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童年的美術館】如何「種活藝術的種子」?「以兒童為中心」的朱銘美術館兒童藝術中心

【童年的美術館】如何「種活藝術的種子」?「以兒童為中心」的朱銘美術館兒童藝術中心

【Childhood Art Museums】How to “Sow Art Seeds in One's Heart”? Juming Museum’s Children Art Center and Its “Children-centered” Philosophy

在兒童藝術教育活動中引入當代藝術的雙年展機制,是朱銘美術館的一項創舉。黃榮智表示這一雙年展的創立初衷,是感受到當代藝術內容與實際教學現場之間的落差,教育領域特別強調藝術中美和鑒賞的部分,然而藝術並不僅限於此,因而團隊想要將藝術創作中的一些方式和內容引入;另外也希望在美術館與其他場域的教學現場建立長久而持續的對話平台。

已邁入第25年的朱銘美術館,自創立以來便將與兒童的互動置於美術館工作中,以此作為實踐美術館創辦人朱銘「種活藝術的種子」之理念的重要環節。從最開始舉辦兒童繪畫雕塑比賽到後來對舉辦比賽產生反思,並於2005年策劃了「朱銘美術館2005兒童創作『不』比賽:打開一個?箱子」,接續轉換與兒童互動的方式,透過展演、兒童營隊、藝術家工作坊、雕塑體驗課程、兒童藝工等形式去轉化與兒童的對話。

據負責朱銘美術館兒童藝術中心的教育推廣部經理黃榮智分享,當時源自義大利的兒童教育「瑞吉歐方法」(Reggio Emilia Approach)開始在臺灣推廣,美術館團隊也發現與其中的理念較為契合。除了參照國外的案例,也試圖引入當代藝術創造者的實踐內容引入到課程企劃中,並陸續與藝術家展開合作,在這樣的觀念下發展出一系列專案內容。與此同時,維高斯基(Vygotsky)強調群體討論的「社會建構主義」中,有關「協議式的學習」之理論,也對美術館團隊思考專案核心內容的設計帶來影響。在這樣的脈絡下,朱銘美術館逐漸發展出針對兒童策展而設計規劃的各種專案計畫,包括兒童藝術教育雙年展、兒童雕塑營、兒童藝工的培訓計畫、館校合作計畫等專案內容。

朱銘美術館空拍圖一景。(朱銘美術館提供)

以策展和展演與兒童互動:以兒童藝術教育雙年展為例

在兒童藝術教育活動中引入當代藝術的雙年展機制,是朱銘美術館的一項創舉。黃榮智表示這一雙年展的創立初衷,是感受到當代藝術內容與實際教學現場之間的落差,教育領域特別強調藝術中美和鑒賞的部分,然而藝術並不僅限於此,因而團隊想要將藝術創作中的一些方式和內容引入;另外也希望在美術館與其他場域的教學現場建立長久而持續的對話平台。

十餘年來,兒童藝術教育雙年展以不同的策展主題推進理念與實踐的結合。2007年第一屆雙年展主題為「藝教新樣貌生態總呈現」,意在以策展的形式串聯多元教學場域。到了2010年,觀察當時表演藝術已引入學校課程有一段時間,「跨域」內容也常被提及、並實踐在教學中,當時雙年展即提議將劇場作為領域震央與平台,並邀集國內外重要的專家及劇團參與,並以「領域震央.劇場平台」為策展的名稱,當時也算是創舉,黃榮智表示如今看來領域跨度應該可以更大。接續2013年的「自然體驗.自主探索」則回到美術館自身,思考所創造內容的核心特色,也回應自身所處的自然環境,同時引入自主學習、自然探索兩方面的思考和實踐。2016年的「踏出去,就靠近一點」邀請英國的V&A兒童博物館及日本雕刻森林美術館參與,結合自主策劃內容,開始鼓勵孩童自在表達、自主探索。2019年適逢朱銘美術館20週年,雙年展也改變策展機制,「活實驗-遊戲中的風景」進一步引導凸顯兒童的主體性,邀請了七位策展人、以各自不同的專業背景、活動策劃經驗來組織內容,與孩童的關係也演進為更具流動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的非制式互動。最近的一屆雙年展是2022年「聲音的奇幻異想-5感小旅行」,邀展多位創作與聲音有關的作品的臺灣藝術家,較為重要的轉變是相較於過去幾屆,回到藝術家和他們的創作內容,以此與親子觀眾對話。

