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作為一個槓桿去打開城市文化治理的侷限:臺南400,擱來咧?

作為一個槓桿去打開城市文化治理的侷限:臺南400,擱來咧?

A Lever to Crack Open Urban Cultural Governance’s Limitations: “Tainan's 400 Anniversary, and then?”

2024年台南400夾帶同樣大量的「展會」形式重新「復出」,但不同於高雄市政府的操作,台南市政府在策略上拋出「文化臺南400年—行動白皮書計畫」、「400+民間參與計畫」等民間參與方法,希冀能採納各方意見形塑「大家」的台南400。究竟後續如何在大型展會的號召下,去細緻回應民眾及各方專家學者在白皮書內提出的內容,對市府而言仍是一大考驗,也是民間需要持續監督的地方。

2024年迎來台南建城400年的里程碑,台南市政府將舉辦「台南400」活動,以「博覽會」形式登場。除此之外,台灣燈會、台灣文化博覽會以及台灣設計展等國家級大型活動都將於台南舉辦。明年台南可謂各種藝文活動百花齊放。不過,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亦擔憂,若節慶展會只是短暫炫目的活動,並無法為文化底蘊已相對深厚的台南,扎下長遠深刻的改變,於是今年(2023)六月自主籌辦論壇「臺南四百,擱來咧?」,拋出在藝術節慶活動的炫目煙火結束後,「擱來咧?」的提問。

如何延續節慶煙火照亮的時間?

台南400年,是從1624年荷蘭人抵達台南安平為起點,到明年(2024)共400年的時間,歷經了不同政權的更迭,台南400不只象徵台南的文化歷史積累,市長黃偉哲更認為「如何藉由過去歷史來望向台南未來的發展」是這個階段很重要的思考點,特地成立「台南400專案辦公室」來籌備台南400的相關活動。

前置期間,台南市政府也盼與文化、學術及藝術界共同協力,官方民間一同來詮釋大家的台南400,推動「文化臺南400年—行動白皮書計畫」,廣邀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書寫,計畫內容涵蓋文化政策的資源盤點、提升策略,以及願景展望,主題包括文學、歷史、攝影、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空間敘事、歷史場域、民俗、水文環境、公民參與、社區營造等共11個面向,並成立「行動白皮書計畫辦公室」,統籌行政並辦理十餘場的跨域討論會。

不過,各領域的專家學者考量文化白皮書的「行動」及「倡議」精神不應止步於書面形式,且2024年中央與地方政府都將投注大量資源於台南,若這些節慶展會成為只是短暫炫目的煙火,他們也擔憂並無法為文化底蘊已相對深厚的台南,扎下長遠深刻的改變。於是,議題主持人們於今年(2023)六月四號,自主籌辦論壇「臺南四百,擱來咧?」,拋出「擱來咧?」的提問,公開發表各議題研究成果,並邀請公民、政府官員參與,期待從對話與交流中,匯聚更多元意見,也期待能建言前瞻性的施政目標。將「台南400」視為一個望向台南未來更長遠發展的契機,思考如何以文化治理台南,並成為一座具有永續願景的城市。

擱來咧?當我們談文化治理的時候

「臺南四百,擱來咧?」論壇在日青創藝行政統籌下總共分為三大場次,分別是由廖于瑋、嚴婉玲、龔卓軍主持的「公民創造力」;第二場次為李維睦、劉國滄、許遠達、陳佳琦、黃建亮、陳伯義主持的「人文與敘事」;第三場次是由古都基金會、黃恩宇、柳青薰主持的「歷史場域與平台」。最後總論壇由上三個場次的主持人及與談人共聚一堂,開啟市府、民間團體、專家學者與市民之間的對話。論壇總共有13位議題主持人、13位與談人、35則民眾心願提案、102位市民以及台南市副市長葉澤山與文化局謝仕淵一同參與。

嚴婉玲認為這個論壇的企圖是提出他們在台南觀察到的侷限,並探問有沒有可能透過台南400作為一個槓桿去打開,向市府倡議、也向民間倡議。圖為公民創造力組論壇現場,日青創藝提供。

其中公民創造力組的嚴婉玲舉例說明,明年會有很多煙火式的活動發生,他們組內龔卓軍就以麻豆大地藝術季為例,去談雖然是為期數月的藝術活動,卻用長達三年的時間去籌備,而不同於一般生硬的倡議模式,藝術表現是否也可以是一種倡議的形式?她認為這個論壇的企圖是提出他們在台南觀察到的侷限,並探問有沒有可能透過台南400作為一個槓桿去打開,向市府倡議、也向民間倡議。「台南民間力一直是走在政治力前面,有沒有機會透過這個契機創造動能,讓民間聲音先出現,政府再來跟上。」

