,而這都來自於藝廊總監王品茜(Veronica Wang)十年前獨道而精準的決策與細心的經營。

isart gallery御書房藝廊總監王品茜。(isart gallery御書房提供)

線上藝廊開啟收藏之路

御書房藝廊成立於1984年,由王品茜母親創辦,是一間長期深耕高雄的藝文空間。王品茜從小沉浸在藝術的氛圍中,大量地去世界各地看展覽並培養接觸藝術作品的習慣,長期下來累積了敏銳且獨特的鑑賞能力。12歲時一次法國的旅行,更讓她看遍了巴黎許多的美術館,這次的經驗奠定了她對當代藝術的喜愛,也使得富有熱忱的她決心投入當代藝術的領域。因此,王品茜投注了她對於藝術的愛好,應用銳利而細膩的眼光為御書房藝廊開創嶄新的商業模式,拓展藝廊業務內容並成功轉型, 她嘗試培養年輕藝術家,並為其提供健全的發展空間。而其中最重要的革新便是創辦線上藝廊www.isart.tw,建立藝術品銷售的數位平台。

在線上藝廊的商業模式尚未健全的2012年,王品茜投入線上藝廊開發是一個大膽的決定。即便一開始不受家人、朋友的認同,但她明確地看見人們的需求,發現一般觀眾經常會對藝術品/畫廊產生很大的距離感,甚至認為藝術品遙不可及,而不敢走入藝術的世界,但王品茜希望讓藝術收藏成為一種日常,讓藝術能與生活緊密的連結。因此御書房藝廊成立線上藝廊,使數位化的消費成為常態,將整個購藏藝術品的流程透明化,讓購藏作品不再是一件難事。此外,跨越時間與空間限制的線上藝廊,也讓收藏的選擇性與可能性大幅提升,不同層級的藏家能在差異化的價格區間中找尋適合自己的作品,也因此許多人人生中第一件藝術品,都是從御書房藝廊購入的。看見越來越多人踏入藝術圈,是王品茜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她笑著說:「有時候成交一件幾千元的作品,比成交幾千萬的作品還開心。」因為那件作品可能是藏家的第一件作品,也是開啟藝術收藏之路的敲門磚。

敏銳地主動看見需求

王品茜擅長觀察並發現藏家的需求,對於未曾購藏作品的藏家而言,想像作品的展示狀態及效果並不容易,因此她協商技術團隊設計「模擬情境圖」的功能,讓藏家更快速地了解作品的展示效果。她在十年前就開始接觸許多年輕的藏家,隨著藏家成長、能力及審美的改變,陪伴著許多初級藏家一路成為中高階藏家。由於長期以來所有的作品都經過王品茜的嚴格篩選,高品質的作品為品牌建立了良好的聲譽,並與藏家建立起深厚的互信關係。近兩年因為COVID-19的影響,許多畫廊的實體空間展售都受到極大的衝擊,但御書房藝廊透過線上藝廊,仍然與海內外的藏家維持著緊密的關係,也很大程度地彌補了實體空間的缺口。

御書房藝廊在台北、高雄分別設有空間,並且即將於台中成立新空間。高雄的空間秉持著推廣藝術的初衷,除了常態的展覽,亦設有餐飲服務,讓一般民眾享用餐點的同時也能接近藝術。推廣藝文的普及度,成了高雄空間的主要的基調。而台北的兩個空間分別經營著一、二級市場,提供給年輕藝術家展覽的空間,讓藏家得以依照個人所關注的類型而進行參訪與收藏。明確的市場區隔及定位同樣來自王品茜細膩的觀察力,她看見了不同族群需求上的差異,並且能夠搶先在對方發現問題之前,先行提供貼心的安排。顯然,商業價值並不是唯一的考量,她始終帶著溫暖且敏銳的心,總是能主動發現受眾的需求。真誠地對待他人,並在人與人的互動中保持溫度,所有的決策都先從對方角度思考,是王品茜一貫經營藝廊的核心理念,也是御書房藝廊能長期活躍的關鍵。

與藝術家的情感連結

在與藝術家合作的過程中,除了藝術與商業價值,王品茜也重視藝術家長遠的發展性,她總是會給藝術家許多的課題,激發藝術家在創作及理念上的可能性,並藉此為藝術家規畫長期的發展走向。因此,長期合作進而代理藝術家,都與她有著親近的情感連結。

