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錨定東南亞受眾,直擊首屆新加坡藝博會ART SG開幕現場

錨定東南亞受眾,直擊首屆新加坡藝博會ART SG開幕現場

Targeting the Audience in South East Asia, On Location at the Opening of the Inaugural ART SG

首屆新加坡藝博會ART SG於1月11日貴賓預展揭開序幕,這場定位為服務東南亞地區的畫廊與藏家,一共匯聚國際160間畫廊與會。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經濟樞紐,在後疫情時代是否能乘勢上揚,展會效應與交易結果值得後續關注。

定位為服務東南亞地區的畫廊及收藏家的首屆新加坡藝博會ART SG(以下簡稱ART SG),於1月12日至15日開幕,超過160家畫廊參加,在11日舉行貴賓預展,熱鬧滾滾。

延伸閱讀|聚焦東南亞文化多樣性,打造「個性更為豐富的藝博會」,專訪新加坡藝博會 ART SG 總監楊淑茵

近一半參展畫廊來自亞洲,另一半才是其他地區,不乏國際大畫廊老闆親自出動,熱情感人。如:美國佩斯畫廊(Pace)總裁兼首席執行長馬克.格里姆徹(Marc Glimcher)、義大利長青畫廊(Galleria Continua)老闆馬里奧.克里斯蒂阿尼(Mario Cristiani)、比利時霍夫肯畫廊(Xavier Hufkens)老闆澤維爾.霍夫肯(Xavier Hufkens)、奧地利的薩德斯. 侯巴克畫廊(Galerie Thaddaeus Ropac)老闆薩德斯. 侯巴克 、瑞士籍香格納畫廊(ShanghART Gallery)創辦人勞倫斯.何浦林(Lorenz Helbing)等人,盛況有如回到2019年台北當代藝博會首展,國際畫廊躍躍欲試。

ART SG現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疫情蔓延三年,改變了許多事,號稱新加坡全面開放後第一個大型藝博會,又逢中國大陸解封,出國潮再起,ART SG不但成為體驗藝術,同時也是體驗與畫廊實地交流的機會,果然人氣匯聚。

 ART SG在新加坡,很明顯替代三年前的Art Stage ,以新加坡的新移民,外加東南亞國家的藝術需求及藏家本位為大宗。而新加坡向來以效能見長、守法意識強烈,公立美術館經營有成,周邊旅館、交通等配套完善,不但畫作進出海關,速度很快,新移民帶著高淨值客源,令人羨慕,例如:近年從中國大陸、香港移居新加坡的有錢人、金融醫療專才齊聚星城,還因為防疫做得好,吸引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不少民眾搬去定居。

不過,近期物價上漲,7%的交易稅,參加ART SG藝博會的成本,不算便宜。在目前優劣參半的競爭條件中,ART SG交易成果,令外界好奇不已。

ART SG現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不少國際藍籌畫廊踴躍參與本屆ART SG,且其中不乏祭出規模浩大的旗下藝術家以饗東南亞藏家。卓納畫廊(Dazid Zwirner)展出美國藝術家Josh Smith於去年展開的抽象系列《承認這感覺很好》,與用色斑斕的凱瑟琳.伯恩哈特(Katherine Bernhardt)的頑皮豹作品並置,呈現鮮明活潑的視覺意趣,而其他亮點作品還包括經典或當代的重要攝影創作。而畫廊也在開幕首日的貴賓預展就傳出捷報,逾半數展品皆已售出,包括:凱瑟琳.伯恩哈特兩幅大型畫作,以及尼奧.勞赫(Neo Rauch)、沃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Carol Bove、Marcel Dzama、Oscar Murillo、Thomas Ruff等作品,總價突破250萬美元。

卓納畫廊展場一景,左為凱瑟琳.伯恩哈特之作、右為Josh Smith之作。(卓納畫廊提供)

佩斯畫廊展出創作媒材含括:繪畫、雕塑、裝置、攝影和新媒體乃至於NFT藝術等各類作品,呈現跨距逾六十年的藝術史進程。展位的亮點包括:波普藝術領軍人物歐登伯格與妻子凡.布鲁根(Claes Oldenburg and Coosje van Bruggen)於1996年所作、高約1.5米的《高爾夫颱風》雕塑,呈現高爾夫球杆和球之間的生動共舞。擅以光線為創作素材的美國藝術家James Turrell以近作《拉瑪,長方型玻璃》呈現迷離的感官效果,以95萬美元售出。而凱斯.哈林(Keith Haring)、李禹煥(Lee Ufan)、仇曉飛等多位藝術家也於預展當日售出作品,至於Louise Nevelson、宋冬、尹秀珍、名和晃平(Kohei Nawa)之作亦獲不同的私人美術館購藏。

