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千惠專欄】Creative Criticism:代言人
我從來不看自己,但我的工作是到處看人。我是一個身體美學組織的代言人,也是一項國產人體檢測單位的發言人。
【黃心蓉專欄】我們從何處而來,往何處而去?談《國家語言發展法》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也是傳遞文化訊息最重要的載體。台灣對語言相關法案的討論,法案終在2018年12月25日三讀通過,201...
【卞卡專欄】沒錯,現在就是抄襲無罪的時代
社交媒體曝出「葉永青抄襲事件」時,起初我挺認同栗憲庭老師的看法,大致是說葉永青仍然是一個有才華的藝術家,作為朋友的栗老不...
【道聽途說】韓志勳與舊中環——殖民地景上的現代藝術
2019年2月24日,中元畫會成員韓志勳,以96歲高齡逝世。「光的故事:韓志勳」展覽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Asia Soc...
【高森信男專欄】神聖的熱帶工作室,與身處其中的女祭司:蘇珊.溫格(Susanne Wenger)與奧孫—奧索博聖林(Osun-Osogbo Sacred Grove)
若說徐畢思是晚高更一個世代的倒楣鬼,那被世人所遺忘的蘇珊.溫格(Susanne Wenger)則可以說是晚其兩個世代的(...
【高千惠專欄】Creative Criticism:學習師
自從發現學習者與實驗者之別,是前者擁有一個預期的指標,後者擁有一個不期的結果,我豁然開通了。只要沒有對我產生危害,就沒有...
【蕭文杰專欄】由「南投稅務出張所ROT案」看文化資產活化的後續使用問題
在台灣各地的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的推進,公部門在各式營運移轉的過程中,似乎只在乎人潮及是否帶來商機,反而忽視文化資產是人民...
【簡子傑X蔡佩桂專欄】憶維菁——不是為了悼念你
李維菁許多年前所寫的某藝術家,告訴我們他老了想有一張好看的臉,而簡子傑引用維菁所寫的楊茂林,則盡在一張「和自己獨處的臉」...
【道聽途說】行得、食得、摸得、買得——再說大館
香港,作為一國際化的都市,沒有中文名字的事物並不會遭到非議,例如「M+」,但只要在招牌上出現幾個簡體中文字,卻會被罵「媚...
【黃心蓉專欄】藝術家就該做得多、賺得少?談藝術家待遇
《文化基本法》經過多年的長跑,終於在今年1月的行政院院會中通過修正版,再度送請立法院審議。儘管一波三折,但因過去七年所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