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4/25】2025全球藝術展覽趨勢前瞻:世界

【24/25】2025全球藝術展覽趨勢前瞻:世界

【24/25】2025 Global Art Exhibition Trends: The World

隨著新的一年即將到來,至截稿日前,綜觀2025年度全球各大美術館所公布的展覽資料,可見幾個趨勢浮現:橫跨19世紀至當代之名家主題展與大型回顧展蔚為主流;非裔藝術家的創作與文化作為長期關注議題。此外,自#MeToo運動以來,隨著多年間各種平權運動的潮流持續不歇,女性、酷兒以及多元族群相關的策展主題,亦受到國際間的高度重視。

這些展覽反映了當代社會對於平權與多元議題的關注與探索。而在亞洲地區,各大美術館之間的跨館際合作趨勢亦日益明顯,透過共享館藏資源、研究與策展內容,不僅提升了區域內藝術的交流與互動,更促進了亞洲藝術在國際舞台上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名家特展與大型回顧展浪潮

由歐洲、美洲至亞洲,各國家美術館﹑私人基金會,如MoMA、大都會美術館、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與東京都近代美術館和香港M+等,皆將於2025年度推出幾檔大型回顧展,時代跨度橫跨19世紀至當代。紐約大都會美術館的「卡斯巴・大衛・佛烈德利赫:自然靈魂」(Caspar David Friedrich: The Soul of Nature)與「薩金特與巴黎」(Sargent and Paris)兩展,聚焦展出19世紀兩大重要畫家之作。

創作於1818年,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霧海上的旅人》(Der Wanderer über dem Nebelmeer)被視為浪漫主義運動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Public Domain)

為紀念德國浪漫主義先驅佛烈德利赫(Caspar David Friedrich)誕辰250周年,2025年2月初起,將與柏林國家博物館等館合作,展出其藝術生涯中的75件作品,包含各階段油畫、成品與草圖,亦為首次於美國舉辦的大型展覽。四月則接續展出美國畫家約翰.辛格.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於19世紀巴黎創作之人物、肖像畫,其中包含了對於標誌性館藏《Madame X》(1884)的深入研究及草圖展出。

延伸閱讀|「佛烈德利赫:新時代藝術」:漢堡美術館佛烈德利赫250週年冥誕特展

《X夫人》為薩金特位年輕社交名流維吉妮.高特羅所作之肖像畫,此作於1884 年的巴黎沙龍上廣受爭議,隨後幫助他於英國和美國建立了成功的職業生涯。(Public Domain)

美國現代藝術館(MoMA)則將於三月底的「傑克.惠頓 信差」(Jack Whitten The Messenger)回顧展中,呈現非裔藝術家傑克.惠頓(Jack Whitten),自1960年代至2018年逝世期間的創作歷程,其作探索了文化、種族、爵士樂與戰爭等主題,將具象藝術視為一種行動實踐,同時敢於開創新的抽象形式,具相當的啟示性與革新精神。

此外,2024年11月首度於香港舉辦個展的魯斯.阿薩瓦(Ruth Asawa)亦延續了她在國際間的關注度。2025年10月中,MoMA的「魯斯.阿薩瓦:回顧展」(Ruth AsawaA Retrospective),將展出約300件作品,全面呈現阿薩瓦一生對各種媒材與形式的創作探索,展示她如何巧妙地將材料與物體轉化為富有沉思性的主題,此為阿薩瓦於2013年逝世後的首個大型回顧展。

延伸閱讀|編織生命紋理——魯斯.阿薩瓦藝術的本質與縱深
延伸閱讀|喬納森.萊布談魯斯.阿薩瓦:「一旦進入她的世界,故事就沒有終結」

魯斯.阿薩瓦在她的工作室中,1956年。攝影:Paul Hassel(本刊資料室,Artwork © 2024 Ruth Asawa Lanier, Inc./Artists Rights Society(ARS), New York Courtesy David Zwirner)