佩斯畫廊展出形式多元的作品。(佩斯畫廊提供)

貝浩登(Perrotin)此次推出的十多位藝術家,作品類型可劃分為:以獨特觀點詮釋當代肖像繪畫、模糊繪畫與雕塑,圖像與物體之間界限的牆面雕塑創作,以及上條晉(Susumu Kamijo)與艾迪.馬丁內斯(Eddie Martinez)於新品當中深入實踐和研究抽象與具象之間的複雜關係,等各類豐富面向。此外,在展區中亦重點展示丹尼爾.阿爾軒(Daniel Arsham)、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和Jean-Michel Othoniel的近作。其中,村上隆自「Clone X」系列發展而出的大型雕塑新作也成為展位焦點。

貝浩登展場一景。(Photograph: Ringo Cheung.©2022 Takashi Murakami/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22 Otani Workshop/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22 Emi Kuraya/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022 MADSAKI/Kaikai Kiki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Courtesy: Perrotin)

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以三位女性藝術家:馬來西亞藝術家Mandy EI-Sayegh、越裔美籍藝術家Tammy Nguyen和南韓藝術家李昢(Lee Bul)的作品為展出重點,呈現她們皆致力參與公共活動以及交織亞洲文化而生的個人歷史。其他亮點亦有:南韓藝術家徐道獲(Do Ho Suh)的最新標本系列作品、美國藝術家Lari Pittman的新作《夜光:擁有蛋紀念碑的城市 3》以及Jennifer Steinkamp的錄像裝置《居里夫人 3》等作。在預展當日,Mandy EI-Sayegh即有四件作品順利售出,而Tammy Nguyen之作更在開幕數分鐘內就被新加坡藏家購得。此外,Dominic Chambers、Billy Childish的作品也分別獲東南亞藏家收藏。

立木畫廊展場一景。(Courtesy Lehmann Maupin, New York, Hong Kong, Seoul, and London. Photo by Jonathan Tan)

白立方(White Cube)展出達15位國際藝術家,陣容囊括: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達米安.赫斯特(Damien Hirst)、朴栖甫(Park Seo-Bo)等,共30多件作品。銷售反應也相當亮眼,包括:安森.基弗(Anselm Kiefer)、克莉絲汀.艾珠(Christine Ay Tjoe)、崔西.艾敏(Tracey Emin)、Marguerite Humeau、Danica Lundy,David Altmejd以及劉韡等20多件作品已售出,累計逾250萬美元,藏家則來自新加坡、泰國、台灣、中國、香港等亞洲客戶。此外,在大型場域裝置作品單元PLATFORM也呈現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遊樂雕塑系列《Octetra》,最早成形於1965年,為藝術家展現對空間、自然和感官互動的關注的典型代表作。

白立方展場一景。(白立方提供)

德薩畫廊(De Sarthe)呈現林菁菁、馬思博、麥影彤二、張新顏、鍾慰以及Richard Streitmatter-Tran等六位藝術家之作。林菁菁的作品映射現代社會中對於自我身分和文化的困惑和探尋、存在和缺失、束縛和抗爭等議題。80後的中國藝術家鍾慰探索社交媒體如何改變⼈們體驗世界的方式,以網路上炫目的視覺效果與傳統佛教繪畫結合,並將該藝術實踐稱為「耦合」(coupling)。在預展當日,兩件麥影彤二與一件鍾慰的作品即已售出,而其他藝術家作品也獲藏家積極洽談。

德薩畫廊展場一景。(德薩畫廊提供)

阿爾敏.萊希畫廊(Almine Rech Gallery)推出多達三十位藝術家的陣容。活躍於1950至70年代的美國藝術家Vivian Springford以水滴、潑濺等技法呈現其抽象表現主義的概念,而後投入色域畫派更發展出自創的「污漬繪畫」(stain painting)。她也汲取東方文化,如:書法、儒道教思想,而視創作為自我與宇宙的整合。而智利新銳藝術家Alejandro Cardenas的人物雕塑以細窄的線條、斑斕的紋理構組而成,呈現當代人的悠閒姿態。

阿爾敏.萊希畫廊展場一景。(圖片致謝藝術家們、藝術資產與阿爾敏.萊希畫廊,摄影/Syafiq Bin Abdul Latif)