歷史場域與平台組的顏世樺表示過去台灣整體施政普遍失衡傾斜,較著重開發產業與經濟面向,文化端時常被忽視,他們這組著重在「文化韌性」及「文化層」的討論。「台南的城市特質提供了應對變動與威脅的『韌性』,如何能在文化政策上支持這樣的珍貴資產格外重要!」此外,市府內部單位的橫向開放與連結是很重要的,他舉例像是台南火車站地下化工程挖出很多歷史遺構,讓原本是工務局、交通局或都發局主辦的業務,其實需要文化局的上位引導,這樣的例子在台南處處可見。

黃恩宇也接著表示「台南相對於其他台灣城市空間文化層豐富,但走在街道卻看不到有關城市空間發展變遷的資訊。」他認為空間可以作為文化的載體,不只是荷治時代,像是台南府城城牆也代表了清代統治的重要紋理,層層迭代的建築空間,反映的正是台南改朝換代的歷史。黃恩宇也同意政府應該要整合各個局處的工作,像是展示看板、街道舖面都要有整合性的設計,才能整體清楚看到文化層的痕跡。他也補充最近大家很關心的台南交通安全問題,當台南在積極推動台南400相關文化活動的同時,也要包含人行道、騎樓、號誌,這些都算是基礎建設的一環,應該被整合性考慮。

顏世樺表示過去台灣整體施政普遍失衡傾斜,較著重開發產業與經濟面向,文化端時常被忽視,他們這組著重在透過「文化韌性」及「文化層」的討論。圖為歷史場域與平台組論壇現場,日青創藝提供。

人文與敘事組的劉國滄表示,他們這組不約而同都關心文化資料庫,包含表演藝術、文學、攝影、繪畫等文獻都應妥善被保存並可數位化共享;接著他們關心的是人才培育,在目前相關藝術領域裡面的標案、補助模式,是否真正能幫助到第一線的工作者?政府標案的KPI模式也要重新思考,量化、質化之間的差異如何平衡?第三個重點是如何創造「台南敘事模式」, 可以從文化資料庫、公民平台,空間的角度整合著墨,民眾也可以從數位媒材去接觸相關資訊並有便利的大眾交通系統聯繫起歷史現場。

劉國滄認為現在大家普遍的共識是我們要談「文化治理」,那其實代表著我們還沒真正開始進行文化治理,我們還沒有以文化意識作為基礎去支撐其他政策的實施。他們的文化倡議行動白皮書,就是希望能跟市政府繼續協調討論,建立文化倡議平台,讓資料能夠相對公開,民眾也可以參與討論。「台南難得的地方是市政府還願意傾聽、對話,那我們要繼續把這種可能性撐大,這樣『韌性』就會存在。」

劉國滄表示他們的文化倡議行動白皮書,就是希望能跟市政府繼續協調討論,建立文化倡議平台,讓資料能夠相對公開,民眾也可以參與討論。圖為人文與敘事組論壇現場,日青創藝提供。

作為一個槓桿

讓我們稍微回想一下2022年,台灣燈會、台灣文博會、台灣設計展等大型展會也都在同一城市——高雄舉行,一路從春季動員到秋季,可惜的是除了感受到明顯的展會符號重複操作以及大家對於展會過度動員的疲勞外,目前鮮少看到政府部門去反思、評估展會的後續成效,對高雄整體城市文化治理與目標更是難看出其實質的影響力。

2024年台南400夾帶同樣大量的「展會」形式重新「復出」,但不同於高雄市政府的操作,台南市政府在策略上拋出「文化臺南400年—行動白皮書計畫」、「400+民間參與計畫」等民間參與方法,希冀能採納各方意見形塑「大家」的台南400。究竟後續如何在大型展會的號召下,去細緻回應民眾及各方專家學者在白皮書內提出的內容,對市府而言仍是一大考驗,也是民間需要持續監督的地方。這次由民間動員的「臺南四百,擱來咧?」論壇即可視為是民間與政府對話的方式之一。而台南400如何作為「槓桿」去打開現階段城市文化治理的侷限,我認為這除了是台南的議題之外,更是全台灣在展會節慶操作的過程中應納入思考的重點。

延伸閱讀|【請問市長候選人8】建設Demo化的文化生產,與失感的文化政策: 文化界如何走到失去社會影響力的這一步?

陳思宇(Sih-Yu Chen)( 61篇 )

藝術報導、研究者。主要關注計畫型藝術創作、表演藝術、電影與當代影像,以及其他任何好玩的事。曾任《藝術觀點ACT》執行主編、《藝術很有事》專案企畫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編輯及Podcast《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E-mail: sihyu0322@gmail.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