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十年一瞬,回望藝術產業的現象與熱潮

【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十年一瞬,回望藝術產業的現象與熱潮

【A Look Back at the Contemporary Period's Major Art Events, 2011-2020】A Decade in Blink of an Eye, A Look Back at Art Industry Phenomena and Trends

在全球化的推波助瀾,亞洲藏家與各樣國際藝術項目的交流更為密切,收藏版圖也在西風東漸之下益發多元。而在臺灣本地持續蓬勃發展的藝術博覽會,也在確立品牌定位之下走向分眾的趨勢。爬梳與回顧這些起落的市場現象時,儘管感受到風向會改變,但追尋美好藝術的執念始終是那股穩定人心的力量。

亞洲藝術市場歷經2008年金融海嘯的淘洗,自2010年代展開全新篇章:一、二級市場的競合,在地與國際的交匯,以及藏家世代與品味的輪替,都牽動著藝術產業的消長。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及自由港,對藝術品進出口實施免稅政策,於藏家、畫廊與拍賣公司都深具吸引力,逐步確立亞洲藝術中心的地位。而一海之隔的臺灣藏家憑藉豐富的涵養廣受各界肯定,始終在藝術產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在全球化的推波助瀾,亞洲藏家與各樣國際藝術項目的交流更為密切,收藏版圖也在西風東漸之下益發多元。而在臺灣本地持續蓬勃發展的藝術博覽會,也在確立品牌定位之下走向分眾的趨勢。爬梳與回顧這些起落的市場現象時,儘管感受到風向會改變,但追尋美好藝術的執念始終是那股穩定人心的力量。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為亞洲地區最高規格的藝術博覽會。(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提供)

國際畫廊大舉進駐亞洲

2008年,由英國展商舉辦的首屆「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ong Kong)以其快速增長的幅度,吸引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母公司MCH Group自2011年5月入主ART Hong Kong成為最大股東,並於兩年後以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之名正式叩關亞洲,躍升為區域內最高規格的國際藝博會。

這也造就對於市場風向敏銳的國際畫廊陸續在2010年代初期開始部屬、插旗香港作為其拓展亞洲業務的首個據點,也進而影響了亞洲藏家的藝術視野與審美品味。位於中環的二級歷史建築畢打行(Pedder Building),在2009年迎來首間進駐的Ben Brown Fine Arts;2011年初,龍頭畫廊高古軒(Gagosian Gallery)擇此開設據點,隨後則有香港在地畫廊漢雅軒也遷進。接著,Simon Lee Gallery、立木畫廊(Lehmann Maupin)、Massimo De Carlo、藝術門畫廊(Pearl Lam Gallery)等也陸續在此落戶,使畢打行成為香港首座直立式的畫廊大樓。

由香港地產龍頭恆基於中環打造的H Queen’s在起初的空間規劃上即明確以導入藝術產業為建造考量,也成功吸引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以及之前已在香港設點的佩斯畫廊(Pace Gallery)和白石畫廊(Whitestone Gallery)等七家畫廊和一家拍賣行在這個藝術新地標進駐,陸續於2018年3月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期間開幕啟用,可謂國際畫廊的第二波大舉駐港。至於貝浩登(Perrotin)、白立方(White Cube)以及厲蔚閣(Lévy Gorvy Dayan & Wei )等畫廊雖未選擇進駐這種畫廊大樓但也擇址於鄰近區域,反映其看重協同效應(synergy effect)的潛能。

這些國際畫廊也陸續為重量級藝術家在香港推出亞洲首個展,如:高古軒舉辦過傑夫.昆斯(Jeff Koons)、巴爾蒂斯(Balthus);卓納呈現過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尼奧.勞赫(Neo Rauch);豪瑟沃斯則展出過馬克.布拉德福特(Mark Bradford)等。反之,西方主流畫廊對於華人藝術家更積極的關注與合作也催化了亞洲藝術的能見度與市場國際化的速率。而在國際藍籌畫廊的外溢效應之下,吸引全球買家的關注帶來強勁的市場助力,使其在拍賣市場價格快速竄升也是可預見的結果。

