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

【專題】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
自2月2日至2月29日,典藏ARTouch將於每週一至週四,以8篇的篇幅帶來「回望當代:‘2011-2020 藝術大事記...
消費消費:資本主義下的普普文化差異
從意識型態和社會發展背景來看,普普藝術在1960年代的英美兩地出現,原具反抗當時權威主流文化和架上平面藝術之姿。它不僅反...
【書評】《藝術評論的終結》:終結或目標
多數的藝評家選擇了獨立發生而不受干擾,這在從眾的時代無比困難,十分有價值。從概念上來說,藝術家可以選擇是否要質疑現況,但...
藝術評論的相對性理論:文化相對論及其質疑
20 世紀早期的藝術家改變了我們對於藝術可能會是什麼的看法,拋棄了長久以來對於技法與「高」(high)或說純藝術/美術(...
書評如何寫?書籍的8個重點觀察
書評不是書摘,而是分析。如同展評,在短篇書評中作者應該提出單一、概括性的觀點或感想,再從書中擷取證據來支持論述。每個分析...
【對觀察的反思】總有一天我會離開你:從創作中心主義裡變異的書寫,「CREATORS計畫」觀察員的文化實驗
在「對觀察的反思」專題中,我們首先關注的,是C-LAB「CREATORS計畫」觀察員制度在「文化實驗」的核心概念下,拓展...
【趣味橫生的台美史】靠北藝術:日治時期匿名藝術評論的公眾性
日治時期,評論文字圍繞著官展(臺展、府展)進行生產,歷經百年,如今藉由當代藝術界與紙本、網路等不同平臺共構而成的場域,伴...
我想知道「有沒有人觀看藝術」有沒有發生:當代藝評的學術化傾向及其問題
藝評乃至於藝術的學術化有其問題。就現實層面而言,當代學術性的藝術觀看方式,具備了審查其他藝術的優勢位置。當我們宣稱學術與...
【評論的「挑戰」】不說再見,如果藝評還有明天:王聖閎談藝評與編輯的第一現場(下)
「屬於台灣在地的理論該如何產生?」王聖閎近年思考理論內生式的可能性,其中一個方向的答案是「要從作品裡找」。他認為評論者有...
【評論的「挑戰」】中間的位置:表演藝術機構化生產下的評論
若有朝一日評論真進入機構、面對機構化,是否就會轉換生產位置,成為機構的代言?或是轉換另一個問法:戲劇顧問是否是一種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