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千惠專欄】Creative Criticism:偵察員
偵察員的工作性質,來自早期先知概念的延異。先知原是「被造者」與「造物者」之間的傳導體,在某個古代被稱為「看見者」,而後被...
【道聽途說】談奶——應該要用它/牠/她/他?
奶成為既被嘲笑又被崇拜的物/身體,真是十分矛盾。就在賀歲片《恭喜八婆》把觀眾逗得樂不可支同時,大館當代美術館的展覽「表演...
【高森信男專欄】「巴西之王」們的美術投資賽局:聖保羅美術館及雙年展的源起
我們對於殖民主義與美術館間的關係,常常想像其為掠奪的關係:最近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Jean-Michel ...
【卞卡專欄】藝術區與電子城的殊途同歸
798藝術區最新的拍照聖地是一幅巨型的數位輸出的壁貼,作者是建築師李涵,798藝術區很少在這樣一種未來視角下被詮釋,今天...
【蕭文杰專欄】當年沒人要現在大家搶,把文化資產任意遷移到底是什麼心態?
台灣隨著都市不當開發,許多具有文化價值的古建築不是被拆除,就是被迫「移築」他鄉。本文將列舉幾個文資移築案例,與讀者一起思...
【高千惠專欄】Creative Criticism:代言人
我從來不看自己,但我的工作是到處看人。我是一個身體美學組織的代言人,也是一項國產人體檢測單位的發言人。
【鄭又嘉專欄】藝術天地中,一起行、一起玩
知識理論和經典是拿來應證的,只是參考指南,千萬不要活在經典和知識底下,那是大大地侷限了自己。當熱愛中國古代藝術的你明白,...
【黃心蓉專欄】我們從何處而來,往何處而去?談《國家語言發展法》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也是傳遞文化訊息最重要的載體。台灣對語言相關法案的討論,法案終在2018年12月25日三讀通過,201...
【卞卡專欄】沒錯,現在就是抄襲無罪的時代
社交媒體曝出「葉永青抄襲事件」時,起初我挺認同栗憲庭老師的看法,大致是說葉永青仍然是一個有才華的藝術家,作為朋友的栗老不...
【道聽途說】韓志勳與舊中環——殖民地景上的現代藝術
2019年2月24日,中元畫會成員韓志勳,以96歲高齡逝世。「光的故事:韓志勳」展覽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ia S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