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4/25】2025藝術環境趨勢:比特幣

【24/25】2025藝術環境趨勢:比特幣

【24/25】2025 Global Art Exhibition Trends: Bitcoin

截稿前,比特幣單枚價格在十萬美元上下徘徊已逾兩週,這個現象帶動了其他加密貨幣的價格,包括以太幣(ETH,以太坊發行之代幣),諸多「另類幣」(Altcoin)也應聲上漲。這意味著以加密貨幣交易的數位藝術品之計價單位價格集體提升,作品本身的價格因此也間接提升(或回升)。至少在數位世界,比特幣對藝術品的價格具有這種帶頭效果。

如果「無用之用是為大用」這句話可以套在藝術上,那麼也可以指向比特幣。

「比特幣」一詞由名為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作者於2008年10月在論文〈比特幣: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中提出,隔年1月該系統便開始運作。雖然早期確實有人用比特幣購買實物─最著名者為工程師哈涅茨以一萬枚比特幣在2010年5月22日購買披薩,後世以這天為紀念日,慶祝加密貨幣的誕生─但加密金融發展至今,卻鮮少有人以此交易。這不是說它不重要,而是說其地位已形同數位黃金,昂貴到不會在日常生活中派上用場,成為頂級的價值儲藏工具。

反觀受比特幣啟發,在2013年末主要由布特林逐步創建的以太坊(Ethereum),卻得到廣大工程師們的持續使用和開發,進而是部分投資者的青睞。2014年首發代幣(Initial Coin Offering,所謂的「ICO」)至今十個年頭,大家見證了這個跟比特幣一樣同為分散式帳本的社群逐步壯大,技術上更先後帶起「去中心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簡稱DeFi)和「非同質代幣」(Non-Fungible Token,簡稱NFT)等浪潮。眾所皆知,後者乘載了不少重要的數位藝術品,筆者在本刊多次提及的(鏈上)「生成藝術」(generative art)便以此為土壤,不斷發展。

那麼,為什麼特別是比特幣值得我們關注?

首先是一個務實的金融考量。截稿前,比特幣單枚價格在十萬美元上下徘徊已逾兩週,這個現象帶動了其他加密貨幣的價格,包括以太幣(ETH,以太坊發行之代幣),諸多「另類幣」(Altcoin)也應聲上漲。這意味著以加密貨幣交易的數位藝術品之計價單位價格集體提升,作品本身的價格因此也間接提升(或回升)。至少在數位世界,比特幣對藝術品的價格具有這種帶頭效果。

其次是2023年起,透過「Ordinals」協議,比特幣也有了自己的新代幣標準,進而產生所謂的「銘文」(inscription)─不妨將它想像為比特幣生態的「非同質代幣」,只不過在以太坊生態中非同質代幣的產生以「鑄造」為動詞,這裡卻以「銘刻」為動詞。如果比特幣是數位黃金,那麼銘文就是數位金飾,除了價值儲藏的用途之外,開始產生了更多文化意義。

第三是跟金融和文化不同卻深刻影響這兩者的層面:國際政治。今年川普的隔屆連任為加密貨幣帶來希望,從共和黨綱的有利政策,到其屬意的新任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阿特金斯(Paul Atkins)的立場,都是這波牛市的原因。此外,位於中美洲的薩爾瓦多則在2021年中明定比特幣為法幣,總統布格磊更在這波比特幣瘋漲過程中讓該國帳面獲利高達三億美元。從中心國和邊陲國的動向來看,比特幣已經取得自己的政治根基,深深浸透在國際政治的話語中。藝術不也是反映並延伸著現實中的政治權力和立場?

回到比特幣的精神──打造注重個人隱私、繞開中心化權力的新網路環境─跟藝術和藝術品一樣,都共同思考著未來;過程中有危機也有轉機,有榮景也有挫敗,任何「新」東西都是如此。縱使比特幣不是藝術和藝術品,如前所述,卻能帶動(鏈上)數位作品的價格,甚至自己也開始產生了文化類的衍生金融商品,最後則是跟社會時事高度連動。2025年,比特幣還將持續自己的奧德賽,值得文化藝術領域的前瞻行動者在其中找尋靈感。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1月號388期

張寶成( 47篇 )

Volume DAO 共同創辦人,參與策劃台灣第一場泰卓鏈(Tezos)人工智慧 NFT 收藏展《機器會夢見 NFT 嗎?》。曾為音樂廠牌「旃陀羅唱片」(Kandala Records)負責人,與黃大旺共同發行的專輯「民國百年」,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大獎「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類」榮譽賞。同時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為歷史理論。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