香港確立亞洲拍賣中心之地位

放眼亞洲,香港擁有自由經濟體系、低稅收、公開交易的貨幣政策與普及的英語使用率等友善經貿條件,吸引蘇富比、佳士得早在1990年代初陸續將拍賣核心據點自臺灣轉移至香港。在2007年進駐香港的邦瀚斯(Bonhams),於2014年正式設立多功能藝術中心以便舉行拍賣。而富藝斯(Phillips)則於2015年底在香港成立亞洲區總部正式進軍亞洲市場,並在自2016年起舉辦例行春秋兩季大型拍賣會。

至於自臺灣起家的羅芙奧則早在2008年就插旗香港,首場拍賣以「亞洲現代與當代藝術」為主題於同年12月舉槌,直至2016年停辦。而中國大型本土拍賣行也將觸角伸往香港,作為與北京市場互補的據點;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在2011年5月成立,2012年秋在香港舉辦首次拍賣會;保利香港拍賣亦於2012年成立,並在同年11月舉辦第一場拍賣會。

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在2008年歷經金融海嘯從泡沫高點滑落後,致使藝術市場板塊產生調整的契機,隨著東南亞、日本以及韓國藝術的比例提高,再至拍賣公司有意導入西方藝術品的策略,則讓香港拍賣內容趨向多元的國際盤。作為全球三大藝術交易中心,香港在全球藝術品拍賣市場份額從2019年的17.5%增至2020年的23.2%,首度超越倫敦、僅次於紐約,挺過美中兩國自2018年展開的貿易攻防、2019年反送中的社會動盪。

海外華人藝術迭創高價

2011年5月,羅芙奧香港春拍的領銜之作—常玉《五裸女》自8,000萬港元起拍,這件作品先前由臺灣重量級藏家陳泰銘在1993年臺北蘇富比以大約400萬新臺幣購得,此次釋出的最終成交價不僅高達1億2,832萬港元〈約合1,650萬美元〉,更超越前一個月香港蘇富比「尤倫斯重要當代中國藝術收藏:破曉—當代中國藝術的追本溯源」拍出張曉剛《生生息息之愛》的7,900萬港元(約合1,016萬美元)成交價,正式宣告華人油畫跨入億元時代。而在華人現代藝術板塊,尤以常玉以及留法三劍客—吳冠中、朱德群和趙無極的市場熱度最熾,並且深受臺灣藏家愛戴,更競得不少指標之作。

2017年適逢常玉逝世滿50週年,擁有逾50件作品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也特別於三月推出「相思巴黎—館藏常玉展」。同年五月,立青文教基金會出版《常玉版畫集》,可說是衣淑凡自2001年推出《常玉油畫全集》(第一冊)起,陸續呈現油畫、雕塑、素描與水彩全集以來,常玉作品集的最終章。而這股常玉熱更延續至隔年,從2018年3月起,誠品畫廊聚焦以早期小件作品為主的「細看常玉」,而耿畫廊亦藉由年輕策展人視角推出「藏枒入華:常玉與浪蕩子美學」,大未來林舍畫廊則從用色美學切入呈現「常玉—寄黑 藏白 醉粉紅」等展覽,都反映出臺灣大眾對常玉作品的持續關注與喜愛。而在2019年,第三度上拍的《五裸女》於佳士得香港秋拍登場,以高達3億398.5萬港元(約合3,885萬美元)成交價,摘得個人拍賣紀錄桂冠。依Artprice.com數據所示,常玉前十高價成交作品有兩件為2019年、六件為2020年交易,反映出常玉於收藏市場的續航力十足。

趙無極於2017年5月佳士得香港登場的《29.09.64》拍出1億5,286萬港元(約合1,961萬美元),首度突破億元門檻。而在半年後的秋拍又以《29.01.64》拍出2億260萬港元(約合2,594萬美元)成交價,刷新個人拍賣新猷亦改寫亞洲藝術家油畫的世界拍賣紀錄;自此上拍的作品便屢創高價,展開無極之巔的鼎盛時代。而在同年九月,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與趙無極基金會、元大文教基金會合作呈現「無極之美:趙無極回顧展」,可謂是近30年來在亞洲舉辦大規模且完整的創作歷程梳理,為其飆漲的市場價值再添一筆漂亮的展歷。

