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我的眼・藝術不在家】策展的路況:在Tokyo Arts and Space駐村後的再次呼吸
在我進行策展人演講後,川島剛先生傳訊息給我,觀察到我或許是喜歡這些具有藝術的身體,不單只是藝術家的行動,更像是人類的身體...
【王嘉驥專欄】「假」常玉與林風眠之名
「人間福報」展示的所有畫面,如數都能在國立歷史博物館的藏品和衣淑凡女士(立青文教基金會)出版的《常玉油畫全集》(第二冊)...
【黃心蓉專欄】黃銘哲《飛越東區》被拆除之後,公共藝術法治如何修補—兼談美國《視覺藝術家權利法案》的促成與判例
此次藝術家黃銘哲突遭拆除的《飛越東區》,事故中在地社群的角色、當局態度及是否涉及著作人格權等議題,都與《傾斜的弧》產生爭...
【薄荷薄荷】文化機構在公共AI時代的定位——導讀《未來藝術生態系4:藝術與公共AI》
新興科技在成熟的過程中必然引發社會變革,而社會型態也正影響著一地科技發展的模式。(註1)當人工智慧(AI)的發展路徑使資...
【五丁目的美術史專欄】關於畫筆與顏料的另類「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史」
過去我們對臺灣美術史的認識,停留於藝術家與藝術品的部分,但凡媒材、畫具、裝裱等物質文化,即使屬於美術史的範疇,我們卻所知...
【張寶成專欄】足跡的點滴工程:未來的表演藝術生態系
仔細想想,我們真的需要知道這些人(觀眾)的「身分」嗎?與其掌握他們的姓名、性別、年齡和聯絡方式,創作者及其團隊迫切想知道...
【高森信男專欄】2010年代國際藝壇交流筆記:世界的其他角落
本月份專欄作為「2010年代國際藝壇交流筆記」系列最終章,則將會針對上述之外的區域進行介紹,藉此呈現出較為完整的全球藝術...
【蕭文杰專欄】文化資產要有全貌的概念—談雲林口湖牽水車藏、萬善同歸塚、鴨母穴的整體面貌
有形的文化資產的空間經常是無形文化資產表現的場所,很有可能是同一歷史背景,同一時期產生的,這樣的文化資產應該用「全貌」的...
【黃心蓉專欄】除了觀光,博覽會更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博物館建設
2025大阪世界博覽會倒數一年,在國家軟實力競爭白熱化的年代,「群眾起來,鼓樂齊鳴」的世博,本質上仍是一場無聲較勁的博弈...
【吳思鋒專欄】以「永續」之名?——談國家兩廳院的《PAR表演藝術》數位化決策
將紙本刊物改為線上媒體,對很多人來說,早已習以為常,加上此事已成定局,又有什麼值得討論?我卻覺得正好相反,《PAR》的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