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童年的美術館 兒童與藝術共融的機構實踐與思考

【專題】童年的美術館 兒童與藝術共融的機構實踐與思考

【Special Report】 Childhood Art Museums: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ldren and the Arts

兒童美術館或美術館中的兒童區,在世界範圍內已有超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演進,近20年來在臺灣也逐漸為美術館、博物館界所重視,中間更可大致觀察到從靜態到動態、從單向教育到互動共融的軌跡。本次專題聚焦這一交錯著教育學、心理學、博物館學、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等眾多跨域內容的主題,主要將之置於美術館/博物館的營運、策畫與實踐層面上觀察。
以兒童為目標受眾的文化藝術教育,在少子化社會中逐漸成為親職教養的重要關注面向,也隨著體制外實驗教育在臺灣的進一步推廣,在提升未來競爭力的普遍渴求中佔據一席之地。兒童美術館或美術館中的兒童區,在世界範圍內已有超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演進,近20年來在臺灣也逐漸為美術館、博物館界所重視,中間更可大致觀察到從靜態到動態、從單向教育到互動共融的軌跡。 本次專題聚焦這一交錯著教育學、心理學、博物館學、視覺藝...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專題文章

嚴瀟瀟(Yan Xiao-Xiao)( 200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