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演算法的靈光:在AI浪潮中重探藝術的邊界

【專題】演算法的靈光:在AI浪潮中重探藝術的邊界

人工智慧(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我們的生活,過往被視為需要天分與技藝的繪圖,也因為圖像生成工具的問世,使得人人都可以透過文字,召喚出彷彿很藝術的作品。這波熱潮點燃了廣泛的好奇,卻也引發了關於創造力本質、藝術家角色,乃至於人類獨特性的激烈辯論與焦慮。「藝術」如何成為這波浪潮的前沿戰地,或許可從近期引發熱議的「吉卜力風格」看出端倪。然而,若將目光僅僅聚焦於這些觸手可及的生成工具,便可能忽略了藝術家與AI之間更為深刻、多元,且比我們以為的還要悠久的互動關係。AI藝術,絕非僅僅是「AI的運用」那麼簡單。

在ChatGPT問世後不久,《典藏.今藝術&投資》便曾推出「演算藝術史—『機械創造』中的創新」專題(2023年4月號,No.367),試圖從國內外不同專家學者與創作者的觀點來回應AI帶來的衝擊,以及討論「創意」的本質,乃至於我們是否應該重新定義對「創意」的理解與詮釋?時隔兩年,AI技術經歷了更迭,應用場景更為廣泛,相關討論也從技術潛力擴展至美學建構、市場機制乃至社會倫理。因此,本次專題旨在提供一個更為聚焦且深入的視角,除了思索藝術和演算法的關係,什麼是其中「美學」探討的空間?更深入介紹11位活躍於AI藝術領域的關鍵創作者,探討他們如何將AI作為媒介與工具,發展出各自獨特的藝術實踐、思考路徑與美學關懷,共同勾勒出AI藝術從早期實驗到當代多元實踐的演化圖景。

本次專題特別納入一篇關於AI藝術市場狀態的文章,則源於一個有趣的觀察。過去,拍賣市場常被視為藝術生態中最為保守的一環。然而,面對AI藝術的興起,佳士得(Christie’s)、蘇富比(Sotheby’s)等國際拍賣行卻展現出積極的前衛性與開放性,不僅策劃專場拍賣,更不時將AI藝術納入常規的當代藝術拍賣中。而他們選擇拍賣的藝術家,多半也正是今日在梳理AI藝術發展時無法繞開的關鍵人物。某方面來說,拍賣市場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早期「守門人」與「價值發現者」的角色,其選擇標準與市場反應,為我們理解AI藝術如何被機制化、經典化提供了重要的參照。

最終,無論技術如何演進,無論AI生成的圖像多麼絢爛奪目(或乏味),藝術的核心,終究在於其背後的藝術意識與思考。希望透過這次的梳理與呈現,能為讀者提供另一個視角,深入理解這場正在進行中的、由演算法與人類靈光共同譜寫的藝術變革。

專題文章

朱貽安(Yian Chu)( 153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