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當博物館成為「國際觀光旅遊」的重點行程,如何思考改善故宮的「觀光獲利能力」?

當博物館成為「國際觀光旅遊」的重點行程,如何思考改善故宮的「觀光獲利能力」?

現在的博物館追求停留式的觀光旅遊。在博物館內花兩個小時看展、欣賞藏品之後,可以再花兩個小時購物和吃飯,在花園散步,拍照紀念。如今,乘坐觀光巴士的遊客通常在上午十點進入故宮,並在中午之前離開,到其他地方去吃午餐,這意味著故宮唯一的收入來源只有門票收入。
故宮北院2025年參觀人次突破百萬,吉祥物小翠觀看「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故宮

日本博物館法第二條規定,博物館的定義為「蒐集」、「保管」、「一般展示」、「調查研究」的機構。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也有相同定義。規約第三條指出,「博物館,係為社會及其發展做出貢獻,針對有形、無形之人類遺產及其環境,以教育、研究、傳播為目的,進行收集、保存、調查研究、普及、展示、向公眾開放非營利的常設機構。」

基本上來說,「蒐集・保管」、「一般展示」、「調查研究」是博物館的三大存在理由,這也是全世界博物館的共識。故宮的領導人過去也經常把這三大角色掛在嘴邊。

在這三大角色中,故宮博物院曾經偏重於「蒐集・保管」的組織體質。後來博物館開始「調查研究」,愈來愈重視研究員專業能力的提升。近年來新開幕的博物館,更加重視公共展覽。現今的故宮已在這三大角色取得平衡,也就是說,故宮博物院已經朝著「正常化」邁進。

然而,現在的博物館開始承擔第四個目的──「觀光」。換句話說,就是「獲利能力」。

如前所述,博物館本來的功能是「蒐集・保管」、「一般展示」、「調查研究」,兼具文化、教育、研究機構的三種角色,因此「商業」變成次要的目的。然而,近年來各國在政策上對於觀光旅遊業的重視日益提升,提升文化資源的運用成為重大的課題,迫使博物館也必須將觀光納入考量,舉辦各種活動。原本設置博物館的初衷不會注意到觀光業或服務業,然而,當博物館的觀光旅遊能量會影響到一個國家的觀光發展時,公共博物館尤其需要加強對外宣傳和改善遊客服務品質。此外,透過經營餐廳、開發周邊商品以擴大銷售額,收取門票等也成為博物館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在強調自籌率成為全球潮流之下,博物館不可能擺脫「觀光旅遊」。

在日本,也常常根據其吸引遊客的能力來評估博物館。

故宮的觀光旅遊是臺灣數一數二的。在日本發行的臺灣旅遊指南中,將「故宮、九份、小籠包」列為三個必到景點。但實際上,故宮現在真的那麼受歡迎嗎?老實說,不如九份和小籠包的到訪率,而且和過去相比,減少很多。

國際郵輪「歐洲二號」將故宮列為郵輪團的旅遊選項。/故宮百話

若從各國旅客到訪故宮的人數來看,二○二四年外國遊客數量有八十三萬人次,其中最多的是韓國人,共有二十八萬人次,其次是日本人,有二十七.五萬人次。雖然差異不大,但是光是日本人比韓國人少,就已經是很大的改變了。來自東南亞的遊客數量也增加許多,佔所有外國遊客的十%。身為一個日本人,讓我擔心的是,團體遊客比散客少,而韓國則是團體遊客很多,散客卻不多。日本也有很多團體客來臺灣旅遊,但好像團體客會避開故宮。這是什麼原因?我也想了一下這個問題。從旅遊指南的編排就可發現,雖然有提到故宮,但是頁數減少,而且通常放在旅遊書的後半部。重點反而是放在是臺北的「文創」 商店、咖啡館和美食。故宮不再是臺灣觀光旅遊的首選。

故宮曾有吸引五百萬遊客的時代,大約是二○一○年,當時是中國遊客大批湧入的時期。相較於當時,「大陸港澳」人數為四.五萬人,約佔五%。未來或許會有所復甦,但像過去那樣大廳裡擠滿中國人的情形已不復見。

受新冠疫情和中國遊客減少的影響,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觀人次數量在二○二三年恢復至一百五十五萬人次,二○二四年提高到一百九十萬人次。曾經來過的遊客不再造訪的現況,也是有很多原因,而臺灣本地遊客的不足,一直是一個必須正視的問題。

