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路由藝術洪緹婕:善用「以小博大」的策略,帶著「國際」回臺灣

路由藝術洪緹婕:善用「以小博大」的策略,帶著「國際」回臺灣

路由藝術的藝術品相多元,從歐洲到北美、從東北亞到東南亞都有,成立迄今不過五年的時間,已經辦過多檔相當不錯的展覽,讓外界印象深刻。其挑選合作的藝術家大多具備在國際美術館的展覧經歷,受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當代藝術館、巴黎蓬畢度中心、倫敦泰德美術館等重要藝術機構的肯定。
如果有人說,國際化是大畫廊的專利?臺北路由藝術(Nunu Fine Art)創辦人洪緹婕(Nunu Hung)以客居紐約10年的經驗反其道操作,善用「以小摶大」的靈巧策略,回到臺灣,讓國際化成為可能。因為小,路由藝術方能身輕如燕、柔軟自在,不必拼排場、講門面。因為小,不易樹敵,更可左右逢源。但也是因為小的緣故,在藝術產業界弱肉強食之下,有時慧眼識得的藝術家,也會面臨拱手讓人的命運與無奈。種種一切,洪緹婕點滴在心頭。
 
洪緹婕的眼光鋭利,向來令筆者嘆服。先前我曾去倫敦採訪的英國重要女性藝術家蘿絲.韋莉(Rose Wylie, 1934-),作品便是洪緹婕的畫廊第一個引進臺灣追憶往事,洪緹婕表示四年前參觀「威尼斯雙年展」,看到饒富童趣的蘿絲.韋莉作品,眼睛為之發亮,因此按圖索驥到倫敦郊區,說服當時已經81歲的畫家姥姥提供作品,讓她返回臺北舉辦個展。此舉果然作出了讓各界驚豔的個展,更讓許多藏家以可親畫價,收藏到好作品。如今國際畫廊介入代理,畫價馬上三級跳,洪緹婕微笑放手。並非眼光不好、努力不夠,只是因為條件規模難以與國際畫廊相比,因此在藝術代理的路上有些吃虧,對此洪緹婕看得非常開,她沒有抱怨,始終語帶祝福。即便對立足臺灣的路由藝術而言,這是說不出口的痛苦,但卻也沒有因此洩氣。相反地,她加倍努力。
英國藝術家羅斯.懷利在她的工作室中,2018。c 羅斯.懷利(藝術家及卓納畫廊提供,攝影/Joe McGorty)
成立迄今才五個年頭的路由藝術,除了有聲名大噪的蘿絲.韋利,旗下還有多位重量級的知名外國藝術家,在洪緹婕的精心挑選下被帶進臺北,例如美國藝術家佩塔·考伊奈 (Petah Coyne,1953-)、羅娜.龐迪(Rona Pondick ,1952-);愛爾蘭藝術家羅迪尼.狄克森(Rodney Dickson,1965-)、安迪拉・茱莉安達 (Endira Julianda);德國藝術家彼得·齊默爾曼 (Peter Zimmermann、1956-)。他們都是路由藝術展覧的座上客,為臺灣藝術產業界打造了新的品味與視野。小兵立大功,路由藝術成為大家公認中「小而美」、「小而精」的畫廊界新鋭,猶如征戰勇士,豐富了臺灣藝術產業的多樣性,彌足珍貴。
 