來自香港的藝倡畫廊(Alisan Fine Arts)推出十位中國藝術家之作。從國際知名的丁雄泉、青意、呂壽琨,當代水墨藝術家南溪、泰祥洲、魏立剛,雕塑家費明杰和甘志強,再至新銳女藝術家丁裕美和王濛莎。展場亮點包括:兩件呂壽琨的半抽象荷花水墨畫、首度公開展出的丁雄泉畫作,以及泰祥洲、魏立剛、王濛莎專為本次展會的最新創作。每位藝術家各具獨特的視覺語言和不同的藝術形式,不約而同地回應中國文化的根源。

藝倡畫廊展出十位中國藝術家之作。(藝倡畫廊提供)
白石畫廊展場一景。(白石畫廊提供)

而這回,包括:耿畫廊、TKG+、誠品畫廊、尊彩藝術中心、谷公館、非畫廊、路由藝術等,共有七家台灣畫廊參加Art SG,是在試水溫,也是嘗試開發台灣以外的新客群,勇氣與熱忱,值得肯定。

耿畫廊呈現蘇笑柏、彭薇、袁慧莉與蘇孟鴻等四位藝術家之作。綜觀他們各自的創作歷程與軸心,所關注的皆為企圖在東方傳統媒材與美學符碼,抑或是中國古文本與山水畫中的性別意識之中,尋得一翻轉、反叛的可能性;在展場中開啟「翻轉東方的媒材與符號」與「開展水墨中的女性意識」兩支線的作品對話。

耿畫廊展場一景,圖為蘇笑柏之作。(耿畫廊提供)

TKG+則聚焦於藝術解殖的觀點,挑選三位風格鮮明的藝術家—薩望翁・雍維(Sawangwongse Yawnghwe)、彌載映(Mit Jai Inn)以及邱承宏參展。這三位藝術家分別出身緬甸、泰國與台灣,藉由他們的作品挖掘藝術家的生命政治、家族史與國族間的關係;或者是透過藝術家細膩的感知踏查,將在地南方敘事以藝術創作轉化為個人獨到的美學見解。

TKG+展場一景。(TKG+提供)

谷公館展出韋嘉、羅智信、蔣勳、吳俊勇以及簡翊洪等五位藝術家之作,皆揭示出對於生活的細膩感知。韋嘉的新作以夢幻色彩打造人們游移在現實與魔幻的交界。蔣勳以筆墨連綿寫下饒富詩意的字句以投射自己的心境。羅智信以蝸牛殼粉末作為礦物膠彩與雕塑材料,創作出帶有身體感的隱喻。吳俊勇的「情書」系列彩墨作品,畫出藝術家與模特兒互動之間所流淌的私密而微妙之感覺;簡翊洪也將過去半年於泰國居住的點滴入畫。

谷公館展場一景。(谷公館提供)

非畫廊則帶來侯玉書個展「來自同時性的邀請」。此系列抽象創作繪製於半透明的聚酯纖維畫布上,透過不同層次的疊加以建構出獨特觸覺及物理深度的圖像。抽象元素蘊含著侯玉書個人的神秘符號到書法的線條書寫,組合成猶若自然界中發現的景觀或振動和節奏,揭示他對神秘主義、心靈溝通等主題的探索。

非畫廊呈現侯玉書個展「來自同時性的邀請」。(非畫廊提供)

尊彩藝術中心在畫廊展位中呈現徐永旭與李重重的作品,並在NEW/NOW 展區推出周代焌的作品。李重重為現代水墨畫的實驗與開拓者,以拓墨和自動技法使明亮色彩在墨色中穿梭,表現自然的韻律、內在情感而呈現剛柔並濟的獨特風格。徐永旭的雕塑則強調身體的參與過程,將流暢的線條律動轉移至立體的雕塑表現,透過重複的堆疊展現陶土的細緻質感與維度構造,並進一步與空間產生對話。

尊彩藝術中心呈現徐永旭與李重重的作品。(尊彩藝術中心提供)

誠品畫廊呈現旅美藝術家黃本蕊的個展,透過她於2008年創造的兔子「尼尼」(nini)以述說生活的心思感懷和對生命的感悟,為「後疫情」時代的人們帶來療癒的藝術旅程。本次展出近兩年的作品,形式含括:繪畫、版畫以及雕塑,其中一件雕塑《雨天變奏曲》高度近170公分,等身尺幅成為展場亮點。

誠品畫廊推出黃本蕊的個展,呼應兔年意象。(誠品畫廊提供)

大家熟悉的任天晉(Magnus Renfrew)、岳鴻飛(Robin Peckham),穿梭在會場,對於該藝博會的熱鬧登場,倍感欣慰,但成敗還是看最後結果。他們盡人事,也只能聽天命了。

簡秀枝 (Katy Shiu-Chih Chieh)( 303篇 )

典藏藝術家庭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