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

【專題】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

【Feature Report】A Look Back at The Contemporary Period: Major Art Events 2011-2020

自2月2日至2月29日,典藏ARTouch將於每週一至週四,以8篇的篇幅帶來「回望當代:‘2011-2020 藝術大事記」特別專題,帶你一覽2010年代的臺灣當代藝術場景重點。社會運動、國際化、建制化、產業化、轉型正義與重建臺灣美術史浪潮,種種因素讓臺灣當代藝術環境在這10年間,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擴展自己的視野與手腳。

編按:典藏ARTouch與《今藝術&投資》於2024年2月起推出「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專題,回顧台灣當代藝術2011-2020年的重要發展歷程。除此之外,編輯台也特邀(按姓氏筆畫排序)吳思鋒、高千惠、高森信男、孫松榮與張寶成等專欄作者,從自身的觀察與經驗出發,書寫他們所關注的二十一世紀一〇年代當代藝術現場。

「回望當代 ‘11-‘20 藝術大事記」是延續2011年1月出刊的《今藝術》第220期「回望當代 ‘01-‘10 藝術大事記」之專題。「也因為這個10年的臺灣當代藝術發展是如此獨特而關鍵,我們將分別在本期與下一期的《今藝術&投資》雜誌,以及典藏ARTouch」網站上,以不同的方法和內容來爬梳這個10年來發生的重要事件、現象和趨勢。

社會運動、國際化、建制化、產業化、轉型正義與重建臺灣美術史浪潮,種種因素讓臺灣當代藝術環境在這10年間,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擴展自己的視野與手腳。藝術工作者跑到街頭參與抗爭,卻不只是為了幫抗爭做典型的造形創作;藝術市場隨著MCH收購香港藝博、舉辦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而產生劇烈的亞洲當代藝術市場板塊位移現象。《博物館法》、《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文化資產保存法》、《文化基本法》…等各個有關於文化藝術環境的法規也開始在這個階段中被架構、被調整,幾乎可視為是當代藝文環境朝向完整建制化的關鍵時期,它也在鄭麗君擔任文化部長期間,讓藝術環境對於產業化的想像,有了更開闊的視野。

《典藏.今藝術&投資》2024年2月號377期專題「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

當典藏雜誌社在13年前推出「回望當代」以回顧上一個10年時,我還只是一位到處聽團看展跑社運的大學生,臺灣當代藝術的一切對我來說都還是如此陌生,為該專題引言執筆的藝評家陳泰松則是我在學時期的老師。他在文末提到了對「建國百年」的「解構文建」,正好是這個10年的藝術事件之開場白,殊不知第一年就充滿著許多戲劇性的事件推進當代藝術討論,十幾年前的批評、運動和鬥爭,在事過境遷的今日冷靜看來,或許都還有待商榷。

也因此,在本期專題當中,我們特別邀請了即將於三月出版《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新書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CCSCA)副教授呂佩怡,以及在2010年代臺灣當代藝術行動現場中留下許多足跡的吳牧青。請他們藉著回顧自己所經驗的現場,思考2011年至2020年,10年間重要的文化藝術公共事件,以及它背後的意義與影響為何值得我們在現在關注。除此之外,我們的編輯同仁楊椀茹則整理了臺灣當代藝術市場的10年趨勢,我們可以明顯留意到這10年來的品味變化,與市場流通的風向球。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2011-2020年代」,希望我們編輯台搜集超過300個條目的年表,對你書寫一段屬於你自己的臺灣當代藝術現場回憶,能有所幫助。又或者,你能從中見得臺灣文化藝術政治的風水輪,並且以此迎接下個10年。

企畫/陳晞

專題文章

陳晞(Sid Chen)( 133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第13屆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曾任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E-MAIL |sidtjh@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