英國泰特美術館(TATE)將於2025年9月至11月推出兩檔重要回顧展:「Lee Miller」與「畢卡索:三個舞者」(Picasso: The Three Dancers)。前者將聚焦1920年代超現實主義先驅攝影師李.米勒(Lee Miller)的作品,展出250幅版畫及從未公開展出的作品,並揭示她創作中鮮為人知的一面,例如1930年代於埃及拍攝的風景影像。後者則為紀念《三個舞者》(The Three Dancers)創作100周年,這幅作品是畢卡索徹底告別古典階段並進入表現主義新時期的里程碑。本展將探索這件代表性畫作的背景故事,並探討其中涉及的性、死亡與政治等深刻議題。

延伸閱讀|藝術與社會:攝影,從戰時人文攝影、新聞報導到藝術書刊

由路易威登藝術基金會(Foundation Louis Vuitton)舉辦的「波普永遠,湯姆.韋塞爾曼」(Pop Forever Tom Wesselmann &…),已於2024年底開展至2025年2月初,聚焦於普普藝術運動的領導者之一—湯姆.韋塞爾曼(Tom Wesselmann)的創作生涯,共展出其150幅作品。同時,此展亦將涵蓋自1920年代至今,由達達主義延續至普普藝術脈絡,共35位不同年代、國籍藝術家的70件作品,如杜尚、理查德.漢密爾頓、羅伊.李奇登斯坦與安迪.沃荷等藝術家之作。

1943年,米勒與其他女性戰地記者一起報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戰區的美國陸軍,圖右二為李.米勒身影。(Public Domain)

亞洲地區則可聚焦於2025年3月初,東京與香港兩地將分別迎來的幾檔重要展覽。繼2022年「埃貢.席勒特展」、2023年「印象派前沿特展」與2024年的「喬治.德.基里訶特展」後,東京都美術館的「胡安.米羅特展」將全面呈現19世紀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胡安.米羅(Joan Miró)藝術生涯初期至晚期的畫作、陶藝與雕刻創作,其中包括最為著名的「星座」系列(The Constellations)。

延伸閱讀|穿越維度的版畫──米羅與版創藝術的「深度」實驗

東京都近代美術館的「希爾瑪.阿夫.克林特特展」,則是瑞典抽象繪畫先驅希爾瑪.阿夫.克林特(Hilma af Klint)首度於亞洲的大型回顧展,匯集約140件作品,包括首次在日本亮相的重要系列,如大尺幅的「十大」系列(The Ten Largest)以及代表性的「聖殿繪畫」(Paintings for the Temple)系列,涵蓋克林特對當代神秘思想、婦女運動等議題的探索。無獨有偶,MoMA將於5月舉辦的「希爾瑪.阿夫.克林特花朵背後是什麼」(Hilma af KlintWhat Stands Behind the Flowers)特展,聚焦於克林特1920年初春夏期間的水彩畫作,以其標誌性的抽象語言,突破傳統植物藝術框架,揭示了人類存在中難以言喻的層面,為理解其藝術內涵提供了另一條參照脈絡。

完成於 1915 年的「聖殿繪畫」(The Paintings for the Temple)由三幅大型油畫組成,阿芙.克林特將它們命名為《祭壇畫》(Altarpieces),圖為其中一幅作品《Altarpiece, No. 1, Group X》。(Public Domain)

而近年來,積極與全球國際館舍展開合作交流的香港M+博物館,此次與巴黎國立畢加索藝術館聯合策劃的「畢卡索:與亞洲對話」,將展出逾60件畢卡索原作,並結合M+藏品中的亞洲藝術家作品,探索20世紀歐洲藝術與當代亞洲創作之間的跨文化交流與跨世代對話。

女性、酷兒、平權:多元族群議題持續發酵

回顧2024年,來自臺灣的變裝皇后「妮妃雅」(Nymphia Wind)在《魯保羅變裝皇后秀》第16季中榮獲冠軍,隨後受邀登上總統府與2024巴黎文化奧運的表演舞台,展現了多元文化現今於國際間的影響力。2025年2月與6月,泰特美術館將透過兩檔展覽呈現不同時代中的酷兒文化創作風貌。首先於2月初開展的「Leigh Bowery!」,將聚焦於1980年代打破傳統界限的藝術家、表演者與模特兒—李.包威(Leigh Bowery),如何將身體、服裝與化妝重新定義為繪畫與雕塑的形式,以他在倫敦夜生活、藝術圈及酷兒文化中的影響力挑戰傳統美學,此展將呈現受其啟發的繪畫、時尚設計及造型作品,包括他作為盧西安.佛洛伊德繆思的代表之作。

