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演算法的靈光】「感」與「知」:AI藝術家們的創造與提問

【演算法的靈光】「感」與「知」:AI藝術家們的創造與提問

【The Aura of Algorithms】Feeling and Knowing: AI Artists’ Creation and Questioning

或許有些人認為AI藝術僅是某種技術操作的奇觀,或許也不乏創作者僅將AI用做潮流、酷炫的工具。但從這些藝術家的實踐中我們可以看見,縱使他們可能一如藝術史上那些發明新顏料、新技法、新媒介的革新者,親身投入技術的研發與創造,為未來塑造創作的工具箱與方法論,但終究他們並非耽溺於技術本身,而是藉由AI這面獨特的鏡子,反思人類的處境。

神經科學家安東尼奧.達馬吉奧(Antonio Damasio)在其著作《感與知:讓心有意識》(Feeling and Knowing: Making the Mind Conscious)中曾闡述其多年研究的核心,亦即意識並非僅是大腦的活動,而是與身體的狀態和感受緊密相連,沒有身體的參與和由此產生的感受,就不會有真正的意識。

AI藝術的出現並非橫空出世,在早期計算機時代,便有藝術家開始探索如何利用規則、系統和機器來探索創作的邊界與可能。也因此,這次專題我們試圖透過11位藝術家的藝術實踐,為讀者勾勒出AI藝術從早期發展至今日多樣的嘗試與面貌,思索他們如何追問人類的「感」、「知」。

哈羅德.科恩(Harold Cohen)的《Hi-Res》。科恩為自主生成繪畫程式 AARON 的開發先驅,致力於模擬藝術創作知識與過程,開啟人機協作藝術創作的先聲。(© Christie’s Images Ltd. 2025)

在這些藝術家中,先驅者如哈羅德.科恩(Harold Cohen),他耗費數十年開發自主生成繪畫的AI程式AARON,旨在模擬藝術家的創作知識與過程,堪稱人機協作的先聲。維拉.莫爾納(Vera Molnar)則在能接觸到真實電腦之前,就已透過她稱為「想像機器」(machine imaginaire)的手繪演算法,系統性地探索幾何形式的各種可能。從早期的探索前進,當代AI藝術展現出廣泛的多樣性。藝術家如馬里奧.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雷菲克.阿納多爾(Refik Anadol)蘇菲亞.克雷斯波(Sofia Crespo)梅莫.阿克騰(Memo Akten)安娜.瑞德勒(Anna Ridler)等人,並非單純的工具使用者,而是深入其內部運作機制;他們以演算法、神經網路和龐大的數據集作為創作媒介,挖掘其中的潛力與問題。而鍾愫君(Chung Sougwen)平達.范.阿爾曼(Pindar Van Arman)亞歷山大.雷本(Alexander Reben)史考特.伊頓(Scott Eaton)的創作,則更強調人與機器之間具身的互動、協作與物理性的展現。

安娜.瑞德勒於臺北市立美術館「時代劇場:當代影像的複數演繹」中展出《晝夜曲》一作。(攝影/章郡榕)

或許有些人認為AI藝術僅是某種技術操作的奇觀,或許也不乏創作者僅將AI用做潮流、酷炫的工具。但從這些藝術家的實踐中我們可以看見,縱使他們可能一如藝術史上那些發明新顏料、新技法、新媒介的革新者,親身投入技術的研發與創造,為未來塑造創作的工具箱與方法論,但終究他們並非耽溺於技術本身,而是藉由AI這面獨特的鏡子,反思人類的處境:我們的感知如何被塑造?我們的記憶如何被建構?創造力的本質是什麼?人與非人智能的界線在哪裡?科技與靈性是否必然對立?在數據與演算法的包圍下,何以為「人」?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5月號392期

朱貽安(Yian Chu)( 153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