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4/25】2025藝術環境趨勢:國際「特展」雲集之後,臺灣本土藝術何以定錨?

【24/25】2025藝術環境趨勢:國際「特展」雲集之後,臺灣本土藝術何以定錨?

2024年,臺灣的藝術館舍與國外知名機構合作,聯手舉辦多場「大型展覽」,引進眾多國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來臺展出。同時,亞洲地區也有許多館舍舉辦類似的大型展覽。這樣的趨勢是否會成為一種新的顯學?而對臺灣而言,又將帶來哪些影響?

2024年5月臺北市立美術館與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攜手合作「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個展,以肯特里奇的素描創作為策展主軸,展覽從早期炭筆素描、素描投影的定格短片,到影片編導、舞台表演,再到近期以水墨炭筆創作的樹與花,展示這40年間,肯特里奇專注於單色創作,從素描中發展出獨特的視覺語彙。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與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攜手合作所策劃之「威廉.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個展中女先知展區之展場照。(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延伸閱讀|威廉.肯特里奇的方法及其啟示 透過臺北市立美術館同名個展看肯特里奇的「邊緣思考」如何運作

與此同時,奇美博物館與英國國家藝廊(The National Gallery)則是聯袂策劃「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展示包含:拉斐爾、提香、卡拉瓦喬、林布蘭、馬內、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莫內(Claude Monet)、梵谷等知名藝術家在內之展覽。

奇美博物館「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第二單元「從王室到平民:巴洛克繪畫」。(奇美博物館提供)

延伸閱讀|未開展先轟動!奇美博物館宣布引進國際大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3/1 限量票券開賣

富邦美術館也在2025年5月開館之際,推出首展「真實本質:羅丹與印象派時代」,帶來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他們所收藏的羅丹(Auguste Rodin)作品。此外還有塞尚(Paul Cézanne)、莫內、雷諾瓦以及高更(Paul Gauguin)等同時期印象派畫家的作品一同展出。除了羅丹位於《地獄之門》頂部經典的《影子》之外,也有《巴爾札克紀念像》以及《加萊義民》等重要作品展出。

《加萊義民》(Les Bourgeois de Calais)是羅丹於1889年完成的雕塑作品,由12個鑄造品組成,紀念百年戰爭期間加萊在長達11個月的英軍圍城後投降的歷史事件。(本刊資料室)

並且隨後又於2024年8月推出「梵谷:尋光之路」,帶來收藏於荷蘭庫勒穆勒美術館(Kröller-Müller Museum)的梵谷作品,主要是梵谷的自畫像、人物素描習作,以及1888年前往亞爾後,風格逐漸成熟的作品。此外,富邦美術館也預計在2025年3月推出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個展,是自義大利博爾蓋塞美術館(Museo e Galleria Borghese),以及日本森美術館(Mori Art Museum)後的第三站。

延伸閱讀|「我從地獄歸來,並告訴你那裡十分精彩。」路易絲.布爾喬亞世界巡迴展於東京現正開催

2024年6月高雄市立美術館也邀請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一同策劃「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展出泰德美術館的典藏品,以及國巨基金會的收藏品。以藝術近百年來媒材創作轉換與交融的歷程為切入,展現繪畫或攝影「一眼瞬間」的捕捉。其中包含了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盧西安.佛洛伊德(Lucian Freud)、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傑夫.沃爾(Jeff Wall),以及安迪.沃荷(Andy Warhol)等知名當代藝術家之作品。

高美館展場一隅,呈現大衛.霍克尼之作品《藝術家肖像(泳池與兩個人像)》。(高美館提供)

延伸閱讀|世界名作搶先看!高美館攜手泰德美術館,呈獻「瞬間-穿越繪畫與攝影之旅」重量鉅作

北師美術館則是在2024年12月推出年度大展「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梳理草間彌生1951年至2005年間的創作生涯之外,也重現草間彌生與臺灣的接觸起點,即1998年台北雙年展作品《圓點的強迫妄想》,也帶出她早期作品並以裝置、錄像、繪畫、雕塑等形式展現其前半生從痛苦中茁壯的創作。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 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於北師美術館於展場二樓裝置作品《圓點的強迫妄想》。(北師美術館提供)

延伸閱讀|草間彌生的兩次黃金時期,以及她的「軌跡」與「奇跡」

綜觀上述館舍無論是攜手其他國外藝術機構,或者是獨立舉辦展覽,都為臺灣2024年帶來藝術領域極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作品。儘管此一類的「移展」或是「巡迴展」的形式被質疑,過於依賴國外展覽資源,而忽視本地藝術的發展需求,以及臺灣藝術家的作品在此展覽中的缺席等問題(註)。 然而,參考中國案例,上海西岸美術館與法國蓬皮杜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於2019年至2024年,展開五年合作計畫,也即將結束,將會重新評估合作的可能。而浦東美術館與英國泰特美術館也是自2019年簽署合作協議,泰特美術館替上海陸家嘴集團建設的浦東美術館,提供培訓和諮詢服務,方才確認與浦東美術館展覽合作,並將館藏藝術作品送往中國進行展出。

顯然,許多國際知名的美術館選擇將其典藏的展覽內容移至亞洲巡展,已經成為常見的做法,不僅可以增強該美術館的在地知名度,也能夠將藝術推廣至更為廣泛的群體,而我們也方須思考:「大展雲集之後,下一步需要如何踏出?」


  王音,〈以高美館《瞬間》特展為例:台灣的美術館「移展/巡迴展」模式,是否與「本土」失去了平衡?〉,《關鍵評論網 TNL》,2024年9月16日。

李京樺(Jing-Hua, Lee)( 70篇 )

藝術研究與觀察者,現任典藏・今藝術&投資執行編輯。關注展覽策劃、當代圖像、視覺文化與其現象。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