在兒童藝術教育活動中引入當代藝術的雙年展機制,是朱銘美術館的一項創舉,並且十餘年來,兒童藝術教育雙年展以不同的策展主題推進理念與實踐的結合。圖為2022年雙年展「聲音的奇幻異想—5感小旅行」,邀展多位創作與聲音有關的作品的臺灣藝術家展覽。(朱銘美術館提供)

兒童藝工

除展演、工作坊等活動外,朱銘美術館也早在2004年就開啟包含初、進階課程的「兒童藝工」培訓計畫,這也是美術館成立以來較為完整規劃、長期執行的專案之一,如今與金山、萬里地區的七個偏鄉學校合作,累積豐富經驗與思考。兒童透過參與課程,學習成為雕塑、園區環境乃至室內展覽的導覽員,也開始以兒童觀點撰寫獨特的導覽稿,近年來也逐漸開始支援美術館的社區活動。黃榮智表示,「兒童藝工」計畫強調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讓「協議式學習」的概念在課程、實踐中去實現,如約翰.杜威(John Dewey)所言「藝術即經驗」,對於兒童來說,身體經驗、實際操作是最好的學習。

朱銘美術館也早在2004年就開啟包含初、進階課程的「兒童藝工」培訓計畫,使參加兒童透過參與課程,學習成為雕塑、園區環境乃至室內展覽的導覽員。圖為現職兒童藝工在為套圈圈導覽遊戲。(朱銘美術館提供)

理念與方向,創造性方法與生活化的在地連結

朱銘美術館幾個與兒童藝術教育相關專案的核心,都是以「兒童作為中心」的概念而發展,透過設計鼓勵兒童參與互動甚至參與討論,同時在過程中也讓兒童保有選擇權,包含選擇退出的權利。黃榮智認為藝術對於在學校已面對學科壓力的兒童而言也是一個出口,就此,美術館團隊希望幫助孩童建立創作性的思維。同時,專案的設計者可以透過活動的設計,讓孩童理解其中的開放性可以到哪裡,也觀察兒童的反應、靈活調整互動方式,再帶入主題性的專案。

朱銘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方面接下來的具體方向為何?黃榮智表示,近期將尋求與在地建立更多連結,既包含在地社區,也包含像是金山、萬里地區文史工作者、自然領域的專業人士。長遠來看,則是深化「以兒童為中心」、重視兒童權利的觀念,並且探索如何在不同時代對之進行詮釋,或是生產更進一步的內容。例如,擴大兒童的參與度和影響力,讓他們在各類活動中都扮演自主性的角色,慢慢發展為由他們去策劃一些活動。就整體發展方向而言,除了維持對藝術的關注和規畫外,未來在內容設計上讓兒童具有更多的獨立性,或以協同發展的方式去進行。

朱銘美術館開展出以「臺灣當代雕塑研究中心」為核心每年策劃舉辦「臺灣當代雕塑展」、「亞洲當代雕塑展」兩個大展,來梳理當代雕塑實踐的內容,另外也將承辦第二屆福爾摩沙北海岸藝術季,來與地方進行互動。黃榮智也透露,2025年的兒童藝術教育雙年展則預期將是一次具有挑戰性的戶外雙年展,直接運用在地素材,例如在沙灘、石頭、漂流物進行採集,完成的作品也並非可長期展示的藝術品,而將隨著時間與環境而變化、甚至慢慢消失,從中可看到生滅的循環過程,力求豐富小朋友對於周遭環境、對於身體在大地中活動的經驗。

回望創辦人朱銘之理念,朱銘美術館在兒童藝術領域的多年深耕,也是在不斷尋找這樣一個問題的答案:如何「種活藝術的種子」?與臺灣各地大多位處都會區的兒童美術館或設有兒童專區的美術館不同,距離偏鄉更近的朱銘美術館也因而具有獨特的兒童藝術教育發展土壤,於在地中探索普世意義。

嚴瀟瀟(Yan Xiao-Xiao)( 241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