畫廊名提及「路由」兩字,乍看之下有些許唐突,大多數人直接聯想到的是科技通訊中,用來接合許多功能與線路的「路由器」。然而取「路由藝術」作為畫廊名稱,恰好正是取其多元化平臺的意涵,自許它在藝術產業界扮演「路由器」的功能,結集資訊,更是分享訊息。而畫廊英譯名稱則採用洪緹婕暱稱的小名「Nunu」,不僅親切可愛,大家琅琅上口,果然是洋化直白的應對方式,深得年輕世代好感。當面對年輕人,她分享藝術、討論時代潮流,完全沒有距離感。
路由藝術創辦人洪緹婕。(本刊資料室)
為什麼會投入藝術產業,洪緹婕認為是誤打誤撞、無心插柳的結果。洪緹婕最早念世新大學新聞系,畢業後考上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獲得傳播碩士學位,而第一份工作是到公關公司,擔任接待人員。當時她的職務分配是負責運動廠牌,2004年正巧遇到大明星麥克.喬登(Michael Jeffrey Jordan,1963-)來臺打球,當時就是由其工作的公關公司負責企劃接待,她被指定為第一線接待人員,可以日夜陪伴運動偶像。是件多麼令人稱羨的事,但是當時英文還很結巴的洪緹婕,遇到大明星,無法作有效溝通,除了心虛之外,她更倍感壓力。尤其那一回更遇上一件窘事,即當時在迎賓活動上,導演希望安排演戲橋段,讓麥克.喬登在公開會球迷時,上臺秀一段小戲。導演認為麥克.喬登閱人無數,這種小戲碼無傷大雅,但事實上大明星仍有靦腆一面,上臺演戲令他非常不自在,導致到了公開會球迷之際,麥克.喬登只花了3分鐘講一段話,就草草閃人。這場活動遭粉絲罵翻,輿論因此大譁,洪緹婕成為首號戰犯,羞愧難當,挫折不已。
 
痛定思痛之後,洪緹婕那年冬天就毅然辭去別人眼中很不錯的公關工作。她奔赴紐約,拿著所有積蓄共新臺幣20萬元,急著找語文進修班,補強英文能力。原本只是三個月的語言班課程,況且盤纏也有限,她也只打算在什麼都貴的紐約短暫落腳。但沒想到在這絢麗花都,有太多的藝文展演活動,讓洪緹婕找到充電的窗口。而她一頭栽進去就欲罷不能,一待就是10年,成為半個蟄居紐約人。紐約是不折不扣的民族大熔爐,什麼樣的人種都有。在那裡,蘇荷區(SOHO)與雀而喜(Chelsea)每天有看不完的展覽,更有認識不完的藝術家。各國藝術家都在紐約駐留或作展覽,大家見怪不怪,那種「只看你藝術作得好不好,不會多問國籍」的常態,讓洪緹婕更以平常心看待國際化。這段滯留紐約的期間,就靠著到處打工,賺取生活費,也許是幸運之神特別眷顧,讓她碰到貴人,不知不覺中,就走上藝術的不歸路。當洪緹婕回到臺灣,很自然連結上紐約的人脈資源,帶進很多具有特色的國際藝術家,這些藝術家大多非臺灣籍,但她並沒有特別感覺那就叫「國際化」。
 
說起紐約10年對人生的影響,洪緹婕感觸很深。紐約有逛不完的流行櫥窗、看不完的多元表演,但物價的昂貴也不在話下。很快地積蓄要用完,逼得她不得不去打工賺錢。這時一家小型建築事務所急著找助理,因緣際會下成為一個幸運的開始。這家建築事務所收藏藝術品,協助公司整理藝術品,而後認識了一位常到事務所走動的俄羅斯老太太。老太太是位二手藝術市場買賣專家。見一向勤快伶俐又有禮貌的洪緹婕很得人緣,於是老太太像個Mentor(導師)一般傾囊相授。在耳濡目染之下,她學習了藝術賞析、分辨作品優劣,很快就懂得從畫框的年代,辨識已逝藝術家的作品真偽。認真好學的洪緹婕同時也領略,藝術品的二手買賣具有無限商機,雖然當時手頭資金不多,但因為有出手精準、子彈無虛發的投資眼光,更重要的是有老太太的引導入門,她的藝術知識與識人能力,累積迅速,因此很快她就賺進第一桶金,成為日後創業的資本。
 