接續的「Edward Burra–Ithell Colquhoun」雙個展,則同時回溯兩位20世紀英國藝術家:愛德華.布拉(Edward Burra)和伊瑟爾.科爾奎洪(Ithell Colquhoun)。前者以其充滿活力的水彩畫著稱,描繪「咆哮的20年代」中不羈的城市地下文化與酷兒文化,並以諷刺視角展現其中的多樣面貌;後者則為1920至1940年代英國超現實主義的重要代表,她專注於探索無意識繪畫的超現實主義手法,深入研究藝術、性別認同、生態與神秘主義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愛德華.布拉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作的《風景中的頭骨》(Skull in a Landscape,1946),描繪一具戴著英國鋼盔的骷髏於紅色天空襯托下的平淡風景中。(Public Domain)

在2025年度的各大美術館展覽中,來自不同國籍、族裔與世代的女性藝術家亦成為焦點。泰特的「Emily Kam Kngwarray」展覽,深入探討澳大利亞原住民女性藝術家Emily Kam Kngwarray(1910-1996)的創作,展現她對土地、文化與身份的深刻表達;英國國家畫廊「José María Velasco:墨西哥風景」(José María Velasco A View of Mexico),則聚焦墨西哥畫家何塞.瑪麗亞.維拉斯科的風景畫作品,探討她如何通過畫筆表達墨西哥的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同時為紀念英國與墨西哥建交周年,促進兩國在藝術與文化領域的交流與理解。

1994 年,Emily Kam Kngwarray 於澳洲中部烏托邦地區創作《地球的創造 I》( Earth’s Creation I) ©TATE

回到當代,2月將於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舉辦的「Christine Sun Kim:日日夜夜」(Christine Sun Kim: All Day All Night),則為韓裔藝術家克莉絲汀.孫.金(Christine Sun Kim)的首次大型個展。先天失聰的金以樂譜、資訊圖表、美國手語與書面英語,創作一系列繪畫、錄像裝置與雕塑,以具洞察力、詩意與政治性之作,展示其如何在廣泛領域中利用聲音、語言和交流的複雜性。

古根漢美術館的「碧翠絲.米拉澤斯:嚴謹與美麗」(Beatriz Milhazes: Rigor and Beauty),則將展出巴西當代藝術家碧翠絲.米拉澤斯(Beatriz Milhazes)的創作實踐,特別是她以創新技術「monotransfer」完成的類似壁畫的抽象繪畫,同時探討其作中包含的地區民俗、流行文化、裝飾藝術等多元主題。

2022年,Beatriz Milhazes於佩斯畫廊舉辦近十年來在紐約的首次展覽。©The New York Times

2024年年末,日本#MeToo運動吹哨者伊藤詩織(Shiori Ito)的紀錄片《黑箱日記》上映,再次將性別暴力議題、平權運動推向全球關注的焦點。在亞洲地區,2025年9月香港 M+ 將與慕尼黑藝術之家合作舉辦「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透過沉浸式體驗形式,呈現一系列亞洲女性藝術家的環境藝術創作。

同時,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推出的「女性主義與視覺表達」展覽,則將聚焦於當代日本藝術家遠藤麻衣與百瀨文(Aya Momose)的合作作品《Love Condition》,並匯集多件以女性主義為主題的藝術創作,深入探討當代日本女性於視覺藝術中的表達與議題。

遠藤麻衣與百瀨文共同創作的錄像作品《Love Condition》,2020 / single channel video / 1 h 15 min 40 sec。ⒸAya Momose

非裔藝術家與非洲僑民文化

2025年5月初,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位於洛克斐勒翼(Michael C. Rockefeller Wing)的非洲藝術展廳,經過全面整修後將重新開放。此亦反映於大都會在2025年度展覽規劃中的重點方向之一,即對非裔藝術文化的深度關注與呈現。「Superfine:剪裁黑色風格」(Superfine: Tailoring Black Style)以時尚史中,18世紀興起的紈絝子弟丹迪主義(Dandyism)出發,其對黑人僑民身份、大西洋奴隸貿易及新興消費主義文化的社會文化再塑過程,透過服裝與配件、圖畫與印刷品、繪畫、照片及電影片段等多媒體形式,呈現黑人花花公子主義的歷史與特徵,同時探討丹迪主義如何為黑人提供了一個契機,透過服裝、手勢、諷刺與智慧,挑戰既定身份,並探索政治與社會的新可能性。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太平洋島嶼以及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人民的藝術作品,包括11,000 多件不同材質和類型的藝術作品。©The Met

