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西岸藝博會,以西方畫廊為軸心的次序排列和當前西方藝術市場的藝博會老品牌巴塞爾的規矩一脈相通,排列在前的一般都是來自西方的連鎖畫廊品牌。白立方的展位上,1938年出生的德國藝術家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殘留著童年二戰後硝煙瀰漫、滿目瘡痍的記憶,從而深深影響了自己創作的動力,直至今日藝術家仍然在作品中探討無序、顛覆的形式。名單上的英國藝術家崔西.艾敏(Tracy Emin)和赫斯特(Damien Hirst)都是活躍於1980年代的「英國青年藝術家」(Young British Artists)的重要成員,這個鬆散團體以叛逆、前衛的概念性創作著稱,而白立方與這個團體的密切合作關係也讓畫廊在1990年代橫空出世,進而奠定了後來成為一家超級國際連鎖畫廊的基石。

歐洲是白立方(White Cute)的原據地,而倫敦是其旗艦店。以歐洲美術史為據,白立方在1990年代挑選歐洲和英倫藝術家的敏銳度得到了商業和學術的肯定,但是作為一家日益擴大的商業畫廊,白立方2000年後的合作名單開始加入來自不同地域文化的藝術家,逐漸形成目前所見的名單。而早在1999年,一個名為「Stuckists」的倫敦藝術團體宣稱「反對白牆畫廊系統的貧瘠」,並在毗鄰白立方的街道上開設了帶有彩色牆壁的畫廊,2002年其成員打扮成小丑模樣,將一口標有「觀念藝術之死」的棺材放在白立方門外。在一個有機、創意充沛的藝術生態系統中,神話是不會存在的,或許更應該說,神話永遠走向自己的幻滅。

1990年代的前衛畫廊在2000年的倫敦藝術圈的眼中已是個疲態盡現、金錢掛帥的老牌畫廊,背叛了以概念為先的創建理念。在成熟的歐美藝術市場,一級市場的構建有許多獨立的第三方運作的空間,這裡面包括了美術館、媒體、藝術雜誌、獨立策展人等。相較之下,亞洲的藝術市場顯得稚嫩卻急進,因此在面對入場的西方連鎖品牌沒有任何招架之力,既無法全面了解西方藝術市場商業及學術界之間的拉鋸,互相形塑的過程也無法以本土的美學意識與西方藝術圈進行平等的對話。
這樣的客觀環境中,挾帶著昔日光環的白立方來到亞洲得到的禮遇似乎有跡可循且無可避免。而在藝術圈最為立竿見影的因果關係,莫過於藏家的收藏品質。正巧上海龍美術館在今年藝術週期間舉辦了十週年展,適時地為這十餘年的收藏歷程作終結及反思。若以西方連鎖品牌畫廊大舉入駐香港(高古軒2011年、白立方2012年、佩斯2014年)和香港巴塞爾的正式成立(2013)為亞洲藝術市場快速西漸的起始,那麼這十餘年以來已然成立了三個空間的龍美術館(2012/2014)無疑是這個時期的積極參與者。
龍美術館十週年展以歐洲沙龍掛畫形式密集呈現大量作品;確實,觀其宣言「扎根本土的同時,注重古今藝術、東西方文化的對比展示與研究,以全球性的視野呈現視覺藝術的多元性的私立美術館」,需要以量來體現自己收藏的多元性;但是在策展框架模糊、敘事方向不明朗的前提下,實在無法看到「東西方文化的對比展示與研究」,館藏的收藏脈絡與各家西方品牌畫廊的合作藝術家名單之間的親疏關係卻清晰可見。

當前藝術市場不論是美國、歐洲或亞洲都在進行週期性的調整。不同地域在面對相同的地緣政治、全球經濟放緩的大環境,有不同的應對和反應。12月8日巴塞爾邁阿密海灘展會(Art Basel Miami Beach)落下帷幕,關心藝術市場的各路人馬屏息等待各種數據,期待市場回春的跡象。事實上,即便個別畫廊捷報頻傳,參展的許多非歐美畫廊、尤其是來自亞洲的中小型畫廊都感受到瑟瑟冷風,全球最大的藝術市場—美國,在放緩的市場中也開始趨向保守,對除了有藝術史定位、受美術館青睞、名牌畫廊加持以外的作品,都表現得比較猶豫而裹足不前。
一級市場放緩,二級市場則顯得青黃不接,但在一個成熟及底蘊深厚的藝術市場,如紐約佳士得2022-2024之間所舉辦的Paul G. Allen私人收藏拍賣就展現了市場極強的韌力。作為微軟的兩位創始人之一,其藝術收藏囊括了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印象派、後印象派、超現實主義和西方戰後當代作品,藏家並沒有希冀所有的作品都達美術館館藏水準,或是以收藏敘述宏大的美術史,但是在融合個人情趣及審美觀之餘而緊扣作品的質量和作品之間的千絲萬縷的關係,讓這個收藏在一個市場調整期逆流而上,盡現鋒芒。反觀在上海藝術週期間舉辦的佳士得上海20/21世紀拍賣,從徵品的數量和質量都顯得力不從心,且毫無懸念地沿用近十年來香港拍賣的徵集方程式,以當前流行的潮流作品開拍,讓許多剛進入一級市場的年輕藝術家刷新自己在一級市場的紀錄。這次上海拍賣彰顯在地收藏圈的隨波逐流,淺薄的底氣無法抗衡嚴峻的市場而顯得疲弱不堪。問題的重心不在作品短期內的起落,而是在收藏的文化底蘊和動機。
藝術市場的運作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做到合情合理的水到渠成,這次在上海佳士得拍賣中有件赫爾南.巴斯(Hernan Bas)2020年的作品流拍,這位美國藝術家在歐美二級市場的表現大致算是穩健,卻在上海顯得水土不服。一件2020年的作品在2024年上拍,而這位藝術家在作品中所呈現出的景象與人物在詭異荒涼的氛圍中帶有一絲華麗的淒美,來自藝術家對靈異現象的興趣和LGBTQ+文化裡男孩圖騰的二度創作,這位兩年前在香港一級藝術市場還頗為搶手的藝術家在上海失利,帶出了市場的深層結構問題。藏家對作品的認同和喜愛才是藝術作品價值的保障。

藝術市場熱鬧繽紛,你方唱罷我登場,但是中流砥柱的參與者永遠有著相同的特質:專業與熱情。今年西岸藝博會裡當然也有始終忠於本身的美學理念的畫廊如來自比利時的澤維爾.霍夫肯(Xavier Hufkens)畫廊就帶來了英國藝術家萊昂.科索夫(Leon Kossoff)的肖像畫。這是位目前位居主潮流以外的藝術家,而畫廊在當下放緩的客觀環境中做出了專業的選擇,展現了本就該有的堅持己見的信心和勇敢。另外一家美國的老品牌Paula Cooper更是不參與博覽會,但選擇了快閃的展覽形式,特意挑選一棟位在原法租界核心地段、由上海第一批留美建築師所設計的洋房來呈現藝術家的作品。在帶有往昔印記的精緻空間裡,畫廊有效地展現出作品與空間的互動關係,也把畫廊始終如一的極簡美學和對觀念藝術的堅持呈現得淋漓盡致。而正是這樣堅持,才能捍衛藝術收藏的初心進而深耕市場讓它穩健成長。藏家的功課即是在一級和二級市場之間,憑藉初心,奔向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