建築師事務所的老闆看她的中文流利,因此在她進入公司工作不久,就賦予她全新任務:到中國大陸,為一位客戶尋找大陸當代藝術家張曉剛的畫。於是在2005年,洪緹婕去了北京,順利達成任務拿到一萬美元佣金入袋。這件事給她年輕的生命極大鼓舞。特別是她已經意識到,只要對藝術夠內行,藝術品買賣的利潤是豐厚的,前景可期。這名藏家滿意洪緹婕使命必達的能耐,也陸續為她介紹新客人,她搖身一變成為藝術「單幫客」並兼作顧問,不斷幫藏家從二手市場挖寶,之後買賣轉手。收入穩定,一年只要做上一兩次大筆交易,所獲取佣金就足以供她四處雲遊,繼續吸收人生經驗。而她在買賣同時,自己也有收藏,來去之間亦收益不俗。這些往來之間,也養成了她的視野,意識到藝術市場,特別是二手市場的客層,不乏金字塔頂端客。這樣的視野養成,對她之後的創業幫助很大。該如何與金字塔頂端的客戶接觸,如何投其所好,成為足以依託的朋友,能夠「魚幫水、水幫魚」,是投身藝術產業界應開竅的相處之道。舉例來說,若有客人想出讓一幅安迪.沃荷(Andy Warhol,1928-1987)的作品,洪緹婕會深入了解自己朋友群,推測出哪些人會有興趣。果然,往往都能順利完成交易,而獲得的佣金也逐漸變成她的創業基金。
 
在累積了交易經驗與資金,加上畫廊界好友頻頻起鬨招手,洪緹婕終於點頭答應開畫廊。因為二手市場單純是交易買賣,固然佣金可觀,但畢竟只是生意。倘若經營畫廊,前進到一手市場,既可無止盡地覓尋優質藝術家,同時可以為藝術家量身訂作,策劃許多有意義的議題與展覽,便能在生意經營中,融入自己個人理想。臺灣收藏家的實力雄厚,早就遠近馳名。開畫廊當然回到有厚實藏家能量的家鄉,所以創作計劃,越來越具體。以臺北的物價水平為例,經營一家小型當代藝術畫廊,一年約需800萬至1000萬元,她踮一踮自己口袋深度,足可以放手一搏。2014年夏天,帶著自己賺得的積蓄,以及創業的雄心,洪緹婕回到她睽違10年的臺灣,在臺北新生南路與仁愛路隅角,正式成立路由藝術,成為臺灣藝術產業界的新面孔。該畫廊位於仁愛路和金山南路交叉口的幽靜巷弄,鄰近師大文教區,有種素樸恬靜,是鬧區中的小桃花源。別看幽靜巷弄,每每有展覽,前來欣賞的客人不絕。除了有藝術專業人士隨著展覽檔期,每展必到之外,附近的退休公教人員特別多,畫廊成為大眾自然光顧走動的社交勝地。平心而論,路由藝術空間並不大,展覽格局略顯侷促,但由於洪緹婕曾長期在北美與歐洲工作,畫廊的呈現有一定的專業水平,她頗能化平凡為神奇,尤其她對於燈光效果相當挑剔,燈光頗能在藝術品展出時有畫龍點睛效果。種種經營之下,畫廊果然成為臺灣喜好當代藝術的朋友,另一個討論藝術、欣賞原作的好去處。
路由藝術推出展覽時,洪緹婕總用心把關每個細節,更注重燈光設計安排。(本刊資料室)
路由藝術的藝術品相多元,從歐洲到北美、從東北亞到東南亞都有,成立迄今不過五年的時間,已經辦過多檔相當不錯的展覽,讓外界印象深刻。其挑選合作的藝術家大多具備在國際美術館的展覧經歷,受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當代藝術館、巴黎蓬畢度中心、倫敦泰德美術館等重要藝術機構的肯定。除此之外,她也以伯樂挑選千里馬的眼光,幫忙重要藏家關注臺灣、東南亞、東北亞等地的中生代創作者,希望預先鋪出收藏道路。除了國際明星,華人藝術家也未偏廢,許哲瑜、謝怡如、林天苗,以及明年2月即將推出的高雅婷,同樣亮眼,都是路由藝術的榜上名單,至今已經持續作了多檔展覽,也深受藏家青睞與收藏。縱使力求平衡,但洪緹婕還是經常被問到「路由藝術是否重國際、輕華人?」洪緹婕堅絕否認。她覺得臺灣在地畫廊與在地藝術家合作做得很好,因而路由藝術必須另闢蹊徑,在力求差異化之下,才沒有在華人藝術界太大動作。另外,延續在紐約10年的人脈,洪緹婕認識海外藝術家多,做他們展覧多,也是件自然的事。「並不是為『國際化』而國際化。」洪緹婕表示。
 
