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24/25

【專題】24/25

【Feature Report】24/25

回顧2024,我們看到市場、文化與藝術策展之間的動態張力,也看到全球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遷對藝術場景的影響。展望2025,我們試著穿透層層迷霧,勾勒出一幅未來的圖景—它或許是積極的、充滿希望的,也可能是矛盾與挑戰並存的。每一顆球體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座雕塑都是一次凝視。

時間,總是藝術家與觀者之間最難以捉摸,卻又最無法忽視的尺度。奧拉弗.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的作品《冰河的最後七天》(The last seven days of glacial ice)以七座青銅雕塑與七顆透明玻璃球,將時間的消逝、自然的變遷,具象地擺放在我們眼前。這件作品不僅是對自然危機的回應,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2024年我們所共同經歷的世界變化,以及2025年正在靠近的未來輪廓。

2024年,藝術市場經歷了全球經濟放緩的洗禮,亞洲市場與西方主導畫廊的角力更加明顯,上海的藝術週、西岸藝博會與ART021,展現了一級市場的熱鬧表象下,所隱含的深層結構問題。在市場波動的同時,策展實踐與藝術敘事也持續進行著深刻的自我反思。臺灣在2024年舉辦了多場與生態相關的展覽,從歷史、自然與藝術的交會中,探索人類與環境的共生可能性。另一方面,2024年的文化場景也折射出更廣泛的社會現象。「覺醒」(Wokeness)與「反噬」(Backlash)之間的拉鋸,凸顯出進步價值與保守主義之間的衝突;而語言、態度與權力之間的不平等,更在日常生活與職場文化中留下難以抹去的痕跡。這些現象不僅是當代社會的縮影,更成為藝術家、策展人與觀眾之間的重要對話素材。

奧拉弗.埃利亞松,《冰河的最後七天》,青銅、玻璃球、不銹鋼、鋁,152.5 × 300 × 70 公分,2024。
「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展覽現場,新加坡美術館,2024。 (攝影:Joseph Nair,Memphis West Pictures|新加坡美術館,圖像由藝術家、neugerriemschneider畫廊(柏林)、Tanya Bonakdar畫廊(紐約/洛杉磯)提供)

即將於六月份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冰島裔丹麥藝術家埃利亞松的回顧展「你的好奇旅程」或許是2025年最令人期待的展覽之一。我們借用了其2024年新作,也即將來臺展出的作品《冰河的最後七天》作為這次回顧2024展望2025年的專題開門。而在這次專題中,我們的編輯團隊與作者群,試圖從市場趨勢、文化現象、法規制度與策展實踐等不同面向,梳理2024年的重要事件,並提出對2025年的前瞻觀察。我們也特別整理了2025年即將登場的重要藝術展覽與雙、三年展,期待藝術繼續扮演一個無可取代的角色,成為我們在時間長河中,一次次停下腳步、凝視自我與世界的契機。

在時間的尺度上,每一件藝術作品都像是被時間凝固的冰晶,既象徵著永恆,也指向著脆弱的消逝。而《冰河的最後七天》不僅僅是一件雕塑作品,更像是一個提問—我們該如何面對那些正在融化的時間、正在消失的風景,以及正在改變的世界?這個提問不僅是對自然的關切,更是對藝術、文化、社會以及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的提問。回顧2024,我們看到市場、文化與藝術策展之間的動態張力,也看到全球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遷對藝術場景的影響。展望2025,我們試著穿透層層迷霧,勾勒出一幅未來的圖景—它或許是積極的、充滿希望的,也可能是矛盾與挑戰並存的。每一顆球體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座雕塑都是一次凝視。2025年,我們期待每個人都能為自己安排一場豐富、充滿藝術對話的旅程,讓每一次凝視,都成為面向未來的勇敢起點。

企畫/朱貽安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1月號388期

專題文章

朱貽安(Yian Chu)( 159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