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meta專欄】在劇場與展演之間:鄭智源《》中的導演問題
在交換機制透過傑克森的資訊傳遞模型轉化之後,「導演在『後戲劇劇場』之後的角色為何?」這個問題,或許已經變成這樣的問題:作...
【臺漫現場專欄】爸、媽,我要當偶像!臺灣動漫地下偶像的環境現況與問題
電傳時代的來臨、與廣播電視的普及,造就流行文化的興起,歌手或演員透過媒體傳播渲染,有了「偶像」一詞的出現。「動漫地下偶像...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11:廖偉立
廖偉立的建築美學,源自現代主義的信仰傳統。建築的「勢」與「韻」,決定了建築語言的風格,關注點尤其在於形體美學與環境關係的...
【高森信男專欄】幻の首都圈:從華盛頓特區至中正紀念堂,論「華國」建築中的英美基因
散布於台灣各處的戰後中華式樣現代建築,其實更像是未竟的南京首都建設計劃的延展。這些用鋼筋水泥砌成的假斗拱和假裝飾,是已逝...
【中國獨立藝文媒體訪談】「一些我們未曾控制的化學反應」:和孟堯談《畫刊》雜誌及「封面計畫」
《江蘇畫刊》(現為《畫刊》)的歷史化身份使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在藝術媒介的簡史裡展開追問。「封面計畫」是《畫刊》雜誌時逢45...
【圖文書與藝術史專欄】不只是插圖:威廉・布雷克的圖文複合藝術
18世紀末的英國詩人畫家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稱得上是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在當時作家和插畫家仍分工明...
【蕭文杰專欄】台灣水道水(tsuí-tō-tsuí)初開拓:談兩座邁入120週年的水文資
我們現在打開水龍頭就有乾淨的自來水可以使用,大多數人視為習以為常,但是這些水並非「自來」,而是經歷前人冒著生命危險,披荊...
【高千惠專欄】地景說話7:嗅─市井之味的瀰散
用視覺與記憶去捕捉與食文化有關的「地方味」,嗅覺的主體性與社會的新想像重新被架構。從充滿嗅覺、味覺、視覺、觸覺的市場出發...
【異評】藝術史與藝術市場史(II)
儘管班克西也不吝於捐贈其作品的拍賣所得,但某方面而言,若是真的反資本,當年的「自碎」,是否應該徹底自焚,才足以反映其於《...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十:黃聲遠
黃聲遠以自然與人文的環境思考,超越建築專業的侷限性,縫合社區生活與環境地景,將公共性延伸、擴展、連結成友善的流動網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