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最受矚目的媒體藝術家之一雷菲克.阿納多爾(Refik Anadol,1985-),生於土耳其伊斯坦堡,以其跨越藝術、科技與科學的創作實踐,為資料視覺化與人工智慧(AI)美學開創出嶄新的敘事,亦是區塊鏈技術的早期實踐者。現居美國洛杉磯的阿納多爾,是Refik Anadol Studio及其研究部門RAS LAB的創辦人,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設計媒體藝術系研究所。其創作核心圍繞著藝術家對於「資料」的深刻探索與詮釋。阿納多爾曾在TED演講上表示:「我盼望有一天AI會變成鏡子,反映出全人類的集體記憶。我真心相信,我們可以用它為任何年齡、文化背景的人帶來靈感、喜悅與希望。」
在阿納多爾的創作宇宙中,他運用來自博物館典藏、宇宙探索、醫學掃描、自然科學與社會網絡等不同領域的龐大資料集,透過人工智慧進行重組與生成,將數據資料轉化為可感知的動態視覺表現形式,重新定義建築、時間與空間的美學經驗。他曾使用來自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雜誌等全球重要自然歷史機構,共計數億筆的自然生態數據訓練、開發出「大型自然模型」(Large Nature Model,LNM)AI系統。奠基於該模型技術所發展出的相關作品,也接連在聯合國總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與輝達GTC大會(NVIDIA 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等全球盛事上亮相。該模型也將成為阿納多爾所推動的全球首座AI藝術博物館「Dataland」之鎮館亮點。該博物館預計於2025年於洛杉磯開設。

今(2025)年3月起,於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Guggenheim Bilbao Museum)推出的「in situ:雷菲克.阿納多爾」展,則充分體現藝術家所提出的「後數位建築」(post-digital architecture)概念─媒體不再只是附加在建築上的裝飾,而是與建築邏輯深度融合,形塑出感知空間的新形式─阿納多爾汲取以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為代表作的普利茲克獎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1929-)的建築影像、草圖、手稿等開放資料,經過數月的訓練,開發出「大型建築模型」(Large Architecture Model,LAM)AI系統,以此打造《活建築:蓋瑞》(Living Architecture: Gehry)。作品以美術館空間為畫布,透過AI系統的即時運算、生成,將蓋瑞的建築語彙轉化為變化萬千的形體、色彩與景觀,並結合AI生成音效與美術館現場錄製的音訊素材,營造沉浸式感官體驗,探索超越想像與設計界限的建築可能性。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5月號3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