除了身為畫廊經營者,王品茜也具有豐富的策展經驗,她的策展首要目的是推動藝術家開展更多的創作可能性,也使觀者能以嶄新的角度看待藝術。她曾在2019年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時以「三原色」為主題,讓張子晴、郝經芳與王令杰兩組藝術家分別以繪畫及機械裝置回應此一命題。當創作回歸到純粹的色彩,在極簡的基調與藝術家原有的創作脈絡上開展出全新的樣貌。擅長跨界合作及異業整合的她也於2020年策畫「名人故事特展」,邀請30位各行各業的名人,包括黃子佼、黃大煒、盧廣仲、嚴長壽、全球百大DJ Bassjackers及米其林一星主廚田原諒悟等人,分享自己生命中最重要也最私人的故事,交由藝術家張子晴在理解及轉化後,完成一幅幅的抽象作品。這個計畫對藝術家的挑戰在於,她必須從原先對自身情感的關注,轉向傾聽他人的故事並全然地共感,再結晶成繪畫;而觀眾則是能直接地從作品中了解抽象繪畫所蘊含的強烈情感。對於參與者而言,透過真誠且毫無保留的分享,感受從真實故事轉化成抽象作品間的能量流動,藉由這個過程也達到內心療癒。其中最令王品茜感動的是,每一位參與者走入展場時,都是第一眼就認出以自己為原型的作品,是一種完全的被理解,最真實的情感交流。

御書房藝廊代理的藝術家無論在媒材、技法及題材上都體現了相當程度的多元性及獨創性。擅長抽象繪畫的張子晴以厚重的顏料所堆疊出的厚重的筆觸,讓顏料在筆觸交會時自然地融合,在可控制與不可控制之間,尋找意志與偶發性的平衡。同時也在充滿肌理的畫面中,散發自然而深沉的詩意。劉文瑄以塗畫(Drawing)的方式創作,將日常的感受與身體感知凝結成創作能量,在應用媒材與情緒對話的過程中,創造獨特的美學語言。她的創作類型多元,其中紙張雕塑讓平面與立體空間結合,使作品的層次更豐富,觀看的角度也更加地多面向。而蘇誼亭的畫作主題圍繞著「風景」,生活中每一個角落都是她觀察的地方,在寫實的基調上她除了刻畫建築的細節,同時也加入了自己對於景物的理解與情感,進而表現寫實與寫意相互融合的內在風景。

林慧琪的創作媒材為膠彩繪畫,繪製過程中以手直接觸碰顏料,與顏料接觸時從非常私人的經歷出發,將之轉化為抽象的語言。在細小而反覆的筆觸裡朝向一幅畫的完成,從中釐清及認識自我,並應用視覺及觸覺感官,回應生命的課題。藝術家洪郁雯創作的銅線雕塑裝置靈感源自於小時候看著奶奶編織的記憶,進而以銅線來表現個人的特質與情感,將銅線扭轉、編織,構成具有穿透感的形體。讓實體空間與虛的空間相互交錯,隨著意識流動,其中盤根錯節的網絡,更是解構了線性的思考邏輯。

郝經芳與王令杰作品《星空》2017年於北京空白空間展覽現場。(攝影/楊灝,isart gallery御書房提供)

郝經芳與王令杰:理性與感性的相遇

而即將於今年五月舉行的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御書房藝廊選擇展出郝經芳與王令杰兩人的作品,作為這組藝術家在台灣首次發表作品的平台。王品茜觀察到,在台灣的藝術博覽會上平面繪畫及雕塑作品的銷售成績良好,但多數藏家對於裝置、攝影作品的收藏態度仍趨於保守,因此希望透過此次的展會,除了向台灣觀眾介紹藝術家外,也能拓展收藏媒材的廣度。郝經芳與王令杰兩人出生於中國,後一同赴法國深造。王品茜從兩人身上看到對於機械裝置、攝影等各種媒材的成熟掌握,同時在理性與感性的交會之間,創造出詩意且動人的空間。作為夫妻藝術家,兩人的合作非常有默契,感性的郝經芳負責天馬行空的構想;理性的王令杰則將之實踐,共同協調、討論來完成創作。

郝經芳與王令杰作品《Sun Drawing》(2012至今)及光學裝置。(isart gallery御書房提供)

