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12:邱文傑
1962年生於台北,1985年淡江建築系畢業,1990年哈佛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1995年美國紐約州建築師,為邱文傑...
【高森信男專欄】卡勒瓦拉與民族的復活:芬蘭美術的黃金時代及其女性畫家之凝視
芬蘭人透過復活民族史詩《卡勒瓦拉》重建國族語言及文學,進而影響到芬蘭現代美術的革命運動。在芬蘭建國前夕,詩人及畫家便如火...
【高千惠專欄】地景說話8:恍─拒絕領域的另類現象
明與暗、光與影、實與虛,在2022年前後,全球疫事與烏俄戰事交接之際,成為地方展覽的年代留影命題。當代地域藝術界,如何藉...
【蕭文杰專欄】庶民歷史留還不留?柯市府荒腔走板的二戰戰俘墓文資現勘
台灣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躲避二戰的盟軍空襲幾乎是老一輩的台灣人的集體記憶。然而台灣目前關於二戰有直接關係的法定文化資產...
The Hidden North | The Hunger Theater: Capitalization of the Indigenous Community in Taiwan
The most treacherous virus in Taiwan's contemporary art scen...
【metameta專欄】在劇場與展演之間:鄭智源《》中的導演問題
在交換機制透過傑克森的資訊傳遞模型轉化之後,「導演在『後戲劇劇場』之後的角色為何?」這個問題,或許已經變成這樣的問題:作...
【臺漫現場專欄】爸、媽,我要當偶像!臺灣動漫地下偶像的環境現況與問題
電傳時代的來臨、與廣播電視的普及,造就流行文化的興起,歌手或演員透過媒體傳播渲染,有了「偶像」一詞的出現。「動漫地下偶像...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11:廖偉立
廖偉立的建築美學,源自現代主義的信仰傳統。建築的「勢」與「韻」,決定了建築語言的風格,關注點尤其在於形體美學與環境關係的...
【高森信男專欄】幻の首都圈:從華盛頓特區至中正紀念堂,論「華國」建築中的英美基因
散布於台灣各處的戰後中華式樣現代建築,其實更像是未竟的南京首都建設計劃的延展。這些用鋼筋水泥砌成的假斗拱和假裝飾,是已逝...
【中國獨立藝文媒體訪談】「一些我們未曾控制的化學反應」:和孟堯談《畫刊》雜誌及「封面計畫」
《江蘇畫刊》(現為《畫刊》)的歷史化身份使人們會不由自主地在藝術媒介的簡史裡展開追問。「封面計畫」是《畫刊》雜誌時逢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