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從藝術家的關聯中發現無限可能, 揭開創作背後最動人的故事!

從藝術家的關聯中發現無限可能, 揭開創作背後最動人的故事!

我們一生中,與他人有著無數的聯繫和連結,有許多連結以預期之外的方式影響我們,這種事在藝術家的生活中再明顯不過,他們經常藉由作品將事件以視覺方式表現出來。

藝術家從來不是憑空創作。每件藝術作品都是由各種大大小小的事件與境遇累積的結果,無論以何種方式,大多緣自於與其他人的關聯或連結。他們可能互相認識,也可能是陌生人。不管關係為何,《我認識這個藝術家》一書中所有的藝術家都至少和另一位藝術家有所連結。

我們一生中,與他人有著無數的聯繫和連結,它們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或行動方式、所做的事情、為什麼會這麼做以及在哪裡做。有些時候,看起來可能無關緊要的連結,最終卻是舉足輕重;也有些時候,它們在當下似乎很重要,但實際上的影響卻幾乎難以察覺。有許多連結以預期之外的方式影響我們,這種事在藝術家的生活中再明顯不過,他們經常藉由作品將事件以視覺方式表現出來。藝術與藝術史最令人著迷之處,就是發現這些連結和關聯,了解它們如何、為何以及在何處發生、如何出現、如何成為藝術作品甚至發展成一項藝術運動。

例如:一次偶然的相遇可能改變藝術家看待世界的方式,讓他使用某種材料或是把特定的主題融入他/她的作品中;一個學生的創作方式或崇拜的對象,可能受到某個老師的影響。然後還有其他形式的關聯:一則評論或一封鼓舞的信;或許是過了幾十年竟再度獲得同一座獎項;成為某個社團的成員;一起參展;受到同一個贊助人的委託;或是與同一個人的不倫戀。各種可能性包羅萬象。

雖然《我認識這個藝術家》一書講的是關聯, 但並未按時間序列來講述哪個人有影響力、哪個人受了什麼影響之類的故事。事實上,本書完全不按年代編排,講的也不只是影響力。相反地,時間在書頁之間向前、向後或橫向地流動,藝術家彼此之間以各式各樣的方式產生連結。您會在書中讀到藝術家們引人入勝的故事─其中有些人很有名,有些人的名氣可能不那麼響亮。您會深刻感受到許多藝術作品裡的人性面、創作者的個性,也會了解藝術家與某個人或某群人之間的關聯─或隱約、或密切,最終如何造就偉大的作品。例如書中會提到,哪個藝術家為羅丹帶來靈感而創作了《吻》(The Kiss )、又是哪位藝術家用繩子把這件作品纏繞起來;那些在蒙馬特奮鬥的藝術家們,以及可能是抽象畫的開創者。(提示:不是康丁斯基。)

書裡的許多故事, 都是有關藝術家的支援網絡、影響力和靈感。其中有些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如巴布羅.畢卡索(Pablo Picasso)、亨利.馬諦斯(Henri Matisse)和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也有名聲不那麼響亮的藝術家。書裡有很多藝術家思考自己的文化和社會,但不僅止於此,他們也思考自己所生存的時代、甚至經過數十年後他們對藝術風格和方法會有什麼影響。全書共提到84名藝術家,他們的年代從19世紀末到今日,彼此之間的關聯和各自的創作都很多樣。

莎拉.帕普沃斯的原創插圖充滿活力,讓藝術家和他們的故事栩栩如生,將他們連結在一起,創造屬於他們的獨特世界。在藝術界有千千萬萬的連結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本書談到的只是一小部分,而它們在過去幾個世紀裡為藝術的面貌帶來了各種挑戰與改變。我希望這些故事可以讓你帶著一種全新的視角與樂趣去觀看這些作品。藝術會讓你得到回報:你了解得越仔細,能看到的就越多。讀完這本書再去欣賞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希望你能得到更多。

印象派的始祖之一奧斯卡. 克勞德. 莫內(Oscar Claude Monet,1840-1926)/插畫∣莎拉.帕普沃斯
愛德華.馬奈的畫作《草地上的午餐》,對莫內尤具影響
莫內,寫了幾千封信給他的朋友,包括瑪麗.卡薩特和奧古斯特.羅丹/插畫∣莎拉.帕普沃斯
啟發約翰.辛格.薩金特創作了《康乃馨、百合、百合、玫瑰》

