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書與藝術史專欄】不只是插圖:威廉・布雷克的圖文複合藝術
18世紀末的英國詩人畫家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稱得上是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在當時作家和插畫家仍分工明...
【蕭文杰專欄】台灣水道水(tsuí-tō-tsuí)初開拓:談兩座邁入120週年的水文資
我們現在打開水龍頭就有乾淨的自來水可以使用,大多數人視為習以為常,但是這些水並非「自來」,而是經歷前人冒著生命危險,披荊...
【高千惠專欄】地景說話7:嗅─市井之味的瀰散
用視覺與記憶去捕捉與食文化有關的「地方味」,嗅覺的主體性與社會的新想像重新被架構。從充滿嗅覺、味覺、視覺、觸覺的市場出發...
【異評】藝術史與藝術市場史(II)
儘管班克西也不吝於捐贈其作品的拍賣所得,但某方面而言,若是真的反資本,當年的「自碎」,是否應該徹底自焚,才足以反映其於《...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十:黃聲遠
黃聲遠以自然與人文的環境思考,超越建築專業的侷限性,縫合社區生活與環境地景,將公共性延伸、擴展、連結成友善的流動網絡,體...
【高森信男專欄】拉美藝術史伏流:新巴西及其現代主義藝術
不同於歐陸諸國於19世紀末隨著寫實主義出現,開始出現各式民族風格的表現。拉美國家於藝術層面上的國族認同表現,往往是在20...
【蕭文杰專欄】千萬毋通剩一張嘴:回應文化部「文資辨別SOP:停、看、聽」
網紅的淨山活動,會將所謂的歷史遺跡當垃圾清除,是對山林歷史教育的無知,而台灣長期以來校園不重視「文資教育」。但台灣的文資...
【高千惠專欄】地景說話6:蠕─掠食者胃裡的景窗
以「在地方物」作為藝術視覺建構材料,以及作為「在地性」的人文地理再現之途徑,在當代已被視為形塑地方景觀的一種方法。針對物...
【中國獨立藝文媒體訪談】做小不做大:關於《打邊爐》的訪談
《打邊爐》可能是藝術媒體當中少有的、對城市文化研究有濃厚興趣的媒體,除了關注中國當代藝術,同時也關心我們所處的環境,所在...
【阮慶岳專欄】建築的態度:戰後台灣建築師群像系列九:謝英俊
謝英俊的建築是什麼?概括的講,就是建立居民可以參與的建構模式,讓蓋房成為一個開放的參與過程,而不是只有買賣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