目前畫廊股本為新臺幣610萬元,由洪緹婕獨資,每個月開銷維持在新臺幣40萬元左右,公司內只請4位員工,完全走小本經營路線。洪緹婕說,她的家人從事教職,對做生意沒有興趣,也沒有多餘的資金可以挹注。沒有靠山支援,她非常小心謹慎,總是先作最壞打算:「假設再來一個SARS,半年內沒有辧法賣出一幅畫,還能把畫廊撐住,究竟要預留多少現金?」她推估認為是2、3百萬元,因此永遠有半個股本不作挪用。這樣的穩扎穩打,讓路由藝術散發出一股自在感,沒有緊迫盯人的推銷舉動,反而是以藝會友,把一群對藝術有好感的人,透過畫廊展覽或藝術參訪,分享藝術風華。許多人願意跟著她,聽她生動有趣的解說建議,分享她的各種展覽訊息,又沒有交易壓力。目前路由的藏家結構廣泛多元,背後沒有固定金主,也沒有追趕拍賣市場上數字變化的暴衝型收藏家,反而都是一群對藝術有熱情,持續留在藝術學習、賞析的收藏群,個性溫和理性,出手金額不是特別大。洪緹婕舉例,像她介紹蘿絲.韋莉、林天苗等藝術家作品給藏家,定價從1萬至10萬美元左右都有,收藏家對那些藝術家興趣盎然,只要在充份解說讓他們了解後,他們的接受度高,作品銷售成績不差。畫賣得好,等於給藝術家作了好的交待,而賣作品的收入扣除成本,足以維持住畫廊的順利運作。
收藏對一個畫廊十分重要,洪緹婕強調。她知道許多歐美大畫廊,本身都是大收藏家,不管是他們家?、辦公室都維持成了收藏的展覽室,在時間的推移與累積中,非常具魅力,她心嚮往之,也期待走向這條路。像路由藝術才五歲的年輕畫廊,她了解必須靠時間累積能量,因此嚴格要求自己,每檔期儘可能收藏一至二件作品,一來以身作則來說服收藏家,繪畫不是只有買空賣空而已,畫廊也跟大家一樣喜歡藝術家,希望將作品作長久收藏;二來在展覽過後,若有收藏家在思考許久之後仍想收藏,從畫廊這方還有機會買到作品,藉此維持畫廊與收藏家之間的温度。路由藝術是一個小小畫廊,但推出的不少展覽全是以博物館等級(Museum Piece)或大師之作(Master Piece)為標準來徵件。把扛鼎大作塞在自己的小空間,無非是要方便臺灣公私立美術館專業人員前來就近欣賞,她希望有朝一日,這些作品可以從私人畫廊空間移駕到公私立美術館。她不諱言說出從2014年開始,畫廊首檔展覽心中就有的期許:「有這麼好的藝術家,我一定要想辦法帶回去給臺台灣的藝術愛好者,讓他們認識、了解,進而欣賞與收藏,特別是公私立美術館員。」提到路由藝術的定期展覽,洪緹婕認為畫廊的展覽就是定期成績單,如果在正常的節奏當中,推出讓人眼睛發亮的藝術家,是收藏界所期待的。
 
