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視畫作為情感的傳送口 瑪雅.海薇2017蛻而新生

視畫作為情感的傳送口 瑪雅.海薇2017蛻而新生

蛻去表皮後的深層思考 人是啟動情感投射的基本元素,因此瑪雅・海薇認為若能融合不同時空的人物形象,不單一面印證了…
蛻去表皮後的深層思考
人是啟動情感投射的基本元素,因此瑪雅・海薇認為若能融合不同時空的人物形象,不單一面印證了自己體內喜愛古老文物卻活於「此時此刻」必須面對各種當代議題所激發的矛盾處境與特質,也盼能藉這些沒有影子的人物,組合出別於傳統的構圖—捨棄消失點,以懸置如夢境的方式拼貼簡單僅以大小區分與疊合的配置,擴張人們可能的想像力。另一方面,不同於過往眼神空洞的無名面具人像,這次的眼神也被處理得特別深邃,藉以串接與觀眾間更深入的情感關係。再者,透過當代性的憂愁與歷史性的神話感在畫面相互交錯,藝術家企圖強化觀眾對潛意識的思考。
以《基座》為例,群像人物乍看難以分辨孰真孰假。有基座的人物應是擺置在博物館內的雕像,左三右一共四尊已因風格表現差異折射出時空序列。這與遠方白底背景含動物的群像圖案又產生一時空銜接上的斷裂—那究竟是與灰色地板共享同一現實空間的另件作品(可能是壁畫)?還是暗示不同性質的另一空間?畢竟拼貼當代與神話在此有其正當性。而這兩者與右下方的黃衣女子與三隻紅火鶴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單純對觀眾與物之間觀看主權位置的挑釁與質疑嗎?抑或,透過對不同時空維度的整合,指涉現今人們可自由出入真實與虛擬所產生的矛盾?她回答:「我所製造與受吸引的想像,像是鬼魂般不存在的某種印記與迴盪,對永不再出現之物傳達某種無可救藥的渴望。」
瑪雅.海薇2017年個展「蛻而新生」現場一景。圖|路由藝術
自認為outsider的瑪雅.海薇(她拒絕任何如臉書、推特等虛擬通訊的方式)觀察到當今人們無一不穿梭於真實與虛擬兩個世界,她說:「無論哪一個,人們都得透過修飾方能達到心目中的理想狀態。但事實上,過分執著修飾都將與理想和真實之間,產生令人感到不和諧的距離。」藝術家以孤獨又陌異的目光,看待這一既存卻失的紛擾如何在矛盾又複雜的現世中被人們的潛意識一一消化。「我喜歡從遠處觀察人們的社交互動,那可能充滿尷尬而不圓滑,因此在畫裡探究他們的身體語言、手勢、互動關係,就變成一件非常迷人的事情。這些人物必須真誠且能觸發他人共感,同時又得具備某種戲劇性的悲劇元素,呈現如同儀式般的畫面。我更深愛那些能夠窺視角色靈魂、或是映照角色內在狀態的電影,而這通常是超越時間與空間限制的。我希望我的作品也能如此,創造一個顯露內在衝突與揭示自身的開放空間。」
對瑪雅.海薇來說,畫作是她蛻去表層皮面後袒露的意識,能超越物理限制與時間的線性規則,並在沒有軀殼的隔離下真正與他人共享集體潛意識。在這層背景下,若單純將藝術家的作品解釋為藝術史中源於精神分析的超現實(Surreality)似乎就誤讀了。Nunu負責人洪緹婕說:「更靠近核心的說法應是一個當代創作者對於超真實(Hyperreality)世代的真切省思。」
瑪雅.海薇《肌膚棲息》.油彩、壓克力、畫布.73×122 cm.2017。圖|路由藝術
千里馬與伯樂的故事
對於睽違兩年的再次合作,洪緹婕多有感觸:「起初認識時,畫廊尚未成立。我覺得她是我經營的藝術家裡面最具挑戰性,也讓我學到最多的。瑪雅的個性和我徹頭徹尾相反。她敏感心思細膩,鑽牛角尖,小心翼翼;我就是大剌剌。跟她合作就像跟一個天外飛到地球的奇人合作。或許對她來說,我也是。第一次2015年個展一延再延,延到我都備案盡出。當然,對於我壓迫性的直接追殺法,她肯定也感到膽怯。我們就像兩個快離婚的夫妻,沒有一方是舒服的。然而所有有孩子的爹娘一定都經歷過,就是巴掌快要打下時,親兒的大眼一眨就軟心了。我對瑪雅的感覺即是如此。2015年的作品一到,我就覺得:『哇!好好喔!怎麼這麼幸運可以跟她合作!』然後前塵往事一筆勾銷。」
瑪雅.海薇《身體的記憶》.油彩畫板.79×59 cm.2016。圖|路由藝術
路由藝術經營藝術家有兩個方向:一是30至40歲間像瑪雅.海薇一樣對市場而言的新鮮面孔,二是60至80歲間風格成熟或具備美術館等級如羅思.薇莉(Rose Wylie)。如此不僅方便畫廊對外的立場定位,對內於藝術家之間的交流來說,也有助於相互勉勵,帶來令人振奮的新刺激。策略上,更益於畫廊管理且不斷激活藝術家的創作能量,形成更好的循環,在在鞏固畫廊與藏家間的信任關係。瑪雅.海薇便表示,看到自己的展出經歷和曾獲John Moores Painting Prize、Wollaston Award兩項英國學界大獎又被選為皇家藝術學院資深院士的老奶奶羅思.薇莉掛在一起,就覺得與有榮焉,不單為自己的創作方向加油打氣,也更信任畫廊提供的經營內容。
英菲藝術家瑪雅.海薇(Maya Hewitt)與路由藝術(Nunu Fine Art)的合作延續上一檔聯展「媒材的性格擴張」,雖作品同樣由怪誕和異世界風景構成,但2017年新一個展相較2015年「Circling one other」於媒材上除多了不一樣的嘗試,一如她所言:「紙上作品像是漫畫書裡的扉頁,油畫像是書本裡的簡短篇章。」她進一步掙脫了種種考驗,帶著一份彷彿訣別過去萬般謹慎小心的自由、自信與滿足,消融外界與心靈邊疆隔閡,同時不斷內化資訊,帶出嶄新價值觀,畫出更具深度的畫面意涵,故而有了「蛻而新生」。
她說:「我常情不自禁地投入太多到畫面上,產生太過陰暗的一面,所以在必要的時候我會拉緊韁繩試圖將自己再拉回來一些。我想要讓那些不安跟焦慮變得更加親近人;與其說是反映我的心境,我更覺得創作是一種撫慰。」
英菲藝術家瑪雅.海薇。左圖《無題》,右圖《基座》。圖|路由藝術
陳芳玲( 6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