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4/25】2025藝術環境趨勢:臺灣「生態」藝術史的跨域策展潮流

【24/25】2025藝術環境趨勢:臺灣「生態」藝術史的跨域策展潮流

【24/25】2025 Global Art Exhibition Trends: Interdisciplinary Curatorial Trends in Taiwan's “Ecological” Art History

2024年2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跨.1624—世界島臺灣」特展,納入臺灣海洋史觀,回顧了自1624年以來,臺灣如何成為全球海洋網絡的一部分,展示當時流通於亞洲的各類地圖、書籍、商品、藝術品等物質,揭示了海洋文化不僅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個持續進行的自然與人類交互過程。

隨著全球化與氣候變遷的影響,生態議題正成為藝術與文化領域的重要關注焦點。回顧2024年臺灣的多場展覽,皆從藝術史、生態學和歷史學的交會點出發,探索自然與人類之間的複雜關係,呈現出跨域策展的創新潮流。

從歷史到當代:海洋與文化的連結

海洋作為文化與生態交織的重要場域,成為2024年臺灣多個展覽的核心主題。故宮北院於2023年底至2024年初推出的特展「無界之涯─從海出發探索16世紀東西文化交流」以16世紀的海上貿易為背景,聚焦於歐洲、亞洲與大洋洲間的文化互動,並觸及荷據時代下的臺南安平,展品涵蓋航海圖、陶瓷與織品,並將海洋視為文化交流的催化劑。這樣的策展手法不僅突出了物質文化的遷移,更讓觀眾認識到海洋如何塑造了跨文化的生態視角。

另一個例子,是故宮南院於10月亞洲藝術節舉辦「萬國津梁:東亞海上的琉球」特展,展覽以琉球視角,透過歷史文物探索海洋文化的共通性,並將臺灣與沖繩等地區置於跨域連結之中,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協作關係。

生態視角下的臺南400年

2024年,臺南作為臺灣歷史文化重鎮,迎來熱蘭遮城建城400年紀念,文化部催生了多場「臺南400」主題特展,來探索人類與自然的互動關係。2024年2月,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跨.1624—世界島臺灣」特展,納入臺灣海洋史觀,回顧了自1624年以來,臺灣如何成為全球海洋網絡的一部分,展示當時流通於亞洲的各類地圖、書籍、商品、藝術品等物質,揭示了海洋文化不僅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個持續進行的自然與人類交互過程。其中,也關注了外來語言文字、物質、宗教等,如何進入部落,成為原民傳統文化的一環。

2024年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跨.1624—世界島臺灣特展」展場風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緊接著,17世紀生態視角下的臺灣,正上演著爭奪自然資源,以及新舊物種消長的劇變。臺南市美術館以「沃克、海怪、炮火與他們:熱蘭遮堡400年」特展,展示了荷蘭殖民期間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新物種的引入。此展從動植物的物種遷徙視角,反映了殖民與自然生態之間的張力與交融。同時,也強調後殖民的批判視角,探討殖民歷史對當地文化與生態的深遠影響。例如,展覽中特別呈現植物如何作為貿易商品,被大量引入臺灣,這些物種的引進對當地環境造成了不可忽視的改變,提醒觀眾重新審視過去與當代的生態議題。

藝術與自然的跨域策展

2024年臺灣的博物館不僅關注歷史視角,更深入整合生態,將氣候變遷、生態系統及環境問題納入臺灣藝術史的討論,挑戰傳統以藝術家(人)為中心的解讀方式。歲末,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出「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從陳澄波八件畫作破題,探討臺灣的自然現象,如洋流(黑潮)、季風(西南氣流、霧林帶)、氣候區(北回歸線、亞熱帶)的獨特性,強調自然力如何影響藝術創作,重新解讀臺灣作為一座島嶼的自然與文化身世。

實際上,臺灣的跨域策展潮流並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入全球性的生態與藝術研究之中。今年的濟州雙年展以「漂流的阿波伎:水、風及星辰之徑」為主題(展期至2025.02.16),將濟州放置於海圖之上,透過「黑潮」將臺灣、日本、東南亞等地區聯繫起來,以海洋文化視角重構區域身分認同。這種策展方式與臺灣展覽的海洋主題不謀而合,顯示出海洋作為連結自然與文化的重要媒介,在全球策展中的崛起。

無論是聚焦於海洋文化的展覽,還是反映殖民與生態張力的作品,這些策展實踐都為藝術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激發更多人關注自然與人類的共生之道。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1月號388期

朱佑霖(Chu Yu-Lin)( 104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對東亞區域跨物質與視覺文化研究感興趣,近期關注臺美史中的植物圖像。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