臺灣藏家的多元與優質不在話下,但因為畫廊還很小,接觸不到拍賣場上那種億來億去的大咖,比較多是一般上班族、中高階企業人士,還有新崛起的年輕世代。洪緹婕說收藏族群年輕化,是顯而易見的趨勢,她對這些新崛起的藝術愛好者評價很高。他們不立即性的出手買作品,創交易紀錄,而是持續對藝術的線性關注,建立藝術信仰與收藏價值。洪緹婕強調,目前透過她在全世界的藝術行腳,以及「路由藝術報」的發行推廣,帶來極高的凝聚力。大家對新資訊、新觀念及新面孔都接受度很高,她也感謝藏家信任期待,這也鞭策著畫廊與時俱進,加快自我成長腳步,以不負重託。
展場一隅。(本刊資料室)
全世界美術館很多,加上固定的藝術饗宴如雙年展、三年展、文獻展等更是不少,這些都是洪緹婕可以開眼界、挑精撿良的聖地,而勤跑第一現場的勘查與了解成為基本要求。接著,她也盡可能認識展覽背後的推動者,因為美術館館長、藝術總監、策展人等都將是未來接觸藝術家時的貴人與橋樑,藉由他們的推薦,藝術家更願意將心房打開。洪緹婕表示,這些藝術界領航人的理想性很強,比較推崇學術,沒有那麼在乎商業行為,因此透過展覽理念的交流,來贏得友誼,未來若有引薦需求,他們通常也樂見其藝術理念被延續,甚至是被帶來亞洲。洪緹婕舉自己畫廊為例,如今有幾位獲獎無數的大藝術家皆是透過策展貴人的引薦,讓她有機會㪣開藝術家大門,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曾經幫忙牽線的貴人們,她謹記著飲水思源的道理,無論是寄送謝函、提供一份小禮物或者分享藏家的想法意見,有時甚至主動提及分紅回饋。即便多數時候被婉拒,但這些舉動仍是點滴在心頭。貴人對你加深印象,一有機會,未來仍願意繼續發揮他們的「舉手之勞」。
 
國際藝術家有其倫理行規,洪緹婕表示路由藝術的畫廊規模小、資歷淺,因此在應對細節上更是加倍謹慎。小至畫作裝箱、價格訂定,畫價拆帳、展覽細節的設計鋪陳等,種種細節的重視都是為了讓藝術家能「以小見大」,對畫廊產生更多的信任感。藝術家的住家或工作室拜訪,也是少不了的工作,因為光看展覽上的一、二件作品,很難窺見全貌,透過當面的訪談、交心,和藝術家建立友誼,都是細水長流的不二法門。而藝術家的住家或工作室拜訪,也是少不了的工作,因為光看展覽上的一、二件作品,很難窺見全貌。透過當面的訪談、交心,畫廊經營者和藝術家建立友誼,都是細水長流的不二法門。
 
在國際大畫廊挾雄厚財力、資源和人脈,像路由藝術這樣的小畫廊要拼搏,當然是雞蛋碰石頭。爭取及鎖定藝術家,洪緹婕堅定表示都會全力以赴,最後就是盡人事聽天命,一切隨緣看待。緣深緣淺,就尊重老天爺的安排。洪緹婕自許像是在未上市公司中尋找潛力黑馬,即便最後藝術家的聲名遠揚之後,轉由其他國際大畫廊代理,她們也不枉「曾經擁有」,更是寄予祝福。路由藝術永遠鬥志昂揚、築夢圓夢更是不落人後,正是這般的眼力與志向,令許多收藏家願意跟著小畫廊一同探險尋寶。而挖掘藝術新秀,為有來頭的藝術家舉辦名家展覽,很快成為其招牌,洪緹婕精心策劃的特色展覽亦發揮口碑相傳的助益,路由藝術在臺灣藝術產業界間快速鵠起,贏得同業極正面的評價。
瑪雅.海薇2017年個展「蛻而新生」現場一景。(©路由藝術)
猶記得2014年路由藝術開幕第一檔展覽,就推出6位女性藝術家聯展,分別來自冰島、美國、英國、菲律賓及臺灣,深受矚目。其中由美國藝術家佩塔.科因(Petah Coyne,1953-)的大型裝置藝術《佛陀之子》,令人驚豔,無形之中為洪緹婕跨出成功的第一步。佩塔.科因出生於美國奧可拉荷馬市,目前定居紐約,作為裝置藝術家與攝影師的她被稱作「複合媒材女王」。她的雕塑作品以那巴洛克式及死亡聯想的氣質為名,一系列主題環繞文學、歌德以及基督教圖像,運用絲絨、蠟燭、鳥籠、羽毛、動物標本等等各類動植物元素組合而成。當中最為著名者,是運用特殊技術及原料、以蠟及其他物質做完美結合的蠟雕作品,讓作品遊走於唯美與怪誕之間。而到了2015年10月,她選擇展出的英國女性藝術家蘿絲.韋莉。當蘿絲.韋莉和佩塔·科因入選威尼斯雙年展,成為參展藝術家之際,大家無不對洪緹婕挑選藝術家的精準,拍手叫好。
 