過去,故宮的外國遊客數量一直是國內遊客的數倍之多。因為臺灣的故宮舉世聞名,很多人來臺灣都想至少到訪一次。不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國觀光客數量大幅減少,至今仍未完全恢復,因此二○二三年和二○二四年的觀光客人數變成一半是外國人,一半是臺灣人,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原本扭曲的結構已經修正。

但近年來,臺灣遊客人數從未突破一百萬人。如果這個數字可以增加到兩百萬,而外國遊客數量也增加到兩百萬,才能超過新冠疫情之前的三百八十萬人次。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故宮必須開發新的魅力、新的賣點,以吸引國內外的觀眾。

但老實說,現在的故宮想要做到這一點,恐怕比較困難。因為故宮設備已經明顯老舊,若要變成現代博物館,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除非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否則很難讓故宮重現生機。

「您看窗外的塑膠帆布,您覺得這是什麼東西?」

二○二四年十一月接受我專訪的蕭宗煌院長苦笑地說。

「這個塑膠布是為了防止下雨造成的漏水。」

故宮漏水問題已經討論很久了。二○二四年夏天的颱風期間,令人十分擔心。如果下大雨,幾乎一定會漏水。有時會在地板上鋪設塑膠布,以防滲水。這棟建築已有六十年的歷史,故宮的設備已經接近極限。要做到現代化的館舍,還面臨其他挑戰。故宮的建築採用非常厚的混凝土,沿著山坡而建,建築十分堅固,以確保文物的安全。但這也有缺點,在裡面幾乎沒有手機訊號。現在的人都用手機上的社群媒體網站與朋友和家人聯繫,但這在館內幾乎是不可能的。是不是可以在館內每個展間鑽孔鋪設Wi-Fi 呢,如前所述,厚實的牆壁使得這件事更加困難。將來,博物館如果要導入手機應用程式的語音導覽,那一定要有網路訊號。

從過去的大故宮計畫,到現在進行的新故宮計畫,都是為了促進故宮的現代化。但是,大故宮計畫遭受批評而撤回,新故宮計畫又歷經好幾次修改,至今全貌仍不明朗。現在的博物館追求停留式的觀光旅遊。在博物館內花兩個小時看展、欣賞藏品之後,可以再花兩個小時購物和吃飯,在花園散步,拍照紀念。如今,乘坐觀光巴士的遊客通常在上午十點進入故宮,並在中午之前離開,到其他地方去吃午餐。

這意味著故宮唯一的收入來源只有門票收入。要鼓勵遊客在餐飲和購物上花更多的錢,必須延長在故宮的停留時間,這對故宮會有很多好處。然而,現在的故宮只剩下兩間咖啡館,而且總是人很多,可讓遊客散步的陽台則顯得有些單調。紀念品商店裡的商品選擇,也很難激發購買的慾望。

故宮需要成為一座「會賺錢的博物館」。為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透過大規模翻新改建來加強「觀光」元素,並整頓內部動線。可從「天下為公」乘坐電梯一路往上抵達到最高點,從這裡開始參觀,然後一邊欣賞風景一邊往下走,然後在較低的樓層吃飯或購物,再散步離開。我一直夢想著能有這樣的故宮之旅。在故宮從旅遊指南中徹底消失之前,所剩的時間已不多。


本文摘自書籍

《故宮百話:百年博物館的政治力與品牌力從何而生?》

理解故宮就是理解文化,理解兩岸關係,理解臺灣政治!

日本資深媒體人、作家野島剛(Nojima Tsuyoshi)多年來持續地書寫故宮,本書以《故宮九十話》為基礎,並收錄他近年新觀察與見解,包含故宮的未來發展、觀光行銷策略,具體呈現故宮在地的歷史過程,犀利剖析故宮如何在兩岸角力與兩黨政治形態下發展,並在新時代找到下一階段的角色與定位。


野島剛(Nojima Tsuyoshi)( 5篇 )

資深媒體人,作家。曾任職朝日新聞社佐賀支局、西部本社;二○○一年起擔任駐新加坡特派員;曾赴伊拉克、阿富汗等戰地前線採訪,其後擔任東京本社政治部記者。二○○七至二○一○年擔任駐台北特派員,報導採訪兩岸三地華人圈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多面向議題。現於日本、台灣、中國大陸等地各地媒體開闢專欄發表時事評論。已在台出版《兩個故宮的離合:歷史翻弄下兩岸故宮的命運》(聯經)、《謎樣的清明上河圖》(聯經)、《銀輪巨人:挑戰巔峰的捷安特精神》(天下)、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聯經)《銀幕上的新台灣:新世紀台灣電影裡的台灣新形象》(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