作為一種離散現象,「非洲僑民」(African diaspora)展現出更廣泛的權力結構與種族議題。龐畢度中心的「黑色巴黎:藝術流通、反殖民鬥爭1950-2000」(Paris noir Circulations artistiques, luttes anticoloniales 1950-2000)聚焦1950年代至千禧年間法國非裔藝術家的存在與影響,從身份意識到跨文化藝術語言的探索,展出150位非裔藝術家的作品,回顧了自非洲獨立運動到種族制度瓦解的半個世紀間,他們在解放鬥爭中的藝術表現。

與此相呼應,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ACMA)於2024年底開幕,展出至2025年8月的「想像黑人僑民:21世紀的藝術與詩學」(Imagining Black Diasporas: 21st-Century Art and Poetics),則聚焦過去近四分之一世紀中,非洲、歐洲與美洲藝術家之間的美學連結。此展不僅首度呈現館方新藏品,還通過環太平洋地區藝術家的作品,拓展了過去以大西洋為核心的泛非洲經典展覽範疇,探索全球化背景下的非洲僑民文化與藝術實踐。

此展亦與4月於古根漢美術館展出的「拉希德.約翰遜:一首獻給深刻思想家的詩」(Rashid Johnson: A Poem for Deep Thinkers)形成了呼應對話,聚焦於當代後黑人(post-Black)藝術家—拉希德.約翰遜(Rashid Johnson),以其歷史、哲學、文學與音樂為靈感之多樣藝術創作,從繪畫、噴漆文字,到大型雕塑、電影與錄像,展示其作為藝術史學者、黑人流行文化調解者及當代藝術創作者的多重身份,並強調了其於反思與重構黑人身份與文化記憶方面的深遠影響。

延伸閱讀|被塗黑的歷史——格蘭.里根的「黑人藝術」

藝術家拉希德.約翰遜。 ©Joshua Woods、The New York Times

亞洲策展新視野:跨館際合作

回到亞洲,2025年度可見的另一重要策展趨勢則是跨館際合作的深化,以M+博物館通過與全球美術館的積極交流,推動了文化與策展視野的連結更為顯著。「李昢:我的宏大敘事」(展名暫定)由M+與首爾Leeum藝術博物館共同策劃,將於2025年9月在Leeum首次亮相,並於翌年春季移至M+展出。這將成為韓國當代藝術家李昢(1964年生)自1980年代以來創作生涯最全面的回顧展,深入梳理其藝術實踐與創作脈絡,展現她在當代藝術領域的重要地位。

延伸閱讀|展演聲言:血氣——當代國際大展的女力能量

1999 年,李昢《崇高之昇華》一作。(圖片來源:抵抗的原力)

日本當代藝術與世界 1989–2010」(展名暫定)則是M+與日本國立新美術館的首次合作,聚焦日本當代藝術的歷史回顧。展覽涵蓋昭和末期(1926–1989)、平成初期(1989–2019),以及2011年東北大地震等重大歷史背景,探討這些事件如何形塑日本當代藝術的發展並促進其與國際的對話,呈現日本藝術在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角色。

延伸閱讀|世界與在地視角下,日本當代藝術發展及其探問與挑戰: 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香港M+「1989-至今:日本當代藝術的變遷」論壇

從「畢卡索:與亞洲對話」到「李昢:我的宏大敘事」與「日本當代藝術與世界 1989–2010」兩大展覽,展現了國際文化機構之間開始嘗試共享館藏、研究資源,保持積極聯繫與合作的潛力。


延伸閱讀【24/25】2025全球藝術展覽趨勢前瞻:臺灣
延伸閱讀|【24/25】2025全球藝術展覽趨勢前瞻:雙年展

章郡榕(Chun-Jung Chang)( 36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