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年於紐約布魯克林創立的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Brooklyn Children’s Museum)是世界首間兒童博物館,旨在陶冶兒童心靈、拓展學習興趣。因此劃時代的創舉無例可援,開館館員還先行花了四個月時間拜訪歐洲數十間博物館,請教各界建議。像當時所有類型的博物館一樣,布魯克林兒童博物館以收藏為重,特別是對都市小孩而言富有教育意義的模型、自然史標本等,館方且另備有大小不一的標本箱可以外借予學校或滿足一定條件的常客學生,如能夠辨識多種標本的小達人,此後陸續建立的兒童博物館也都致力建立典藏。

直至1962年邁克爾.斯波克(Michael Spock)出任波士頓兒童博物館(Boston Children’s Museum)館長,他決定大刀闊斧,捨棄過往「只許遠觀、不可褻玩」的展示方式,又訂製許多貼近幼童身高、能力的開放式展具,鼓勵小小觀眾上手(hands-on)探索,標榜「想像、好奇、調查、創新和玩耍」的兒童博物館果然備受歡迎,逐漸成為主流。
除了獨立兒童博物館自身的進展外,兒童發展認知領域在20世紀時也因為皮亞傑(Jean Piaget)和維高斯基(Lev Vygotsky)等學者的貢獻有所突破,1980年初又有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教授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論(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主張智商不僅只有數學、邏輯等一兩個面向,音樂、人際、身體動能等智能也同樣不可輕忽。受大環境啟發的博物館於是紛紛落實「分眾」概念,加緊催生專為兒童開發的館內及館外活動。

在兒童專屬空間方面,虛擬的有如美國自然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OLogy、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的「泰特兒童」(Tate Kids)等網站,彙集適合孩子的遊戲、閱讀、手做教程;實體的則有多間館舍童趣滿滿的兒童區,從法國自然史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histoire naturelle)的兒童廳、龐畢度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的兒童畫廊(Galerie des enfants)、阿布達比羅浮宮(Louvre Abu Dhabi)的兒童館、美國大都會美術館(The Met)的81街工作坊(81st Street Studio),到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兒童學藝中心、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國立臺灣美術館的臺灣兒童藝術基地、高雄市立美術館及桃園市立美術館的兒童美術館等等。有些兒童區會展示少量主館典藏或現地製作,有些則完全以教育性的互動展品為重,但就像波士頓兒童博物館(Boston Children’s Museum)一樣,新一代的舘方已不再執著於典藏,如何引導孩子從嬉戲玩樂中開發興趣、創造記憶才是關鍵。

研究指出真的物件確實有其獨特魅力,能夠對觀者產生難以取代的啟蒙作用,不過「輕收藏、重參與」的兒童區或兒童博物館為什麼也受重視呢?事實上,即使沒有真跡實物,它們還是以自主式、建構性學習為核心的非正式教育機構,具有高度公共性,且多和三度立體事物有關。兒童和大人本來就有先備知識、專心程度上的差異,比如說幼童需要五感刺激,能思維但不合邏輯,再大一點才懂得根據具體經驗解決問題等,「請勿碰觸」的傳統展廳雖然經過安排也可以讓親、子盡興,但在「子、親」的專屬場域,友善度絕對能夠更強。
又因為各階段發展中孩子的粗細動作、社交情緒、語言理解等也有巨大區別,所以儘管聯合國的《兒童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廣義地視未滿18歲之人為兒童,館舍仍多會清楚說明目標觀眾年齡層以求精準,如龐畢度中心兒童畫廊起初只針對6到12歲的孩子,本世紀起才將服務範圍向下調降至2到5歲及2歲以下,並另有專為法國義務教育最高年級13到16歲所規劃的「13/16工作坊」(Studio 13/16)。
由於受眾群體的特殊,為了營造安心玩樂、冒險、實驗和發現的適齡環境,兒童區的籌備通常需要整合兒童心理學家、教育學者以及展示專家等大量館外意見,考慮安全、配置、動線、造型、色彩等,工程浩大,許多兒童展具製造公司因此應運而生,專注為館舍提供「從玩中學習,從學中生活」的現成或訂做展具,也有不少資源充沛的博物館美術館喜歡從零構思,以求契合本館方向。

