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當全球藝術市場趨緩,印尼會是新解方嗎?2025雅加達藝博釋放的新訊號

當全球藝術市場趨緩,印尼會是新解方嗎?2025雅加達藝博釋放的新訊號

2025年雅加達藝術博覽會於10月3日至5日在雅加達國際展覽中心舉行,集結16國75家畫廊,成為東南亞的重要盛會。當全球市場趨緩時,印尼卻展現截然不同的活力。2024年全球藝術市場報告顯示,雖然高價拍品交易減少導致總額下滑,但整體交易量上升,顯示市場結構正由更廣泛的藏家群體支撐。這股基層驅動的韌性在印尼獲得強烈印證,當地收藏動機多出於對作品的純粹喜愛與情感連結,而非投資考量,凸顯了印尼市場獨特的發展動能。

2025年10月3日至5日於雅加達國際展覽中心(JIExpo Kemayoran)舉行的雅加達藝術博覽會(Art Jakarta,以下簡稱雅加達藝博會),匯集了來自16個國家的75家畫廊,成為東南亞首屈一指的藝術盛會。當全球藝術市場步入謹慎的盤整期,宏觀數據顯示市場正逐步冷卻,與雅加達當地熱絡的市場氛圍形成鮮明對比。

2024年的全球藝術市場報告顯示,儘管因頂級拍賣交易降溫導致總銷售額下滑,但整體交易量反而增加。這意味著市場的組織結構正悄然轉變,由更廣泛的收藏群體注入了新的動能。這股由基層交易支撐的市場韌性,在印尼得到了強烈的印證。

全球藝術市場進入盤整期,交易趨於保守,但雅加達藝術博覽會卻呈現熱絡景象,展現區域市場的活力與潛力。這股動能不僅反映出東南亞藏家結構與藝術需求的轉變,也揭示全球藝術市場重心正逐漸向新興地區移動。圖為雅加達藝術博覽會展覽一景。(雅加達藝術博覽會提供)

與全球市場的謹慎氛圍不同,參與雅加達藝術博覽會的畫廊主普遍認為,當地市場「充滿活力」。伊日藝術計劃(YIRI ARTS)指出,即便在全球市場放緩的背景下,印尼市場仍實現了「歷史性的增長」。這種獨特的市場風貌,根植於收藏家的動機。來自臺灣的C Square畫廊指出,相較於臺灣藝術市場普遍帶有的「投資氛圍」,印尼收藏家多半出自於對作品的純粹喜愛而出手,更看重的是與作品本身的個人情感連結,而非是評估藝術家的履歷或未來潛力。日本的Art Front Gallery、Kaikai Kiki Gallery、YOD + AKIO NAGASAWA的聯合展位,以及白石畫廊的參與,也顯示日本藝廊對於雅加達市場的關注。

除了日本、臺灣之外,雅加達藝博會今年在AJX2025單元中的「Korea Focus」,與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及韓國藝術經營服務中心(KAMS)合作,邀請了12家韓國新銳畫廊參與,包含THEO、Pipe Gallery、GALLERY2、sangheeut、CDA、FFF、APOproject、IAH、PS Center、OUTHOUSE、GALLERY IN、Gallery SoSo等多間畫廊。

雅加達藝術博覽會今年在AJX2025單元中推出「Korea Focus」,與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及韓國藝術經營服務中心(KAMS)合作,邀集12家韓國新銳畫廊參與。圖為APOproject於「Korea Focus」展出一景。(雅加達藝術博覽會提供)

以熟悉的印尼藝術家為引,臺灣藝術家為續,展開跨文化對話

伊日藝術計畫今年在雅加達的展位延續了他們二月於馬德里的策展脈絡,將焦點從「臺灣繪畫的轉型」轉向「臺灣雕塑的新生代力量」。總監黃禹銘指出:「我們希望把臺灣雕塑的新生代力量帶到印尼,與當地色彩鮮豔、巨大的雕塑美學形成對話。」

這次帶來邱懷萱、袁心元、江孟禧、耿傑生等藝術家之雕塑與立體作品,並且策略性地與印尼當地知名藝術家納法爾・阿布沙爾(Naufal Abshar)、Ferdy Thaeras之作品並置展出,試圖透過跨文化的對話與碰撞,吸引觀眾進場,再帶出對臺灣藝術家作品的關注與交流。

伊日藝術計畫今年於雅加達藝術博覽會展出,延續二月馬德里的策展脈絡,將焦點從「臺灣繪畫的轉型」轉向「臺灣雕塑的新生代力量」。圖為伊日藝術計畫展出一景。(伊日藝術計畫提供)

