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故宮百話:百年博物館的政治力與品牌力從何而生?》新書發表:野島剛與前任故宮院長林曼麗對談現場

《故宮百話:百年博物館的政治力與品牌力從何而生?》新書發表:野島剛與前任故宮院長林曼麗對談現場

為什麼注意到「故宮」?野島剛直言,林曼麗可說是他的恩人。2007年他擔任朝日新聞特派員,到故宮採訪時任院長的林曼麗,是野島剛關注故宮的緣起。對一個非藝術史背景的日本人而言,除了注意故宮本身的文化價值,故宮的特別之處還有它的政治性,其曲折的歷史背景遠遠超過其他博物館,例如二戰、國共內戰,還有臺灣國內「中華」與「本土」的衝突。野島剛從2007年到2025年,18年來持續書寫故宮,「可說是通過書寫故宮,理解了臺灣的歷史及政治」。

紀念故宮一百週年,重磅新書《故宮百話:百年博物館的政治力與品牌力從何而生?》正式出版!首場新書對談會邀請作者、日本資深媒體人野島剛(Nojima Tsuyoshi),以及前任故宮院長林曼麗來到紀州庵文學森林。由《典藏.古美術》主編藍玉琦擔任主持人,與現場讀者一同思考:為什麼故宮值得一位日本人書寫出百篇文章?林曼麗擔任院長期間又是懷著何種理念推動改革、翻轉故宮的面貌?而當故宮迎來一百年,如何從「殿堂式紀念碑」成為21世紀博物館的典範?一百週年的下一步,亦為此次對談的核心問題。

前任故宮院長林曼麗及野島剛對談現場。攝影/曾信容。

為什麼注意到「故宮」?為什麼故宮值得以「百話」來書寫?

野島剛直言,林曼麗可說是他的恩人。2007年他擔任朝日新聞特派員,到故宮採訪時任院長的林曼麗,是野島剛關注故宮的緣起。對一個非藝術史背景的日本人而言,除了注意故宮本身的文化價值,故宮的特別之處還有它的政治性,其曲折的歷史背景遠遠超過其他博物館,例如二戰、國共內戰,還有臺灣國內「中華」與「本土」的衝突。野島剛從2007年到2025年,18年來持續書寫故宮,「可說是通過書寫故宮,理解了臺灣的歷史及政治」。

野島剛在2012年首次出版與故宮有關的《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2016年因應故宮九十週年出版《故宮九十話》中文版。今年故宮迎來一百週年,野島剛認為是時候應該出一本新書,讓讀者重新認識、看見故宮的價值。因此以九十話為基礎,新增2016年以後的四位故宮院長訪談等全新內容。歷任故宮院長處於政治敏感度極高之位,並非一般博物館館長。這些訪談呈現了各任院長的多元想法及個人特質。

野島剛分享,林曼麗於任內推動許多改革,卻因為政黨輪替後停止、甚至被否定。一個博物館如此容易被政治影響,相當具有臺灣特色。林曼麗是他訪問次數及內容最多的故宮院長,有機會與她一同對談新書,宛如夢想成真,也感謝她一直以來的幫助。

《故宮百話:百年博物館的政治力與品牌力從何而生?》全面上市。攝影/曾信容。

前任故宮院長林曼麗任內的「Old is New」

林曼麗笑言,今日這場對談不僅是野島剛的夢想,對她來說同樣意義非凡。回憶擔任故宮院長的緣起,前總統陳水扁向林曼麗提出的兩個論點讓她印象深刻:「讓故宮成為現代化的博物館」以及「讓故宮成為臺灣的故宮」。起初抗拒任職故宮的林曼麗,經過一天沉澱,決心接下故宮院長一職,讓故宮脫胎換骨。她一進入故宮就與故宮同仁分享三件事,其一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個收藏古老國寶的博物館要在當代的社會生存,必須要與時俱進。其二為「至大無外至小無內」講求無限的可能性,希冀打破故宮固有的框架。其三就是「我們要快樂的工作」,凝聚內部的共識,然後大家一起努力達成目標,即使辛苦也會覺得值得。

「現代化的博物館並非一個只存放文物的封閉寶物樓,它是一個開放平臺的概念,所以要思考怎樣去跟當代對接、鏈結、對話,然後創造新文明、新文化乃至新價值。其實這就是我的基礎理念,從以前到現在沒有改變。當初提出『Old is New』以及後續推動的各種事情都是源自於此。讓故宮跟當代的社會做更多結合,對我來講,這就是『臺灣的故宮』的意義。」

談及林曼麗任內推動的改革,主持人藍玉琦補充,故宮首次的空間解嚴是2004年張藝謀執導的《十面埋伏》電影首映會辦在故宮。同年12月故宮的第一部形象廣告問世,再到「國寶總動員」3D動畫短片、《透視內幕:國立故宮博物院》紀錄片等企劃都讓國際看見故宮,這些舉措可說是故宮創新的奠基,扣合今日對談的分享,也可以看見林曼麗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當日對談主持人《典藏.古美術》主編藍玉琦。攝影/曾信容。

故宮一百年之後的下一步?