值得一提的代理藝術家,還有2015年初展出的德國抽象藝術家彼得.辛默曼(Peter Zimmerman,1956-),其作品調和科技的理性與生命的感性,令藏家愛不釋手。目前定居於紐約的迪尼.迪克森,成長背景是在愛爾蘭那段黑暗混亂的年代,而自幼對於繪畫的熱愛,促使他將這段早年祖國內戰的情緒,躍然於作品上。羅迪尼.迪克森兼具理性與感性,個性沉穩而談吐謹慎,有著細緻內斂的個性。2005年以來,羅迪尼.迪克森轉向關注抽象繪畫,帶來連連佳作,畫中使用層層堆疊的厚重油彩,每件皆超過百公斤以上,作品亮麗而跳躍,有西方藝術家獨具的絢麗色感,闇鬱深沈。藝術家早期作品風格受到1940、1950年代前衛藝術團體眼鏡蛇畫派(COBRA)的領軍人物之一卡雷爾‧阿佩爾(Karel Appel)和非主流藝術(Outsider Art)潮流的影響,反映出其北愛爾蘭人的敏感思維與社會觀。近作則偏向德國裔英國藝術家弗蘭克‧赫爾穆特‧奧爾巴赫(Frank Helmut Auerbach,1931-)及英國表現主義藝術家萊昂‧科索夫(Leon Kossoff,1926-2019)影響,將情緒帶入深沉抑鬱的畫作中,相當程度地反映了藝術家自言的「一種華麗的失落」(Sumptuous Abjection)或「壯麗的悲奮」(Abject Sublime) 的創作目標,意涵耐人尋味。
 
五歲,在年齡上不過是幼稚園階段的娃兒,路由藝術卻以超齡的成熟度,承載了來自全世界的重量級展覽,讓人無不對洪緹婕與畫廊刮目相看。明(2020)年,將會是路由藝術展翅高飛的一年,安排了臺灣、冰島、中南美洲各地藝術家的精彩作品。2月,畫廊安排擅長描繪自身信仰和歷史認同的新秀藝術家、北藝大畢業的高雅婷之展覧,其創作嘗試借取東西方經典作品的構圖,創造出新圖像。3月由冰島藝術家索迪絲.阿德丹斯多堤(Thordis Adalsteinsdottir,1975-)登場,創作帶著怪誕、超現實的風格,輕盈筆觸中仍帶有濃厚情緒,展現出如真似幻的氛圍,引人遐思。而後,路由藝術準備推出中南美當代藝術發展的專展,5月將邀請威尼斯雙年展古巴館藝術家阿拉姆娜.孔蒂諾(Ariana Contino)及艾利克斯.埃爾南德斯,他們以精細雕工及純白色紙張,呈現藝術家對環境、戰爭與毒品運輸等現代社會議題的反思,如此重量級作品在畫廊作展覧,實在是重中之重,洪緹婕希望除了藏家佇足之外,也希望對公私立美術館有所啟發。除此之外,秘魯利馬藝術家安娜.特蕾莎.巴搏扎(Ana Teresa Barboza,1981-)也將展出,她被公推是紡織藝術家,融合不同元素與編織,提升作品的豐富性與多元性,此回展覽會運用刺繡、編織和棉纖維,創造出難以用肉眼觀察的植物、河流和山岳動態,引領觀眾去探索。
 
筆者與洪緹婕會面,談及過往旅居紐約的往事。(簡秀枝提供)
論起畫廊國際化的議題,路由藝術除了是把國際藝術帶進臺灣,洪緹婕也透過國際藝博會的平臺,讓作品走出國門,與世界交流。洪緹婕表示,路由藝術對藝博會的規劃精打細算,一年約參加三到四個國際藝博會。這個規劃一來是思及國際藝博會的展位費不便宜,路由藝術必須量力而為;二來是畫廊人手也不足,必須腳踏實地。以2020年為例,路由藝術確定參與的國際藝博會有明年元月同時間開幕的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ingdai Art Fair)與舊金山藝術博覽會(Untitled Art, San Francisco),再來是2月的菲律賓藝術博覽會(Art Fair Philippines),下半年則因為有大活動即將登場,畫廊尚未安排國際藝博會。若有時間,目前路由藝術依畫廊調性考量,看好參加邁阿密藝博會(Untitled Art, Miami),但是否成行還在仔細推敲中。
 
