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相較於其他縣市,雖不是政治與經濟的中心,但卻有其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臺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南美館」)自2019年成立以來,先是面對法人營運挑戰;2024年,文化部公告將南美館二館定位為「臺南國家美術館」(以下簡稱「南國美」)後,又引起南美館如何與南國美區隔與協作的疑問。現在在臺灣大舉興建地方美術館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想像一座「地方」美術館。在這關鍵節點,具學術研究與策展背景的新任館長龔卓軍,接下這個任務,提出五大策略來擘畫南美館的未來。

I. 展覽:雙年展帶動城市網絡
訪談初始,龔卓軍便細數過往的展覽,並從中分析未來可能的營運策略。去年(2024)舉辦的「臺南400」系列活動,成爲他構思未來美術館營運方向的重要節點。他認為南美館可以作為發動機,將當時所串連起來的能量承接下去,同時也可以彌補未來與國家美術館分離後,可運用的展示空間會大幅縮小的困境。他提出以「製圖學」的概念來發動「城市雙年展」,並以瀨戶內海為例,指出他們將不同空間、作品成為航線,連結城鎮。如果美術館可以扮演對話平台,把散步的地圖做出來,藝術的能量會深入城市縫隙,成為一座會呼吸的城市美術館。
除此之外,既然是以城市雙年展的型態來發動,如何與鄰里建立關係也是未來的目標,龔卓軍深知關係並非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他預計規劃由館內人員先分頭拜訪臺南不同的地點與單位,不分部門的去做嘗試性的連結,並評估是否可以放入雙年展的空間規劃中。其中當然也包含和在地宮廟博物館系統建立信任關係,宮廟文化是臺南很重要的特點,當關係建立起來,未來在展覽策劃上,也可以依照策展人、藝術家的需求,媒合適合的空間與地點。
「在創造一個城市事件之前,南美館必須先開始去介入這些空間,開始去想像藝術如何進駐。基本上我的方法就是,無論如何都要先開始行走會面。」龔卓軍說。

同時,他認為宮廟與工藝文化是臺南極爲重要的資產,若能建構出系統性的知識脈絡,將有可能成為全球南方的一員,建構非西方世界觀的重要文化實驗場域。下一階段南美館也會著重梳理在地文化資產與展覽論述之間的關係,特別是針對周邊博物館群、歷史建築和宮廟如何作為社群凝聚、資源分配與倫理實踐的場域──美術館若能從中提煉出新的公共精神與策展語彙,不僅能重新定位南美館的文化角色,也將為臺灣美術館系統帶來具挑戰性的實驗。

延伸閱讀|作為一個槓桿去打開城市文化治理的侷限:臺南400,擱來咧?
II. 典藏:積極評估年輕藝術家與國際作品
一座美術館除了展覽製作之外,典藏策略不僅會直接影響藝文生態,也顯現美術館研究與書寫藝術史的能量,在談論未來展覽製作的同時,我們有必要回過頭來檢視美術館的典藏名單。
談及目前的典藏狀態,龔卓軍統整了現行的典藏名單,每年約有三成是落在當代藝術作品,包含臺南新藝獎的年輕藝術家,另外七成是比較偏近現代的前輩畫家、以及臺南的資深畫家。在題材上,南美館也偏好典藏以「臺南」為主題的作品。
龔卓軍表示,未來年輕藝術家的作品將會繼續是典藏項目的重點評估對象。而需要再積極去拓展的是國際典藏策略。現在針對國際藝術家作品的典藏,主要是依循展覽規劃去評估,像是因應「國際版畫展」而進行的一批國際版畫的典藏作業。事實上,這可以再回到臺南400拉出來的脈絡——臺南與國際的關係,不論是現代性進程到產業轉型,還是特殊的產業地景與風土,在本地或是在國際上,都有值得深入討論的空間,也因此,國際作品也是臺南藝術「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除此之外,龔卓軍也特別提及主要負責作品修護工作的「美術科學研究中心」,其中有一項工作是「以修代購」——以修護取代購藏。因為有許多前輩藝術家的家屬,沒有額外資金可以進行修護,在作品的管理上會交由南美館來進行,並在修護完成後捐贈給美術館典藏。「以整體的典藏規模來看,在預算有限之下,其實美科中心自己創造的價值是非常可觀的。在修護過程中,也會看到畫作的背後、甚至是曾經被掩蓋的畫面,而這些也都會再反過來成為美術館的研究資料庫。」


