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早已行之有年,以AI協助進行創作也不是新手法,甚至AI早已策劃過藝術雙年展,但直到ChatGPT的快速竄起、引發熱潮,AI如何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乃至於對創意的定義,才開始在大眾意識中出現。事實上,早在AI繪畫軟體Midjourney問世,透過演算法繪製而成的生成藝術NFT之前,人類以演算法進行藝術創作的歷程早已自成歷史。這也是為何洛杉磯郡立美術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LACMA)二月份推出的展覽「已編碼:藝術進入電腦時代1952-1982」(Coded: Art Enters the Computer Age, 1952-1982)中,得以將其起始點定位在超過半世紀前的1952年。AI帶來的恐慌來自於被取代的焦慮,但AI真能取代人類的創造力嗎?又或者,我們應該重新定義對「創意」的理解與詮釋?

為了適時回應我們面對的變動與衝擊,《典藏.今藝術&投資》在2021年4月號(期343)推出的「當沖藝術?NFT熱潮」專題,便意圖與讀者一同解答當時我們面對NFT的困惑。而在同年12月(期351)推出的「視窗世代—從視窗美學到演算法」,則試圖呈現伴隨網路視窗長大的一代,如何改變我們今日的視覺觀看,並同時論及NFT、AI等利用演算法創作的作品,其產生新美學的可能性。而今期,我們將更加聚焦「演算藝術」中的AI創作,邀請讀者與我們一同思索面對AI來襲,我們可以如何思索我們與「創造性」的關係。
在這次專題中,我們特別訪問了兩位國際重要的人工智慧研究者與創作者,分別是歐洲人工智慧研究先驅、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CSIC)人工智慧研究所(IIIA)的拉蒙.羅培茲.曼塔拉(Ramón López de Mántaras)教授,以及AI藝術家與學者列夫.曼諾維奇(Lev Manovich)。曼塔拉教授除了著作等身,也是「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議」(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IJCAI)的重要成員,數次擔任「人工智慧,藝術與創意」焦點論文(Special Track on AI, the Arts and Creativity)項目之主席。
專訪之外,我們也翻譯了其探討人工智慧與藝術的專文。曼諾維奇是2023年林茲電子藝術獎的評審,該獎項在2019年便設立了「人工智慧」與「生命藝術」(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Life Art)類別,以回應現今藝術世界的轉變。AI工程師莊向峰的專文從曼諾維奇的提問開始,除了爬梳近三到五年AI技術的變化如何刺激我們對「生成」與「創造力」之間關係的再思考,文末則採訪了曼諾維奇,請他與我們分享其觀點,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創作者們面對AI浪潮衝擊,乃至於純然藝術創作的具體建議。深諳區塊鏈、Web 3.0的數位原住民黃豆泥則藉由藝術家與AI互動的案例,帶領我們檢證「AI機器的創造力」。藝術史學者沈伯丞的專文則提點我們,如何開拓「Unknow unknowns」的創造力。最後,既然主題是「演算藝術」,此次專題開門的設計自然以演算法作為圖像生成的主要工具。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