克勞德.莫內

印象派的始祖之一奧斯卡. 克勞德. 莫內(Oscar Claude Monet,1840-1926), 一生都忠於印象派運動的目標: 室外作畫(en plein air),捕捉轉瞬即逝的剎那,並以色彩來描繪光的效果。甚至連印象派這個名字也源自於他畫作的標題。

少年時期的莫內成長於諾曼第海岸的勒阿弗爾(Le Havre),當時他開始跟隨歐仁.布丹(Eugène Boudin,1824-1898)在戶外作畫。在那個時候,雖然有些藝術家會在戶外素描或製作視覺筆記,但多數繪畫都還是在工作室裡完成。 莫內相信,直接面對著主題作畫,能最精準地捕捉光線和色彩,他用明亮的顏料,以大膽、破碎的筆劃表達一切。

從1874到1886年,他協助其他印象派藝術家舉辦了八次獨立展覽,其中有五次也展出自己的作品。儘管他的風格在晚年時有所改變,但始終致力於捕捉自發的、流逝的頃刻,把我們從雙眼自然看到的那種轉瞬即逝表現出來。起初,他未經修飾、看似未完成的畫作受到嘲諷和貶低,但印象派後來卻成為19世紀末最重要的藝術運動之一。由於莫內對印象派的全心投入,他色彩豐富的畫作讓他得到「印象派之父」的稱號。

終其一生, 他創作了超過兩千幅油畫、五百件素描,但其實一開始他受到來自家庭的強烈阻力。父親希望他繼承家庭雜貨和船舶用品店的生意,而他的阿姨則要求他接受傳統的藝術訓練,才願意支持他對藝術的抱負。莫內在19歲時搬到巴黎,加入一個沒有固定教學方式的小型工作室,與當時的前衛派藝術家一起創作。然而家人切斷他的金援,他常常窮到連自己都吃不飽,更不用說妻小了。儘管外界對莫內的種種負評,他還是堅持下來。經過二十多年,他終於名利雙收,1883年在巴黎近郊的吉維尼鎮(Giverny)買了房子, 到了1890年,已經有錢買下旁邊的一塊地。他僱用了六名園丁,在那裡建造了一座花園和一個大池塘,池塘裡種滿睡蓮,上方橫跨著一座日式拱橋。在生命最後的三十年,這位藝術家在不同的光線和季節中,堅持不懈地畫著這個景色。

莫內曾對記者說:「我能成為一名畫家,或許要歸功於這些花。」他畫的花和花園打破藝術傳統, 全面地提升這類主題的地位。他特別喜歡畫自己的花園,最初是在亞爾嘉杜(Argenteuil),後來在維特伊(Vétheuil),最後在吉維尼。安雅.加拉喬(Anya Gallaccio,生於1963年)同樣受到大自然的啟發, 花卉也經常是她刻畫的主題。如同莫內不朽的睡蓮打破藝術界限一樣,加拉喬創作的裝置作品也是由一大片鮮花組成, 正如我們在《保存美麗》(preserve‘beauty’,1991-2003)中所見。


本文選錄自書籍《我認識這個藝術家:84個改變藝術史的靈感網絡故事》

《我認識這個藝術家:84個改變藝術史的靈感網絡故事》

從藝術家的關聯中發現無限可能,
揭開創作背後最動人的故事!

作者蘇西.霍奇以其精湛的筆觸,帶領讀者深入探索84位藝術家之間鮮為人知的關聯。從友誼、愛情到創意碰撞,從偶然相遇到長期合作,跨越時間和空間,構成了一張由影響與互動交織而成的網絡,塑造了藝術史的豐富面貌。

蘇西.霍奇(Susie Hodge)( 2篇 )

暢銷書作家、藝術史學家及藝術家。為成人及兒童讀者著有超過90本書籍,包括由Thames & Hudson出版《你為什麼看不懂現代藝術?為什麼你五歲時沒做出來?》、《我的紙上藝術大展》、《細看藝術》、《為什麼油畫裡都是裸體?》、《細看現代藝術》和《繪畫大師班》等。

相關著作:《憤怒的大日子:莫內、芙烈達、歐姬芙、巴斯奇亞……從壞情緒轉生出的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