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桃美館)自前期規畫起,就對在地特色與需求有著明確意識。2021年開幕的橫山書法藝術館(以下簡稱橫山書藝館)回應桃園在地的書藝發展;位於青埔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下簡稱桃園兒美館)於今年兒童節正式揭幕,這也是全臺灣第一座擁有獨立館舍空間的兒童美術館,接續幾年來在八德館深耕的脈絡(註),回應桃園在地相對年輕的人口結構與日益增加的美學教育需求。
與臺灣各地公立美術館先有現當代藝術為主要方向、再以從中推展兒童藝術教育和策展有所不同,桃美館自2018年創立後最初幾年以八德置地生活廣場的兒童美術館為大本營,就將「為兒童策展」與現當代美術館的日常結合在一起,「軟體先行」,與當代藝術家委託創作和合作展覽、駐館計畫、典藏品策展以及跨館合作巡迴等展覽與教育推廣活動不間斷地進行了數年,累積出以藝術與兒童溝通的經驗與能量。
桃園兒美館青埔館開放後空間升級,由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Riken Yamamoto)和臺灣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聯手規劃的「藝術山丘」建築造型、以及內部簡約而友善的空間吸引親子觀眾不斷造訪。現任桃美館代理館長的文化局主任秘書張至敏,也曾在首任館長劉俊蘭就任前擔任過代理館長,當年在青埔桃美館兩棟館舍設計圖出爐後,她成功推動市府將其中一棟劃作未來的兒美館使用。回顧當初願景與如今進程,她表示雖然兒美館的主要目標受眾是6至12歲孩童,但進入空間的是親子觀眾,因而以全民設計來規劃空間和活動,期待長此以往,美術館可成為親子日常休閒的一個固定選項。她也強調桃園兒美館的展覽活動,其素材主要來自熟悉的周邊環境、著眼於在地地景,同樣是為了培養他們對在地的敏感、審美和情感。

青埔館開館展「探險未來!」延續過去幾年的策劃方法和審美品質,委託藝術家創作、展出及規劃工作坊,兼顧知識性、遊戲性、操作性、美學經驗與全齡喜好。而這一主題的形成,則是因美術館團隊從兒童視角、將未來視作探險過程,與空間、與不同的人事時地物探險,同時也呼應新的館舍空間體驗、時間上朝向未來的未知經驗,以及不斷以新的藝術經驗探索在地紋理的嘗試。
縱觀桃園兒美館在八德、青埔的幾年實踐,「在地」與「國際」皆有所交織,這也是橫山書藝館、未來的桃美館本館所共通的基調。
在地性一方面體現在受眾群的培養與擴展,另一方面涉及社區連結與共創,則主要透過桃美館近兩年的策展計畫與教育活動帶入美術館經驗。以八德館今年初推出的「外掛學校」為例,首先是計畫參與者具多元跨域身分,從藝術家、學者、戲劇創作者到文化行動者;同時,不同的子計畫內容關乎桃園的多元族群及其構築的城市紋理,呼應原住民、新住民在桃園地區交織形成的社群文化;再者,將「創齡」(「創意增齡」)的觀念注入活動企畫,呼應了臺灣逐漸步入老齡社會的現實,以及不少來館兒童的陪伴者為祖父母輩的狀況。與此同時,展覽的策畫包含大量事先的田調、共創,透過這樣的過程來梳理出可在展覽中呈現的內容,將社區互動納入展覽的前置作業中。

青埔館開幕後,進一步延續此前幾年在八德時便持續與周邊學校建立合作關係的「館校合作計畫」,與臨近的青埔國小展開合作,首先聚焦於青塘園地景環境,由聲景藝術家鄭琬蒨與青埔國小的視覺藝術教師一起,為五年級學童設計以「青埔城市聲景」為主題的戶外課程。張至敏代理館長也回憶,館校合作在桃美館發展過程中由來已久,早在2018年與故宮合作「郎世寧.到此藝遊」巡迴展時,就進一步策劃了展品的校園巡迴,同期也培養種子導覽員、規劃教育活動,也與學校合作編撰公開教案。而她也表示,桃美館的館校合作計畫目前主要與臨近的學校合作,未來期待可延伸至桃園其他地區。

幾年來的經驗摸索與實踐過程中,桃美館表現出對於美術館營運過程中種種專案的前期調研、交流與理論盤點的重視,除了以實踐進行探索外,也透過舉辦國際論壇、邀請業界各有深耕的機構及個人分享經驗,傳遞知識的同時,也梳理和思考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徑。五月底舉辦的「為兒童策展—2024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國際論壇」,透過從兒童策展領域從國際前沿理論到臺灣的實踐脈絡的鋪陳,扮演了知識分享平台的角色。此外,在展覽計畫的規畫過程中就納入兒童觀點,工作坊時邀請兒童一起創作、且由他們選擇熟悉的材料來完成,都成為桃美館近期工作中將兒童納為「合作者」的方法。

張至敏代理館長在受訪中表示,藝術教育並非狹義的教育,更希望是審美上的啟發,並且這樣的啟發可以生成足以與時俱進伴隨孩童一生的審美能力。在與兒童、親子乃至全齡受眾的不斷互動中,桃園兒美館經歷了軟體先行、又持續摸索自身方法的發展過程,正式在今年進入新的階段。
註釋 隨著青埔館的正式開幕,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八德館也將在今年底左右結束其使命。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