趙無極的最高拍價之作則為2018年蘇富比香港秋拍的《Juin-Octobre 1985》(1985年6月至10月),這件寬幅達10米的巨作成交價達5億1,037萬港元(約合6,520萬美元),不僅是香港拍賣史上最高成交畫作亦為迄今亞洲油畫拍賣行情的天花板。至於在臺灣拍場,則以2014年羅芙奧臺北春拍登場的《爭榮競秀》,拍出逾2億4,000萬新臺幣成交價為指標紀錄。

趙無極的《Juin-Octobre 1985》於2018年蘇富比香港秋拍以5億1,037萬港元成交,至今仍為亞洲最高價成交的藝術品。(蘇富比提供)

亞洲戰後抽象藝術崛起

延續前述的亞洲現代藝術熱潮,也讓市場的關注目光擴及到日韓戰後抽象藝術。2013年,紐約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舉辦「具體:燦爛的遊樂場」(Gutai: Splendid Playground),使這個由吉原治良(Jiro Yoshihara)發起的先鋒藝術團體再度受到討論。

香港蘇富比於2015年春拍推出「亞洲前衛藝術:具體派傳奇」展售會,而秋季的「圓.學—吉原治良珍藏」專拍更獲得白手套殊榮。在同年的佳士得香港春拍晚間拍賣也推出相似的徵件策略,以往常佔半數份額的中國當代藝術,改由多達30件的日本具體派作品,再加上韓國單色畫(Dansaekhwa)補位。

白石畫廊臺北空間於2017年舉辦具體派藝術「物質の力—前川強個展」現場一景。(本刊資料室)

在此之前,具體派的收藏族群主要分布於歐美,尤其是對白髮一雄(Kazuo Shiraga)的追捧,而在亞洲市場的關注與買氣逐漸強勁的趨勢下也拉升其他的具體派藝術家,如:前川強(Tsuyoshi Maekawa)、嶋本昭三(Shozo Shimamoto)、松谷武判(Takesada Matsutani)、田中敦子(Atsuko Tanaka)等。具體派追求「創造前所未見的事物」之宗旨,驅使數十位成員的創作形式、媒材與風格殊異,而無從被簡言概括。早在市場爆紅之際,臺灣畫廊就已對其有所關注與引介,如:非畫廊、大未來林舍畫廊、也趣藝廊等,皆曾在2015至2017年舉辦相關展覽,至於在2017年4月插旗臺北的日本白石畫廊迄今仍以不同角度持續推出具體派展覽。

而單色畫(Dansaekhwa)亦跨出韓國本土市場被列入亞洲買家的收藏名單,在2019年佳士得香港春拍,金煥基唯一的雙聯作亦是最大尺幅的《05-IV-71 #200(宇宙)》以1億195萬港元(約合1,303萬美元)成交,躍居最高價的韓國藝術拍品。

可愛當道,療癒潮玩藝術崛起

奈良美智(Yoshitomo Nara)與草間彌生(Yayoi Kusama),可說是在臺灣知名度最高的日本藝術家,其帶有高辨識度、鮮明易懂的視覺元素,並且在創作中真切投射個人感知,引發觀者高度共感。

奈良美智的最高拍賣紀錄為2019年蘇富比香港春拍《背後藏刀》拍出1億9,570萬港元(約合2,495萬美元),不僅是他首件破億港元之作亦在當時創下亞洲區當代藝術最高成交紀錄,時值香港發起反送中行動的震盪背景,無疑為市場穩住信心。至於另一類的小型複數作品,如各色的《夢遊娃娃》或是2007年製作300版數、高約30公分的《失眠夜(坐著)》,不僅為市場可遇不可求的物件,如今也已飆漲至普羅大眾難以企及的價位。

奈良美智《背後藏刀》於2019年蘇富比香港秋拍登場,時值香港發起反送中行動的社會氛圍,仍強勁拍出1億9,570萬港元成交價,刷新個人拍賣紀錄。(蘇富比提供)

