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4/25】2025藝術環境趨勢:覺醒

【24/25】2025藝術環境趨勢:覺醒

【24/25】2025 Global Art Exhibition Trends: Awakening

在覺醒與反噬之間、激進的自由與保守的自由之間,公民社會呈現極化現象,強調多元主義(Plurarism)的「DEI」原先是縫合社會鴻溝的政策工具,如今卻被指責矯枉過正,以過度簡化的形式平等試圖解決文化衝突,而讓靜默的主流人口感到相對剝奪。

2024年是以全球為尺度的大選年,民主國家換了一輪新政府,然而顯而易見的是,各國深受民粹主義者們的強烈情緒所影響。一方面,強調「DEI」(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多元性、平等與包容)的進步主義者被指責攜帶覺醒病毒(woke virus),將「政確」(Political Correctness, PC)傳染至社會大眾,指標案例是Sony耗費數億美元製作的3A遊戲(Triple-A games,指投入高製作費用與高行銷成本的遊戲)大作《星鳴特攻》(Concord)因多元設定遭受爭議而草草收場。在「DEI」之中,除了制度設計上的平等,如性別比例政策,其激進的行動方案也包含「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比如遭受種族歧視、性別歧視、職場過勞等議題的弱勢族群,若無法在體制內獲得昭雪,便有可能在社群平台中引起共鳴,讓加害者「社死」,讓公義先於法治。

2024年在臺灣發生多起「metoo」、勞動條件等社會爭議,也是透過取消行動而獲得正義。這在2025年顯然也會繼續發生,因為政治體制、社群平台、社會文化並無太大的變動。然而即使行動本身成功,取消文化常常無法有效改變難以撼動的保守體制,反而激化對立面的言論,讓「保守」的民粹主義者群起反對「激進」的民粹主義者。

另一方面,反對「政確」、反對「取消」的保守主義者崇尚言論自由,是為另一種民粹主義。這種群體崇尚人定勝天的功績主義,卻也在無形之中撕裂多元族群,極化言論空間,此種現象稱為「反噬」(Backlash)。這原先是工程用語,中文稱之為「背隙」(主要用於機械、齒輪傳動的用語,機械傳動中,兩個部件之間未能緊密配合而產生的鬆動空間,例如齒輪無法完整密合而導致在動力傳遞時有延遲或空轉現象),或者是「空程差」(多用於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專業用語,是指機械設備在運作時,操作部件從一個位置到另一個位置的移動過程中,實際上沒有完成工作的移動距離或時間),意思為齒輪之間空隙,在「作動」(常用於描述機械、電氣或自動化系統中的某種動作執行或運作過程的專業用語)之間可能與原先意圖作用的方向相反,而今衍生為公民社會中因強烈情緒而產生的反對行動。典型案例為2024年的美國、法國與德國大選結果。

在覺醒與反噬之間、激進的自由與保守的自由之間,公民社會呈現極化現象,強調多元主義(Plurarism)的「DEI」原先是縫合社會鴻溝的政策工具,如今卻被指責矯枉過正,以過度簡化的形式平等試圖解決文化衝突,而讓靜默的主流人口感到相對剝奪。

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可以預見的是,行之有年的文化干擾(Culture Jamming)等藝術戰術行動將會再啟,挑戰這種互相指責為民粹主義的現狀。藝術家與創作者向來擅於挑戰思想的邊界,為公民社會帶來對話空間,或許「覺醒」與「反噬」之間日益擴大的鴻溝,需要更長期、幽默的創作空間來慢慢「去極化」(depolarization)。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1月號388期

黃豆泥( 34篇 )

分散自治與數位主權探求者,白天於公部門服務,晚上為FAB DAO與Volume DAO成員,曾以《百岳計畫》(Project %)參與2022年林茲電子藝術節,並規劃北師美術館《Kng DAO》(2022)、台北國際藝術村《鏈上駐村》(2022, 2023)。嚮往制度設計與新興科技的撞擊,正在尋找有別於電馭極權與財閥亂鬥的第三條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