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書評】《藝術評論的終結》:終結或目標

【書評】《藝術評論的終結》:終結或目標

《藝術評論的終結》

多數的藝評家選擇了獨立發生而不受干擾,這在從眾的時代無比困難,十分有價值。從概念上來說,藝術家可以選擇是否要質疑現況,但藝評人卻必須要批判且質疑現況。選擇加入對話或開啟新對話,都將於各方面獲得滿滿回報或成就感。藝術評論永遠會有批判性寫作,永遠都會有不同的多元洞見觀點,在作者看來藝術評論於可見的未來不存在終點,也應不會終結。

本文轉載自子迂的蠹酸齋齋主貼文,原文網址:https://bit.ly/3hlChMy


《藝術評論的終結》,其原文書名《The Ends of Art Criticism》,在名稱上使用了饒有趣味的雙關。「End」一詞,除了有「終結」的意義外,也同時隱含了「目的」的涵義。換言之,本書除談論當代網路世代中,藝術評論是否在茫茫社群網海中式微外,也有針對藝術評論本身的價值和獨特性作思辨。

正如本書名所述,距前次聽聞藝評一詞,算算也有十年之遙。除了台灣社會本就對藝術著墨不多之外,就連藝術學者們也在近年罕見使用「藝評」為名撰文,一篇篇實為「藝評」的文章卻不以「藝評」形式發表。這年頭「寫藝評」的好似像「與談人」一樣丟臉,不敢如過去那般張揚。只有「策展人」比藝術家還囂張,好似整個展覽都是自己的作品沒兩樣。

近數十年來,隨著當代藝術家越來越少談及自身作品,並且因懶惰而總以《無題》為名。當代藝術品像極了藝評家各說各話、各顯學識廣博的鬥技場。也不知從何時開始,因為這不作聲的文化,策展人於是將眾多當代藝術品湊作伙,以策展論述策展,於是當代藝術品「們」成了策展人的作品。接踵而來的就是藝評家紛紛斜槓成為策展人,純種藝評人幾乎越來越少。

另外隨著社群網路的興起,藝術評論頗高的閱讀門檻,自然難以在社群網站上獲得青睞。因為巨量藝術文章的產出,文章的批判性、深刻性和洞見,反而被淹沒於網路文章中。在過去藝術文章不需要顧慮讀者的喜好而投其所好或提高音量,以往對待藝術評論的態度是更認真的。而今網路生態反而徹底排斥了藝術文化紮根於網路環境。

本書對於藝術評論的本質敘述並討論許多,從主觀性、批判性、相對性、政治性等問題分別討論。作者認為最傑出的評論作品,是富含洞見且又深入的批判性寫作,且是作為多元化藝術評論生態圈的一環。重點不在按照一套固定的美學標準作出價值判斷,而是根據藝術本身的性質,在包含觀眾在內的藝術自身脈絡之中去接觸、理解藝術。如前所述,這並不意味著藝評家不能夠給出任何批判性判斷,畢竟藝術家,或者說策展人自己提供的說法,一如其他任何主張,都應該受到檢驗,而決定要處理任何特定作品或藝術家的行為本身即涉及價值判斷。但本書作者卻明白闡述,藝術評論最重要的價值,並非給予讀者答案和看法,而是開啟一場藝術對話,這正是藝評的「目的」之一。

多數的藝評家選擇了獨立發生而不受干擾,這在從眾的時代無比困難,十分有價值。從概念上來說,藝術家可以選擇是否要質疑現況,但藝評人卻必須要批判且質疑現況。選擇加入對話或開啟新對話,都將於各方面獲得滿滿回報或成就感。藝術評論永遠會有批判性寫作,永遠都會有不同的多元洞見觀點,在作者看來藝術評論於可見的未來不存在終點,也應不會終結。

本書對於藝術評論,有諸多思考和討論。雖然本書的專有名詞稍多、知識門檻不低,但台灣社會畢竟欠缺之於藝術評論的文化,社會更是普遍陌生於藝術文章。對於廣大的藝術愛好者來說,接觸藝術評論和文章,也將會是必要的舉措。


本文推薦書籍

《藝術評論的終結》

藝術評論該何去何從?又該如何堅持核心價值精神?作者派翠西亞.畢克斯在《藝術評論的終結》中試圖對當代藝術評論現狀提出觀察與擔憂。


子迂的蠹酸齋( 8篇 )

對閱讀有所信仰。相信只有靠著大眾有意識的閱讀,社會才會更好。
Facebook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