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典藏ARTouch與《今藝術&投資》於2024年2月起推出「回望當代’11~’20:藝術大事記」專題,回顧台灣當代藝術2011-2020年的重要發展歷程。除此之外,編輯台也特邀(按姓氏筆畫排序)吳思鋒、高千惠、高森信男、孫松榮與張寶成等專欄作者,從自身的觀察與經驗出發,書寫他們所關注的二十一世紀一〇年代當代藝術現場。
自2019年初四場藝博會同時舉辦、臺南市美術館2館開館、文策院正式施行,到「同婚專法」通過、《文化基本法》上路、《文獎條例》修法,燈會轉型與新媒體藝術的光節浪潮等現象和事件,皆可看見許多新法規、新機制與新商機在這個時期紛紛上路。而2020年開始,藝文界也逐漸更具體感受到了「重建臺灣藝術史計劃」的成果——前輩藝術家作品捐贈、修復、資料的建置,與重新詮釋臺灣藝術史的研究策展,令許多當代藝術工作者們感受到自己與臺美史之間的距離或斷裂性。這些前輩美術家的作品,也影響了不少繪畫與雕塑藝術家們重新思考其媒材與技術性,以及和當代性之間的距離。
除此之外,對於國家轉型正義的文化藝術實踐也來到了另一個階段: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Pulima藝術節」採取了不同於其他藝術節的策劃模式,讓原住民族青年藝術工作者們前往自己所選擇的場域進行對話,首屆綠島人權藝術季則是藉由策展人,邀請藝術家前往綠島這個轉型正義的田野進行駐地創作。與此同時,正在香港上演的「反送中」運動,也令臺灣人對於兩岸政治更有所警覺。2019年底自中國武漢爆發的COVID-19疫情,使一切過往的「全球加速度」情境急煞車。
儘管此時的臺灣尚未來到疫情最嚴峻的時刻,過往的國際連結也開始受到考驗,許多補助計畫、駐村紛紛開始實驗線上模式作為替代方案,更加速了藝術界數位化轉型的急迫性。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第13屆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曾任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E-MAIL |sidtjh@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