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專題】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
自2月2日至2月29日,典藏ARTouch將於每週一至週四,以8篇的篇幅帶來「回望當代:‘2011-2020 藝術大事記...
消費消費:資本主義下的普普文化差異
從意識型態和社會發展背景來看,普普藝術在1960年代的英美兩地出現,原具反抗當時權威主流文化和架上平面藝術之姿。它不僅反...
【書評】《藝術評論的終結》:終結或目標
多數的藝評家選擇了獨立發生而不受干擾,這在從眾的時代無比困難,十分有價值。從概念上來說,藝術家可以選擇是否要質疑現況,但...
藝術評論的相對性理論:文化相對論及其質疑
20 世紀早期的藝術家改變了我們對於藝術可能會是什麼的看法,拋棄了長久以來對於技法與「高」(high)或說純藝術/美術(...
書評如何寫?書籍的8個重點觀察
書評不是書摘,而是分析。如同展評,在短篇書評中作者應該提出單一、概括性的觀點或感想,再從書中擷取證據來支持論述。每個分析...
【對觀察的反思】總有一天我會離開你:從創作中心主義裡變異的書寫,「CREATORS計畫」觀察員的文化實驗
在「對觀察的反思」專題中,我們首先關注的,是C-LAB「CREATORS計畫」觀察員制度在「文化實驗」的核心概念下,拓展...
【趣味橫生的台美史】靠北藝術:日治時期匿名藝術評論的公眾性
日治時期,評論文字圍繞著官展(臺展、府展)進行生產,歷經百年,如今藉由當代藝術界與紙本、網路等不同平臺共構而成的場域,伴...
我想知道「有沒有人觀看藝術」有沒有發生:當代藝評的學術化傾向及其問題
藝評乃至於藝術的學術化有其問題。就現實層面而言,當代學術性的藝術觀看方式,具備了審查其他藝術的優勢位置。當我們宣稱學術與...
【評論的「挑戰」】不說再見,如果藝評還有明天:王聖閎談藝評與編輯的第一現場(下)
「屬於台灣在地的理論該如何產生?」王聖閎近年思考理論內生式的可能性,其中一個方向的答案是「要從作品裡找」。他認為評論者有...
【評論的「挑戰」】中間的位置:表演藝術機構化生產下的評論
若有朝一日評論真進入機構、面對機構化,是否就會轉換生產位置,成為機構的代言?或是轉換另一個問法:戲劇顧問是否是一種評論?...
文章導覽
1
2
會員專區
藝術觀點
專題系列
觀察
文化政策
藝術史
藝術展演
訪談
典藏專欄
藝術新聞
藝術產業
Art X Web3
藝術博覽會
藝術拍賣
焦點人物
古美術
藝術親子
小典藏專欄
小典藏專題
愛閱讀
新鮮事
愛看展
閱讀靈感
影音
Podcast
線上展廳
所有展廳
藝博會
藝術家
網路書店
作者群
English
更多典藏
典藏咖啡館
典藏33觀景餐廳
典藏駁二餐廳
創意空間
關於典藏
聯絡我們
廣告刊登
加入我們
服務條款
隱私政策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