舉例來說,大都會美術館2023年全新落成免費對外開放的81街工作坊,雖然是美術館的兒童區,卻以科學和藝術為定位,3,500平方呎的室內有高科技也有純手作的亮點,如入口不同木質拼貼而成的牆面是為了啟動觸覺及嗅覺;由山葉音樂公司(Yamaha Corporation)製作的工作站則是融入手風琴壓拉風箱鼓風的原理,藉上翻層版發出聲音,新奇生動。此外,管風琴、響板牆、閱讀區、小滑梯、軟材質的遊樂區、模擬四季變化的燈光、將攝影機捕捉畫面即時呈現在牆上螢幕的智慧型桌面等等沉浸式、多感官的設計,都令3到11歲的孩童流連忘返。大都會的藏品並沒有亮相,只以數位圖像的形式出現,因為比起靜態的參觀或導覽,肢體律動、觀察模仿、創意表達等才是81街工作坊的經營重點。
在以兒童為主人翁的前提下,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美術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重新翻修為V & A兒童博物館(Museum of Childhood,後改名為Young V & A)時,更一舉諮詢超過2萬2千名在地師生及特教生,為了共同形塑「世上最好玩的博物館」(world’s most joyful museum),甚至讓部分受試者戴上GoPro攝影機,協助紀錄對陳列的直覺反應。維多利亞與亞伯特美術館是藝術、戲劇及設計博物館,兒童博物館百餘年來也獲贈不少文物,館方最終決定「逆風行事」,保留實物展示,如超人電影中的道具服、彼得兔(Peter Rabbit)作者的手稿,透納獎得主瑞秋.懷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以娃娃屋為靈感所作的「地方(村落)」(The Place[Village]),但以更親切的方式呈現:盡可能地增強社會連結、降低展櫃高度、趣味化說明文字、加入青少年與設計師的群體創作等。
三個分別稱為「玩樂」(Play)、「想像」(Imagine)、「設計」(Design)的偌大展廳各有年齡設定:「玩樂」是嬰幼童攀爬塗鴉、動手操作的天堂,「我的世界」(Minecraft)設計工作室「BlockWorks」受託創造的遊戲也在此廳;適合5到11歲的「想像」有多樣觸控裝置和可供角色扮演的戲台,為表現自我、建立信心跨出第一步;11到14歲的觀眾則可以在「設計」與駐館設計師暢談或接受一系列設計挑戰,嘗試以設計驅動世界改變。

Young V & A努力實踐共融及永續,希望以全方面的感受豐富兒少的成長,不過在2023年開幕不久後,竟意外爆出館長下架兩本性別相關書籍及一張海報的新聞,引發爭議,事涉自我審查,館方不得不緊急回應會挑選適讀年齡更貼切的其它LGBTQ+文本代替。向來多元包容的美術館在兒少敏感議題上踩雷雖是始料未及的,但也可見社會對其觸及力的關切。
除了維多利亞與亞伯特美術館,其他館舍也常常憑藉與藝術家、設計師的合作,多樣化當代藝術與兒少族群的接觸。如龐畢度中心每年兩次會委請藝術家或擷取典藏元素轉譯,或使用全新語彙原創,推出工作坊-展覽(workshop-exhibition)。古典派的館員可能不免膠著在這到底是展覽還是活動、是藝術作品還是教育材料的疑問中,但對於現場忙於透過眼睛、耳朶、四肢來偵測周遭並收集知識的參與者,好玩好學的氛圍已經回答了所有問題。
因為沒有珍貴畫作運輸、保險的重重作業關卡,機動性高的龐畢度工作坊曾三度移師臺灣,很受歡迎。美國德拉瓦美術館(Delaware Art Museum)館內的「孩童角落」(Kids’ Corner)在過去幾年也數次以「家庭駐館」(Family-in-Residence)計畫尋求藝術家協力,不過計畫尋求的並非單一個人,而是藝術家及其家人,館方相信家族成員交流所激盪出的多角度思考,必能讓家庭關係和全家齊心發想製作的兒童區展品或活動更具有韌性。
其實,擁抱家庭觀眾原本就是美術館兒童區的「出廠設定」。父母或照護者從選行程開始,在兒少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時,至少一定得擔任促進者、陪伴者、共學者、詮釋者、監督者等工作,而且還會是回家之後的對話者或複習者。因為兒童很難單獨出遊,所以有些研究會將兒少觀眾培養和親子觀眾培養畫上等號,如美國蓋提中心(Getty Center)有著巨大鏡子和紙筒拼裝區、可讓兒童盡情玩鬧喧嘩的空間,即是以「家庭廳」(Family Room)稱之。美術館兒童區既輕鬆又智性、能放電也能充電的性質,的確是父母或照護者心中的好去處,而且不僅今日小孩能把大人「帶出來」共度時光,小孩長大後還有可能成為終身觀眾。

有鑒於此,丹麥路易斯安那現代美術館(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雖然每周六天在館舍兒童廳(Children’s Wing)排滿各式各樣配合當期展覽的活動,仍堅定維持18歲以下免費進館的政策,畫筆、顏料、積木等耗材和聘請老師的全數費用則由館方自行吸收,以免門票成為門檻,影響弱勢家庭近用藝術的權利。
必須強調的是,藝教紮根並非只能在單獨的兒童區發生: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大小朋友都喜歡的兒童雙年展作品遍布建物內外;澳洲昆士蘭伊普斯維奇美術館(Ipswich Art Gallery)是在主館展示8到13歲「小小策展人」(Junior Curator)的策展成果;Young V & A 的「安靜早晨」(Quiet Morning)提早開館一小時予特教兒童,不過美國費城美術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等諸多大館也會為自閉症譜系孩子提早開館。
我們很難回答兒童區究竟是美術館必需、還是奢侈的配備,但以兒童視角、真正由下而上檢視兒藝館務的做法正廣泛擴延中。2010年後出生、號稱智慧型手機原生社群的阿法世代(Generation Alpha)即將以人數優勢席捲全球,無論是在少子化的臺灣或世界其他地方,如何以實體體驗、線下社交、同儕分享和參與發聲,激發新世代的創造力和革新力,已成了博物館美術館打開格局、留住兒童觀眾腳步時必須直視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