III. 館內策展人培力:開闢視野與穩定關係
若我們以近十多年國內重要美術館的策略觀察,積極培育館內策展人成為一重要的目標,不僅定期會呈現由館內策展人視角來製作的展覽,也會創造館內外策展人合作的形式,來擴充展覽策劃的視野與量能。綜觀南美館過去展覽,館內與委外製作的展覽比重大概是落在七比三左右。談及南美館未來對於館內策展人培力的計劃,龔卓軍認為,重點不是在比例的調整,南美館需要的是去思考「如何支持館內策展人的方法。」
龔卓軍以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為例,指出他們對策展人的培力,有一部分是給予他們相當的資源進行國外參訪、連結美術館的國際網絡,甚至會客觀評估策展人與外部連結對美術館的貢獻度。這個其實是培養年輕策展人蠻重要的渠道。回到南美館的立場,龔卓軍期待能透過國際展會的籌備,比如說城市雙年展,有更多國際連結的合作需求時,便可以安排館內策展人外派出去學習新的東西,協助美術館穩定與國際的關係。
「當然,策展有些『技術性』的知識沒錯,但最重要其實是跟策展人的見識與關係維護能力有關。回到城市雙年展的規劃,假設如果有這樣大型展覽的經費,我們就可以更多挹注在館內策展人與國際策展人的交流之間,令此交流在未來產生互相連動的文化生態系關係。」龔卓軍說。
另一個向度,是橫向的知識生產與交流。龔卓軍認為美術館需以開放的心態和外部保持良好的互動,像是耕耘藝術評論、策劃講座交流等,讓年輕策展人去表現他的論述能力、激發策展對話,也應邀請比較成熟的藝術評論人、策展人來分享,提高館內策展人共學與被看到的機會。

延伸閱讀|【專題】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館長?
Ⅳ. 研究:知識生產在美術館新可能
延續對於知識生產的討論,在擔任美術館館長之前,龔卓軍長期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任教,在籌劃了不少臺南在地與遍及臺灣北東南中場館的展覽之餘,也專注於學術研究。而美術館作為知識與教育平台的期許,也背負著書寫與研究的使命,而其中最直接的相關累積莫過於美術館的出版品。龔卓軍笑說,每次接手一件事情,他第一個想要做的就是「改版」!
他盤點了南美館的刊物,包括季刊《覓南美》、學術性刊物《南美館學刊》、展覽圖錄、典藏圖錄、年報等。其中,《覓南美》現在主要內容聚焦於藝術家介紹,如蒲添生、林玉山、陳澄波等,為臺灣近現代藝術史建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雖然如此,卻因為缺乏主題性規劃,較難與社會大眾溝通。因此,未來將會以議題為導向,邀請各式各樣的寫手,特別是年輕的寫手,撰寫評論與專題文章,讓雜誌更具活力與多元性。
學術性刊物《南美館學刊》也面臨收稿困難的問題。現行制度的學報文章都需要匿名審查,未來將會考慮加入一些不需審查的欄位,如藝術評論或美科中心的技術報告,增加內容的多樣性。除此之外,南美館過去也曾推出報紙型的刊物,龔卓軍表示,未來將重新構想報紙型刊物的形式,以作為美術館快速與讀者和鄰近厝邊們的訊息交換處,帶動讀者對特定議題的感受與思考。

關於上述龐大的編輯庶務,龔卓軍認為也應建立一個實際運作的編輯委員會,其成員來自展覽企劃、資源開發、教育推廣等不同部門,除了實現跨部門的合作,也能提升出版品的品質與影響力。「不管是研究能量、社會溝通、還是美術館正在發展的教育推廣主題,從這三個方向著手,才會記錄與呈現南美館最完整的面貌。」
Ⅴ. 行政法人:是機會還是挑戰?
作為全臺第一家行政法人美術館,其未來的營運模式也備受矚目。對此,龔卓軍指出,相較於傳統公部門機關,行政法人形式賦予了館方更大的操作彈性。雖然行政法人仍須接受市府多方監督,卻能在展覽交換、授權營運與團隊勞動配置等層面,採取更靈活的對應模式。以展覽移展為例,南美館能夠將自身策劃的展覽內容轉化為可被授權、交易的資產,透過版權費、勞務成本計算等機制,與其他機構談判條件,進而促成展覽授權與外借。是為自籌款的一項有力支撐。
此外,行政法人制度也讓館內各專業組別具備「對外接案」的可能性,無論是展企製作、空間資源開發,或是美科中心的技術修復,都能在合理規劃下,納入業務運作體系,協助青年工作者在專業領域累積經驗。然而,龔卓軍亦強調,這類對外合作若濫用,將成為壓榨年輕勞動力的風險來源;若量能不足,又可能面臨議會與市府對館務財務狀況的質疑,因此當前的核心策略,在於建立一套長遠、平衡的「美術館商道」思維。
「我們必須審慎權衡,要優先推廣年輕策展人的亮眼展覽,使策展人被注意到,還是優先爭取展覽移展的版權收入?兩者代表完全不同的策略判斷。」在館長眼中,行政法人不僅意味著制度上的彈性,更是一種呼喚長期文化策略的實踐契機——在可持續的合作關係與藝術生態之間,南美館正嘗試調和出一條具備彈性又兼顧責任的第三條路徑。


典藏雜誌社企劃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關注音像藝術、跨域製作與文化環境,近期正嘗試藝文內容的另類編輯。文章散見於日本媒體《artscape》、《典藏ARTouch》、《藝術觀點ACT》、《歷史文物》等。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公視《藝術很有事》節目「周書毅與鄭志忠,擁抱差異的劇場實驗」企劃編輯、《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E-mail: sihyu0322@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