雅加達新據點,以《Trailer》「預告」核心藝術家個展

伊日藝術計劃不僅參與博覽會,更在會前的六月,於雅加達設立了分部空間。此空間策略性地座落於一個規劃中的藝術聚落「JKT ART HUB」內,與當地及其他國際畫廊為鄰,意在成為新興藝術樞紐的一部分。

伊日藝術計劃的雅加達空間繼開幕展後,於2025年推出第二檔展覽「Trailer」,集結七位臺灣與日本藝術家,包括陳聖文、陳松志、黃博志、時永駿、蔡咅璟、王冠蓁與平子雄一等極有伊日代表性的核心藝術家。展出橫跨繪畫、雕塑與裝置,探討身份、記憶、生態與當代社會政治結構,呈現多元且跨文化的創作視野。

「Trailer」以「預告片」之名,如電影預告片,既讓觀眾先睹為快,呈現藝術家群的代表作,也預示後續的策展方向。將以系列個展或是雙人展的方式,邀請藝術家們駐地創作。推動臺灣、印尼及東南亞之間更深度的文化交流。對此,黃禹銘談到:「對我來說,歐美不是唯一的選項,東南亞的殖民歷史與臺灣更為接近,這裡才是我們應該深耕的地方。」

伊日藝術計劃雅加達空間於2025年推出第二檔展覽「Trailer」,集結臺灣與日本七位藝術家,展現跨文化的創作視野與策展方向。圖為「Trailer」於伊日的雅加達空間展出一景。(本刊資料室)

跨越疫情後的再會:耿畫廊與 TKG+ 的聯袂呈現

耿畫廊與 TKG+連袂參加2025年雅加達藝博會,這也是繼2019年TKG+首度前往雅加達,疫情之後再度回到印尼。耿畫廊此次帶來蘇孟鴻與蘇笑柏兩位藝術家的代表性創作。蘇孟鴻的作品橫跨繪畫、版畫、裝置與雕塑,將中國傳統花鳥畫的符號加以挪用,轉化為艷麗浮誇的視覺語言,既回應中西工藝史的交錯,也質疑資本體制下的藝術生產。蘇笑柏則透過大漆與繪畫的結合,創造出厚薄不一、富有雕塑感的表面肌理,如展位中帶來的《石榴紅》(Garnet, 2015)中可以見得時間沉澱的質感與其哲學思考。

TKG+ 在臺灣藝術家的部分則帶來陳敬元與蔡佳葳。陳敬元的創作以浪漫而碎片化的繪畫語言,捕捉歷史、神話與現實中潛藏的感性共鳴;而蔡佳葳則關注地理、自然與精神性,作品引導觀者跨越文化與信仰的邊界,思考人與自然的複雜關係。此外,TKG+ 再度呈現緬甸藝術家薩望翁.雍維(Sawangwongse Yawnghwe)的作品,他透過家族史與虛構的「反史學」視角,揭露緬甸社會的壓抑與消抹,直指歷史的裂縫與真相的不可見。

耿畫廊與 TKG+ 的聯合展出,不僅展現兩間畫廊在亞洲當代藝術中的持續投入,也釋放臺灣藝術市場正積極將目光投向雅加達的訊號,關注這個快速成長、充滿潛力的區域藝術場景。

耿畫廊與TKG+於2025年雅加達藝術博覽會聯合展出,延續雙方在亞洲當代藝術的深耕脈絡。圖為耿畫廊與TKG+於雅加達藝博會聯合展位展出一景。(本刊資料室)

C Square Gallery延續佳績,再度登場

今年十月將由臺中搬遷至臺北大直的C Square Gallery,在2024年之後,再度參加雅加達藝博會。此次展出藝術家包含蔡尉成、傅作新、傑夫・羅伯(Jeff Robb)以及范妮・布羅達爾(Fanny Brodar)。延續布羅達爾在去年展會中的良好表現,再度帶來她色彩鮮明且富童趣的繪畫作品,並呈現蔡尉成的「成相非象」系列與傅作新的「花與蝴」系列。值得一提的是,羅伯的攝影作品以真實模特的姿態為基礎,透過特殊手法組合成帶有深度的立體影像,營造出獨特的空間感。

C Square Gallery將於今年十月自臺中遷至臺北大直,並在2024年後再度參加雅加達藝術博覽會。圖為C Square Gallery於雅加達藝博會展出一景。(本刊資料室)

