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演算法的靈光】在數據裡尋找靈魂 安娜.瑞德勒:鬱金香的三道創作題,AI如何帶來偏見?

【演算法的靈光】在數據裡尋找靈魂 安娜.瑞德勒:鬱金香的三道創作題,AI如何帶來偏見?

【The Aura of Algorithms】Soul-Searching in Data

在AI可以大量生成的時代,英國藝術家安娜.瑞德勒(Anna Ridler)指出:「重複、耗時……但唯有如此,才能創造出真正美麗的東西。」她親自拍攝並標註上萬張鬱金香圖像,打造出《萬種(鬱金香)》,對抗AI慣用的數據擷取方式,並揭示影像背後的文化與勞動結構。延伸作品《花葉病毒》則以GAN生成的鬱金香動態影像,對照比特幣價格波動與歷史投機狂潮,巧妙並置科技與市場的邏輯。其後的《花的拍賣》結合區塊鏈,進一步反思虛擬圖像的稀缺性與價值建構。瑞德勒讓AI不只是工具,更成為介入資本與知識生產系統的批判視角。

英國藝術家安娜.瑞德勒(Anna Ridler,1985-)身兼研究者與藝術家雙重身分,長期關注機器學習技術如何形塑觀看、分類與理解圖像的方式,並以自製資料集的創作策略,不只是影像生成,而是聚焦影像背後的系統與結構如何形成偏見與敘事。她曾表示:「創作中最核心的工作,是親自製作資料集,以顛覆AI圖像訓練慣用的『撈取—模仿』路徑,轉而揭露影像之中不為人察的文化與經濟預設。」(註1)

她的作品橫跨繪圖、攝影、生成式影像與區塊鏈應用,並於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A)、泰特現代美術館、龐畢度中心、攝影師藝廊(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ZKM、Ars Electronica 等國際展館展出。

安娜.瑞德勒作品《花葉病毒》、《花的拍賣》曾於台北當代藝術館「你好!人類」中展出。(攝影/章郡榕)

重複且耗時,才能創造出真正美麗的《萬種(鬱金香)》

在生成式影像技術仍多仰賴現成網路圖庫的時代,瑞德勒選擇走上一條反向路徑:她在2018年時,花了三個月時間拍攝了一萬張鬱金香的照片《萬種(鬱金香)》(Myriad [Tulips])。從購買每一朵鬱金香,到手工為每張照片撰寫專屬的圖像標籤,她將「資料集建立」這一冗長而繁瑣的過程具象化為一場勞動實踐。

她在荷蘭鬱金香花季期間每日拍攝,逐一分類、命名,並以磁鐵將其整齊排列於黑牆之上,呈現出一種手工資料工藝的視覺密度。這批照片最終被她用來訓練後續生成式藝術作品《花葉病毒》(Mosaic Virus)─然而,《萬種(鬱金香)》本身就已是一件獨立的藝術作品。瑞德勒將資料集建立視為一種工藝(craftwork):「重複、耗時……但唯有如此,才能創造出真正美麗的東西。」(註2)她不是讓AI去抓取世界的圖像,而是反過來建構AI理解世界的條件。不僅回應了資料偏見與技術透明度的討論,也展現出藝術家主動介入訓練機制、從資料源頭掌控意義的企圖。

安娜.瑞德勒《萬種(鬱金香)》由手工標註照片構成,為《花葉病毒》《花的拍賣》數據基礎,揭示AI背後人力勞動。(圖片取自 Anna Ridler 網站)

當市場狂潮滲入鬱金香花瓣─市場觸發《花葉病毒》的花開與花落

若《萬種(鬱金香)》是資料訓練的前奏,《花葉病毒》(2018、2019,註3)則是將AI引入圖像生成後所的延伸。這件作品是一組以GAN(生成對抗網絡)訓練出來的鬱金香動態影像,其花瓣上的條紋會根據比特幣價格的即時波動而變化。作品名中的「花葉病毒」,所指是一種能讓鬱金香產生條紋的植物病毒「馬賽克病毒」(Mosaic Virus),在17世紀的鬱金香狂熱中,這種帶有此種花紋的鬱金香被視為珍品,在市場的操作下價格飆升,最終導致經濟泡沫崩潰。而瑞德勒的《花葉病毒》將這段歷史與當代加密貨幣泡沫進行並置,在花開花落之間,交織著比特幣市場信號與投機熱潮。這不只是對「市場與美學」之間隱秘連結的詩性演繹,更是一種將AI置入文化與經濟語境中重新觀看的提問方式。

安娜.里德勒|花葉病毒 三螢幕 GAN 影像裝置 2018–2019 年 圖片取自 Anna Ridler 網站

在《花葉病毒》探討投機邏輯如何滲入視覺結構後,瑞德勒更進一步將生成式圖像與區塊鏈技術結合,創作出《花的拍賣》(Bloemenveiling,2019)。是一個以鬱金香為主體的拍賣平台,其名取自荷蘭語「鬱金香拍賣」。觀眾可以透過區塊鏈系統,購買由GAN所生成的鬱金香動態圖像。而每一筆購買,則需由全球數千台電腦驗證,耗能巨大,代價高昂。矛盾也由此而生:這些鬱金香圖像在技術上可被無限生成,卻因區塊鏈機制而被賦予「稀缺性」與價格,被納入人為設計的競價體系之中。瑞德勒指出:「我們正在為一種原本可以無限複製的資源,製造一種昂貴且不必要的稀缺感。」(註4)這個作品不僅揭示了「稀缺」的建構過程,也批判性地指向:在生成無限可能的AI時,我們是否正用舊有的市場邏輯,綁架創作本身?

在資料爆炸、圖像泛濫的時代,瑞德勒的創作提問也指向:「誰在定義價值、稀缺與真實?」她不只是以AI為媒材,更讓AI成為介入歷史、經濟與科技語境的批判性工具。

安娜.里德勒與大衛.普勞合作創作的《花的拍賣》(2019),結合網站、智慧合約、NFT、GAN 生成影像與機器人系統,模擬虛擬鬱金香市場的價格波動,探討數位經濟與人工智慧間的關係。(圖片取自 Anna Ridler 網站)

註1 Lila Shroff, “Datasets as Imagination: Well-Made Datasets Are Works of Art (+ Save the Date for Kernel Launch Parties),” Reboot, September 3, 2023,

註2 同註1。

註3 《花葉病毒》、《花的拍賣》其中文翻譯參考自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你好!人類」。

註4 CLOT Magazine, “Insight: Bloemenveiling by Anna Ridler and David Pfau,” CLOT Magazine, 2019.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5月號392期

李京樺(Jing-Hua, Lee)( 68篇 )

藝術研究與觀察者,現任典藏・今藝術&投資執行編輯。關注展覽策劃、當代圖像、視覺文化與其現象。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