對於藝博會的選擇,洪緹婕絕不迷信名牌,也不盲從,完全堅持走自己的路。例如,路由藝術從2015迄今年年參加的菲律賓藝博會,就是其非常看重的國際舞臺。地域色彩濃厚、買氣旺盛的菲律賓藝博會,利用市中心百貨公司的停車場空間搭設會場,專為菲律賓有錢富豪而設,希望客戶以出入百貨公司的心情賞遊。據了解,該藝博會由愛好藝術的Dindin B.Arneta、Trickie C.Lopa、Lisa O.Periquet三大股東合作創立,由於完全以馬尼拉富人的收藏品味量身打造,因此很受歡迎,對菲律賓現當代藝術的推廣,起了很大的作用。洪緹婕因為勤跑東南亞,在菲律賓累積了許多藏家緣,因此當路由畫廊在草創的2014年提出申請,反觀許多畫廓屢遭退件,他們幸運地通過審查。洪緹婕透露,菲律賓藝博會可說是半封閉性質,非常重視人脈與關聯性,她一直與菲律賓收藏界保持密切友好關係,入榜並不意外。況且路由藝術曾主打菲律賓藝術家Bene Paul Martin,年年帶著他的作品參展,在鄉親土親的加持下,很快就被在地藏家接受。因此她們年年參展,年年都有很好的銷售斬獲,有時生意好到可以賣第二、第三番,被大家引為美談,也是藝博奇譚。
 
洪緹婕解釋,菲律賓貧富差距大,大家都誤以為治安不好,老百姓收入很低,但其實這個印象並不全面。菲律賓曾經有過繁華熱鬧的歷史,留下許多貴族,他們對藝術收藏與藝術生活有所堅持。但凡是符合他們喜好的作品,他們出手非常俐落。路由藝術每年參加都有很好的銷售實績,而且回頭客不斷。洪緹婕一直把菲律賓視為深耕發展的重要地域。值得一提的是,菲律賓藝博會參展展位費十分划算,即便一開始時才收新臺幣12萬元,現在略調高到新臺幣30萬元左右,不過比起其他藝博會的展位費,動輒新臺幣5、60萬元以上,依舊十分超值。洪緹婕挑選藝博會都自闢蹊徑,路由藝術在參展的藝博會當中,趨向以旗下藝術家群展的方式呈現,因為展位不大,又要呈現多元選擇,策展技巧,聚焦在如何以小搏大,一直是她們的信念與策略所在。而臺北當代與舊金山兩個藝博會,也是她百中選一的舞臺。這回兩個藝博會完全撞期,同選在2020年元月16日開幕,然而它們都是洪緹婕的目標市場,難以取捨,今(2019)年只參加舊金山,但明年已經决定同時參加臺北與舊金山的藝博會,希望爭取最大的展售機會。外界好奇洪緹婕的決策轉折,她強調除了是臺北當代藝博會聯合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與岳鴻飛(Robin Peckham)的盛情邀約,臺灣人沒有道理不支持在臺灣舉辦的優質國際藝博會。因此她作了把團隊切割為二的決定,一半將遠飛舊金山,另一半由緹婕帶隊,一起守護臺北。
 
2019年,匯聚全球重量級藝廊的「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首屆於臺灣舉辦。(本刊資料室)
走過創業維艱的前五個年頭,她打造出「小而美」、「小而精」的畫廊平臺,雖然沒有國際畫廊資源優勢,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本色未嘗不是好事。洪緹婕告訴自己,也提醒有心進藝術產業的每一個人,回歸藝術的純真善良,在守護初心中讓夢想起飛,飛往無限高、無限遠之處。藝術的有機性,就盡在其中!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299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