永續策展與展位再調整:十方藝術空間的雅加達新布局

十方藝術空間於雅加達藝博會展出多位臺灣與國際藝術家的作品,延續過去跨文化與在地對話的策展方向。帶來臺灣藝術家張宇銜以蝙蝠與聖堂圖像建構自我敘事,倪瑞宏則展出陶瓷彩繪作品;泰雅族藝術家Yabun Yuma以原住民女性獵人視角,將獵槍擊發顏料,創作《Bully Hole》系列,回應狩獵文化與身份議題。另有日本藝術家中田慎吾(Shingo Nakata)以「水引線」探索時間與空間邊界,印尼藝術家瓦尤・阿丁(Wahyu “Adin” Wiedyardini)則以圖像與版素交織呈現文化記憶。今年十方藝術空間的展位設計較去年更成熟,動線與陳列清晰,觀眾停留更久。同時延續永續策展理念,運用線上展示與AR模擬,試圖減少實體包材與運輸浪費。

十方藝術空間於雅加達藝術博覽會展出多位臺灣與國際藝術家之作,延續跨文化與在地對話的策展方向。圖為十方藝術空間於雅加達藝博會展出一景。(本刊資料室)

地質神話學的當代轉譯:Ipeh Nur《波浪未眠》的文化記憶書寫

在 2025 年雅加達藝術博覽會的 SPOT 單元中,Ipeh Nur的裝置作品《波浪未眠》(Ombak Belum Tidur)引起廣泛討論。作品以11分鐘影像搭配岩粉、藍靛、薑黃等天然材料繪製的外觀,將印尼神話中南海女王(Nyai Roro Kidul)與南爪哇潛藏的巨型逆衝地震威脅連結,探討神話與災難記憶之間的關聯。Ipeh 認為神話也是「地質神話學」的一環,藉由隱喻保存古代災難的集體記憶。她以祖父在南海的靈性旅程為起點,展開從印尼帕朗庫蘇莫(Parangkusumo)到沙登(Sadeng)海灘的田野紀錄,呈現當地依然進行的海祭與儀式。她並對照北爪哇的經驗,指出北岸因宗教與外來影響而更趨向理性,南岸則承載靈性與海洋神話。

Ipeh試圖透過《波浪未眠》提醒人們:神話不只是虛構,而是災難與生存智慧的文化檔案,揭示藝術如何成為連結過去與當下的橋樑,喚醒大眾對自然威脅的警覺。

在2025年雅加達藝術博覽會的SPOT單元中,印尼藝術家Ipeh Nur以裝置作品《波浪未眠》(Ombak Belum Tidur)探討神話與災難記憶的連結。圖為Ipeh Nur《波浪未眠》於雅加達藝博會展出一景。(雅加達藝術博覽會提供)

雅加達藝博的國際展望

而針對雅加達藝博會,印尼文化部長法德利・宗(Fadli Zon)強調,此次活動對促進印尼創意經濟至關重要,並計畫支持藝術家參與威尼斯雙年展。印尼創意經濟部長特奎・里夫基・哈西雅(Teuku Riefky Harsya)形容雅加達藝博會為東南亞當代藝術風向標,期待能夠藉此強化國家認同、促進跨領域合作。博覽會總監湯姆・坦迪歐(Tom Tandio)則指出,國際媒體與機構的合作已提升其在亞洲地區的信譽與影響力。

東南亞樞紐浮現:雅加達藝博會釋放的新市場訊號

2025年的雅加達藝博會,不僅展示了東南亞市場的蓬勃動能,也為臺灣、日本與韓國等地畫廊與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合作舞台。透過伊日藝術計劃的在地深耕、耿畫廊與TKG+的再度回歸,以及C Square與十方藝廊的持續參與,臺灣藝術界正以更積極的姿態回應區域市場的潛力。與此同時,SPOT單元的多元呈現,凸顯印尼當代藝術創作的厚度與想像力。

更重要的是,雅加達藝博會也見證了跨國藝博會間的聯盟效應。據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陳菁螢表示,雅加達藝博、首爾KIAF( Korea International Art Fair)與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台北藝博)已建立起合作機制,彼此在展會期間互相帶領藏家交流。這次雅加達藝博特別邀請臺灣藏家到場,而在台北藝博時,印尼與韓國藏家也將回訪。這種跨國藏家網絡,進一步加深了市場互通性,並為臺灣藝術生態帶來新的契機。

整體而言,雅加達藝博會已不再只是印尼的藝術盛會,而逐漸成為東南亞跨國交流的樞紐。其釋放的訊號清晰而直接:當全球市場陷入觀望,東南亞,特別是印尼,正在被視為下一個值得投注關注與資源的關鍵地帶。

當全球市場陷入觀望,東南亞,特別是印尼,正在被視為下一個值得投注關注與資源的關鍵地帶。圖為雅加達藝博會展出一景。(雅加達藝術博覽會提供)
李京樺(Jing-Hua, Lee)( 73篇 )

藝術研究與觀察者,現任典藏・今藝術&投資執行編輯。關注展覽策劃、當代圖像、視覺文化與其現象。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