郝經芳與王令杰的作品往往和自然界的細微變化有關,主要媒介包括裝置、影像等。大自然的神祕與幽遠在他們的創作中顯現,同時具有科學的縝密邏輯,又富有情感及詩性,彷彿是一種二元的存在,在和諧的雙重邏輯裡相互對話。機械裝置作品《在一個萬物運動的宇宙中》呈現白色的點在單色的背景上緩慢的移動。白點持續的運動影響甚至改變了觀者的感知,當觀者注視著白點一段時間,便會產生視覺暫留現象,讓「觀看」的行為被突顯,藉由作品本身的變動塑造動態且有機的形象,進而使觀者感知的產生變動,除了從中意識到物質如何以構成,並沉浸式地感受作品所帶來的內心的顫動。那片全然而純粹的藍,彷彿是克萊因藍的延續,畫面的構成雖不涉及任何敘事,但卻巧妙地將人的生存狀態回到最初、最為直接的境地。

郝經芳、王令杰,《在一個萬物運動的宇宙中》,壓克力板、熱敏顏料、雷射、機電裝置,48×48cm,2022。(isart gallery御書房提供)

《Sun Drawing》則是以一個光學元件及熱感應紙組成的裝置,用來記錄太陽移動的軌跡,當陽光穿過透鏡匯聚在紙張上,太陽本身的熱能便會在紙上留下痕跡,天氣及四周的環境變化也會同時被紀在紙上,成為作品的變因。《Sun Drawing》,充分體現了郝經芳及王令杰兩人的性格,他們既深入的應用了光學及機械裝置,又創造出具有美學及感性認知的空間。一幅幅記錄太陽軌跡的作品在延伸出作者性與時間性的探討,當半圓球體的機械裝置完成後,創作者便隱身,接續則交由大自然來完成作品。此外,多重的時間性在展場疊合,太陽運行的時間、每一件作品間不同的時間及觀看的當下,三者在展場中交會在同一個點上。

攝影作品《Night Bodies》是郝經芳與王令杰對自然生命與現代文明的思考。作品靈感來源於兩人在馬里工作時,某次晚間在沒有照明的公路上偶遇幾棵被包裏的樹草。等身大的植物與人為的物件緊緊相連。影像中具有明確的光源,以明暗對照法來突顯畫面的主角,並以類型學的手法完成系列作品,不涉及直接的情緒,相當冷靜地揭露創作者所欲表現的主題。而另一個系列作品「Liiight Bulb」面對的是影像本質的提問。「影像是什麼?」是自攝影發明不停被討論的問題。而這組作品形式上看見不同色光相互交融、重疊、混合,但實際上所拍攝的都是相同的對象物,從老式幻燈機的光源中,因為不同的折射而看見多樣且色彩繽紛的畫面。其中抽象繪畫般的色彩,突顯出影像與光之間緊密的關係。「光」一直是兩位藝術家熱衷研究的對象,光中包含著許多顏色,藉由他們一一拆解、重組,排除敘事或任何具象的元素,直接地探索光的存在,以及光構成影像的路徑。

郝經芳與王令杰系列作品《Liiight Bulb》(2018至今)。(isart gallery御書房提供)

生命與藝術的本質

郝經芳與王令杰的作品並不涉及特定的敘事或社會議題,也沒有特別明顯的時代特徵,因此具有不可抹滅的普世性,無論身處任何文化背景的觀者,都能共感藝術家的關懷。實際上,郝經芳與王令杰的藝術世界裡,他們從對於自然現象的觀察出發,始終圍繞著時間及空間的雙重系統,無論是在《一個萬物運動的宇宙中》移動的白點、《Sun Drawing》的太陽運行的軌跡或是《Liiight Bulb》漫飛的色光,都在極簡的形式裡探討現世的複雜構成中,拆解出對於生命的本質性思考。兩人的作品有極強的觀念性,透過嚴謹的機械動力裝置,打造出既有科學理性又包容著豐沛情感的作品,以精確而細緻的形式,將所有的哲學思考都完整地呈現。

御書房藝廊作為一間策略新穎的藝廊,以總監王品茜具洞察力且獨道的眼光為基礎,充滿溫度的互動方式建立起多元而具有當代性的藝術世界,並且將帶著豐富的創造力,長遠地向著藝術之美而前進。


2022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isart Gallery 御書房藝廊

展期|2022.05.20 – 2022.05.22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S05展位

林芷筠( 3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