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哈羅德.柯恩(Harold Cohen,1928–2016)是首位以人工智慧進行藝術創作的先驅。自1960年代起,他便投入長達近50年的探索,一生致力於研究人工智慧如何將藝術家的知識與創作過程轉化為可運算的程式語言。
柯恩受過正統繪畫訓練,曾參展1966年威尼斯雙年展。1968年,他前往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擔任訪問教授,期間首次接觸到電腦程式設計。1971年,他在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人工智慧實驗室擔任訪問學者。
「AARON」:首個為藝術創作而生的人工智慧
「AARON」是史上首個專為藝術創作而生的人工智慧程式,由柯恩於1970年代構思並開發,嘗試將繪畫的行為以程式邏輯編碼。AARON的學習歷程模仿人類,從簡單的符號與象形圖開始,進而發展出具象圖像,最終產出全彩作品。

最初,AARON只能繪製單色線條圖像,再由柯恩親自上色。隨著程式碼修改,至1980年代,AARON已可描繪現實世界中的葉片、人物等具象形體,1983年的「Arnolfini」系列,即為透過繪圖儀在圖紙上完成的線條素描。
為了讓AARON輸出圖像,柯恩亦自行打造繪圖儀與繪畫機,這些裝置能解譯電腦指令,使用自動筆繪出線條圖,再以畫筆填色。如今,AARON已能運用隨機變數,自行決定配色與構圖,創作出完全由演算法驅動的數位版畫,探索各種程式語言所帶來的創作可能性。
幾十年來,AARON持續創造可由繪圖設備輸出或於螢幕、投影呈現的圖像。2024年,在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的「Harold Cohen::AARON」特展中,全面回顧了AARON的發展歷程,展出之作包括素描、繪畫、影片和投影,皆由人工智慧程式生成。除了展出實體作品,也透過畫廊中現場繪圖員重現的圖像,強調AARON本身即為創造的核心。

(圖片截自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nnel Youtube頻道)
不僅是「人類智慧」的「智慧」
AARON 的誕生,源於柯恩對「藝術是什麼?」的長期思索,其命名取自聖經中摩西的兄長—首位以色列大祭司亞倫(Aaron)。柯恩視自己與 AARON 的關係為一種「合作」,藉此探索人工智慧於藝術創作中的「創造力」、「自主性」與「協作性」等概念。柯恩曾表示,「電腦程式不是人類,但只要某個系統能夠根據未可預知的情境做出調整,它就展現了一種形式的智慧—不論這系統是不是人類。」亦即,「智慧」並不再僅只等同於「人類智慧」。

(圖片截自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nnel Youtube頻道)
在如DALL.E、Midjourney等人工智慧藝術工具成為主流的時代,柯恩與AARON之作無疑提供了一個關鍵的歷史視角,啟發了如湯姆.懷特(Tom White)等當代人工智慧藝術家,重新思考創作的本質,以及人工智慧在藝術創作中的角色與潛力。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5年5月號39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