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評論的「挑戰」】中間的位置:表演藝術機構化生產下的評論

【評論的「挑戰」】中間的位置:表演藝術機構化生產下的評論

[The "Challenges" of Critique] The Middle Position: Critiques Resulting from Performing Arts Institutionalization

若有朝一日評論真進入機構、面對機構化,是否就會轉換生產位置,成為機構的代言?或是轉換另一個問法:戲劇顧問是否是一種評論?評審作業是否也是一種評論?或許評論是會發生在許多層面的,並也以此形塑討論的公共性。但無論顧問、評審或評論,實有不同職稱與意涵,評論人當需自我把持這分際,因不同對象,在不同位置上轉換觀察與書寫。
2018年,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開幕,加入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的行列,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轄下的三個場館正式到位,標誌台灣邁入「大劇院時代」。近年來,也因為地方藝術節興起以及地方型、中小型場館陸續構成,如台南台江文化中心、新北樹林藝文中心等,在場域需求與展演蓬發的狀態下,場館與策展人對於評論也有更多目光投注與需求。面對表演藝術的機構化,評論的獨立性能如何,難免逐漸成為討論焦點。 面對表演...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黃馨儀( 1篇 )
德國羅斯托克音樂與戲劇學院,戲劇教育碩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現為應用劇場、文字評論工作者。2015年回台後,持續以戲劇作為媒介,接觸群眾、開啟對話,探索自身與周邊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