挪用卡漫圖像、流行文化的創作風格,向來也由日本藝術家引領,如:村上隆(Takashi Murakami)、天野喜孝(Yoshitaka Amano)、空山基(Hajime Sorayama)等,無論在展覽與市場都有穩定的支持群體。而在這波續起的卡漫、潮流風潮之中橫空出世的,當屬自街頭塗鴉起家的美國藝術家KAWS,他擅於經營社群媒體、名人互動以及品牌聯名合作等行銷手法而迅速打開知名度。至於工程浩大的「KAWS: HOLIDAY」世界巡迴展覽自2018 年從首爾啟程,曾在2019年1月於臺北中正紀念堂戶外擺設的Companion巨型公仔裝置也成為大眾拍照打卡的熱點,其周邊產品亦造成搶購風潮。2019年4月,香港蘇富比推出日本潮流教父暨藏家NIGO®的「NIGOLDENEYE® Vol. 1」專場中,KAWS在2005年受其委託創作的《THE KAWS ALBUM》以高達1億1,600萬港元(約合1,478萬美元)成交,為當時已具不少討論度的KAWS注入更強大的拉抬力道。

在臺灣藝術市場則較偏好如:土屋仁応(Yoshimasa Tsuchiya)、中村萌(Moe Nakamura)、小泉悟(Satoru Koizumi)這類以動物或孩童形象為主題的木雕;中村萌於2020年羅芙奧春拍登場的《數綿羊》高度未及50公分,便以低預估價四倍以上的408萬新臺幣易主。而在此收藏邏輯之下,遊走於藝術、卡漫與設計之間的潮玩(Art Toy或稱Designer Toy)以其限定數量發行的雕塑、公仔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也以較易入手的價位逐漸在飯店型博覽會、拍賣會上形成年輕藏家主力鎖定之標的,也讓藏家迭代的趨勢更為明顯。

藝博會遍地開花,朝向分眾化市場

臺灣的藝術博覽會數量持續增加,反映大眾對參與此類藝術活動的熱度經年不墜。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主導亞洲地區歷史最悠久的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之外,還有與地方政府密切合作的飯店型博覽會—臺中藝術博覽會(ART TAICHUNG)和臺南藝術博覽會(ART TAINAN),以及藝術家個展形式的ART SOLO藝之獨秀藝術博覽會。而2019年1月可謂迎來藝博會的高峰,當月總共有四場輪番上陣: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Taipei Dangdai Art & Ideas)、水墨現場(Ink Now)、ONE ART Taipei 藝術臺北以及Art Future藝術未來。

自1992年舉辦的臺北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TAIPEI)為亞洲區歷史最悠久的藝博會。(本刊資料室)

2018年,前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總監任天晉(Magnus Renfrew)投下震撼彈,宣布將在臺北舉辦首屆「臺北當代藝術博覽會」,號召國際藍籌藝廊首度來臺參展,即在於看重臺灣藏家的藝術素養與購藏實力。這檔首度由境外展商策劃的藝博會,從展前招商、行銷宣傳、藏家服務,再至開展後的觀展體驗、銷售成績以及國際媒體報導所衍生的後續效應,都大幅拉抬臺灣當代藝術產業的能見度,也讓臺灣從業者汲取難得的經驗,從起初擔憂兵臨城下的威脅,轉而視作國際門戶直接在面前敞開,讓擁有「主場優勢」的在地業者能藉此思索其市場屬性與策略。

至於在2019年首度開展的One Art Taipei藝術臺北與Art Future藝術未來,都是深耕臺灣藝術市場多年的畫廊從業者所籌辦的飯店型藝博會,主辦方深諳國內產業狀態亦具有一定的國際號召力,並且偏重於新銳藝術家的推廣,定位明確。相較於大規模的展板型藝博會,飯店型藝博會的選件與展示方式貼近居家空間的擺設,與日常生活的連結感更強,作品尺幅不大因此價位也相對容易入手。而逛藝博會更成為臺灣大眾呼朋引伴的活動,尤其是年輕族群的關注與參與,也成為潛在的收藏群體。

楊椀茹 (Yang, Wan-Ju)( 179篇 )

典藏雜誌社採訪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