野島剛首先回應前總統陳水扁當初賦予林曼麗的使命「臺灣的故宮」,他觀察到陳水扁清楚改變故宮就是改變臺灣,對故宮的定位跟改革相當敏銳。因此野島剛在2025年初再度訪問陳水扁,亦收錄在《故宮百話》之中。

關於故宮一百年之後的下一步,野島剛也從「臺灣的故宮」談起:「一直以來故宮跟臺灣有爭議,我覺得這種討論應該告一段落了。當然蔣介石把故宮帶來臺灣,用意在彰顯中華民國的正統,是當初故宮被賦予的意義。不過故宮來臺接近八十年,在臺落地生根已是事實,是臺灣重要的博物館。趁著故宮一百年,希望大家可以有個定論就是故宮是臺灣的,可以是臺灣的驕傲。本來博物館負責保管、研究、展示,不過現在博物館有第四個角色,就是觀光效益。如何吸引國外遊客?如何讓民眾多進故宮?『品牌力』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期待故宮可以成為更有魅力、更吸引民眾的現代化博物館。」

延伸閱讀當博物館成為「國際觀光旅遊」的重點行程,如何思考改善故宮的「觀光獲利能力」?

林曼麗則回應,自身其實是以三個40年來思考故宮的存在,從1925年在紫禁城正式成立到1965年,是顛沛流離的40年,期間遭逢侵略、國共內戰,文物經歷大江南北遷徙。1965年落腳臺北外雙溪後至2005年,則是厚植博物館實力的40年。第三個40年由2005到2045年,2005年是她進到故宮的第二年,當時推動各項發展策略的概念為「展翅高飛,無遠弗屆」。林曼麗更表示:「對我而言,此時此刻也還在第三個40年的進程,當代科技發展迅速,透過人文與科技的結合,這些文物將能無遠弗屆。無形資產的價值,其實也可以變換各式各樣的形式,跟大家的生活結合在一起。」

回應野島剛強調的「品牌力」,林曼麗提及賈克.席哈克(Jacques Chirac)擔任巴黎市長時曾言:「巴黎是為羅浮宮而存在的」。多次到訪巴黎的林曼麗直言這句話並不為過,更分享她在巴黎街頭所見:「美的素養、文化的內涵內化於人民的日常,其實就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力。文化力來自哪裡?博物館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林曼麗提醒,一個博物館的存在,絕對具備創意產業的能量,因為它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母體。臺灣擁有故宮這樣一個了不起的博物館,蘊含人類文明精華的內涵,應將其發揮、創造更大的價值。

故宮如何成為現代化的博物館?

野島剛在2022至2024年期間,擔任故宮策展委員會的國際委員。從原先旁觀的報導者,轉為參與討論故宮發展的一分子,讓他直呼:「身在其中時覺得好難處理呀,故宮院長們真的很辛苦。」像是交通改善、漏水問題、餐廳多元性等等看似基礎的問題,卻受限於軟硬體而未能妥善解決,難以讓參觀者多停留,即難以提升觀光效益。另外,若有內部的保守派,或外部的故宮鐵粉等「老故宮」抗議,也很難推動改革。

林曼麗回應,當代的博物館不會只是單純的文化機構,博物館能做到的包含讓觀光跟文化結合,甚至成為一種生活品牌。現代化的博物館,關鍵在於軟體跟硬體的並進,兩者相輔相成。如何讓博物館在軟硬體充分結合,跟領導者以及體制本身有著緊密關聯。林曼麗以自身經營博物館的經驗說明,最重要的是以人為中心思考。第一,要了解參觀者的感受與需求,但也不能純以利益為目標、譁眾取寵,因為博物館還是有其社會責任與使命。不過,也不代表博物館可以高高在上,如何做到「曲高和眾」,即為博物館最大的課題跟挑戰。第二,博物館的專業人員,這也是博物館體制的大問題,要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博物館,必須要體格健全。不能過度側重特定部門而彷彿一個人頭部獨大,四肢瘦弱。「當代的博物館裡財務、科技、行銷、公關等專家都很重要,不是只有內容專家才重要。且領導者需有足夠視野、用對方法改革,才有辦法整合軟硬體,讓博物館接軌當代。」

問及如何看待兩岸故宮同樣慶祝百年?野島剛說明,如果是馬英九時代,兩岸故宮的百年慶祝一定會合辦,但現在時代不同了。所謂一百年之於兩岸故宮的意義不同,臺北的故宮有自己的歷史、自己的節奏,可以跟北京故宮分隔。故宮文物如今在臺灣,是無數巧合的結果,期許故宮可以持續改變,也希望此書可以將故宮的重要性傳達給大家。

《故宮百話:百年博物館的政治力與品牌力從何而生?》,典藏藝術家庭,2025年9月出版。圖/典藏藝術家庭。

故宮雖有很多值得誇獎的地方,當然也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故宮代表臺灣的博物館,但故宮卻沒有好好進入整個博物館體系,針對這些課題,已有各種各樣的討論。問題在於,在討論故宮的未來時,我們能否放下意識形態,探討如何善用故宮作為「臺灣之寶」,並且獲得臺灣整體社會的支持呢。「故宮文物送回中國」的想法固不可取,但兩岸透過故宮交流而使臺灣與中國走得太近,這也值得思考。

故宮有著奇特的歷史,從中國的北京遷到南京、四川,再回到南京,最後到了臺灣。在臺灣的最初二十年,一直存放於北溝倉庫,直到1965年才有博物館,開放給民眾觀賞。

文物不再是皇帝的財產,不再是中國革命的成果,也不再是中華民國正統性的證明。它們是珍貴的藝術品和歷史文物,傳達了中華文化的豐富性。一旦失去,就再也無法拿回。這麼好的收藏能保存在臺灣,對於現代的臺灣社會而言,何其有幸。

摘錄自野島剛《故宮百話:百年博物館的政治力與品牌力從何而生?》第一話。

延伸閱讀新故宮邁向一百年後的目標:百年博物館的政治力與品牌力


原文載於《典藏.古美術》397期〈《故宮百話:百年博物館的政治力與品牌力從何而生?》新書發表:野島剛與前任故宮院長林曼麗對談現場〉,作者:曾信容。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整理|曾信容( 2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