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南美館二館「升格」之問:官方回應與未解之惑

南美館二館「升格」之問:官方回應與未解之惑

行政法人南美館與國立美術館之間,性質截然不同,如此「變身」事出為何?是否有政治操作因素?是否經過公開透明的流程和充分溝通?接下來南美館二館將如何「變身」?未來的國家美術館在臺南會如何運作?為此,我們分別採訪詢問了文化部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近期臺灣文化界熱議焦點之一,是臺南市美術館二館「無償移撥」給文化部、確定將升格為「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將於明年三月掛牌;行政法人南美館將保留目前一館營運,而目前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市定古蹟原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展開全棟整修後,未來將擴增作為南美館新的館舍空間。

消息經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公開後,同時也在業界引發更多疑問:行政法人南美館與國立美術館之間,性質截然不同,如此「變身」事出為何?是否有政治操作因素?是否經過公開透明的流程和充分溝通?接下來南美館二館將如何「變身」?未來的國家美術館在臺南會如何運作?

為此,我們分別採訪詢問了文化部和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延伸閱讀|臺南市美術館將一分為二:1館營運持續,2館升格為「臺南國家美術館」

2022年「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戶外排隊人潮。(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事出何因?脈絡為何?過程是否公開?

南美館升格為國家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長謝仕淵表示其有中、長程脈絡。在文化部的回應中,也可見其中的「長期脈絡」為何。

文化部表示,藝文界對於成立第二間國家級美術館倡議已久。實際上,文化部前部長鄭麗君任內就針對「臺灣是否需要第二座國立美術館」有過諸多討論。2018年文化部一度與臺中市府達成協議、將修復後的臺中州廳合作設置為「國美館臺中州廳園區」,後因地方政府換屆而未能接續落實,但在「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脈絡下,為臺灣藝術史專屬展出場館、檔案中心尋覓場地的意願仍持續。

文化部也列出自2018年、現任行政院副院長的文化部前部長鄭麗君任內提出「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以來的成果:「至今已完成購藏重要作品808件、徵集檔案史料562件、修護8,389件重要作品與文物、獲捐贈藝術品近5000件」,在這些成果基礎上,文化部評估「在典藏、研究、展示能量上,已無法滿足臺灣藝術家作品的持續發展及累積,因而持續思考回應藝文界成立第二座國家級美術館的倡議,以更加強系統性收藏及展示臺灣美術創作的可能。」

據文化部,臺南市議會2022年提案建議將臺南市美術館升格為臺南國家美術館後,臺南市政府也就此積極向文化部表達合作意願,願意無償撥用南美館二館作為國家級美術館使用,臺南美術館董事會亦表示樂於配合臺南市政府政策。文化部回溯過程:「經諮詢前輩藝術家家屬及30餘位藝術史專家學者意見,並考量臺南作為文化古都,除擁有豐沛文化資源,臺南市美術館亦為當前少數致力於展示、典藏及研究臺灣藝術的專業館舍,且臺南市政府於113年8月2日同意無償撥用南美館2館方案,相較於重新建設館舍,無疑是節省時效的無償撥用方案,對於早日完成藝術界及前輩藝術家家屬的期待,有相當的優勢。因此,擇定以現南美館二館作為未來第二座國家美術館所在地。」

代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受訪的謝仕淵局長則從臺南在地角度回應。他指出,若從整體上來思考,臺南需要得到更多文化資源挹注。地方美術館與國立美術館在資金上的最大差異,首先就是美術館的典藏經費。「厚實典藏也就是厚實美術館或博物館未來的基礎」,先後在國立博物館(國立臺灣博物館)與地方政府供職,謝局長對二者在資源上的顯著差異有直接認知。他強調如今南美館爭取、或者說表達與中央政府資金合作的意願,主要是著眼於臺南的整體藝術文化能量如何提升的問題。此為此次「升格」的大前提。

在政策主導的前提下,這究竟是一次「先射箭、再畫靶」的「高空作業」,還是多年研議後的關鍵一步?而此次「升格」的決議也首先透過媒體披露、文化局新聞稿的方式發出,並無經歷正式的宣告記者會或公開簽署合作備忘,也讓公眾對其過程是否公開透明不禁產生疑問。

就此文化部強調,南美館二館「升格為國家美術館」的過程經過多年的研議及討論,「並非突然成為國家機構」,而是「歷經四任部長努力,並經諮詢藝文界意見,以及與臺南市政府、臺南美術館密切溝通後,確認共同朝以南美館二館成立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方向努力。與此同時,原行政法人臺南美術館也仍然存在,期盼未來國家級美術館能以更多的資源,投注於美術館典藏、展示及承襲重建臺灣藝術史工作,並持續支持及與南美館合作,共同提升臺灣的藝文生態環境。」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的謝局長也補充,今年三、四月,前文化部長史哲任內就召集了包括前輩藝術家後代和家屬、藝術界的一些專家與研究者在內的諮詢會議,此後也陸續與相關社群保持一定程度的溝通。

南美館二館俯瞰。(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南美館是否是因「經營不善而險遭遺棄」?

嚴格而論,南美館的這一變化用「升格」來指稱並不準確,行政法人南美館依然存在、本身並無「升格」;而是將二館空間移作未來的臺南國家美術館所用。類似的轉型也曾有過類似先例,但不同的是,這些案例中並不存在原屬一個機構的館舍群一分為二的狀況:如臺南市曾將市政府舊廳舍無償移撥予國立台灣文學館使用;而蘭花生物科技園區2022年移撥給農業部接管,則是其營運一段時間後整體納入中央管理。當臺南市議員提案將南美館升格為國家美術館時,也建議市府參考2016年臺中市將大都會歌劇院贈予文化部、升級為如今的臺中國家歌劇院。

在2022年臺南市議會第3屆第8次定期會時,就美術館相關議案中,案號14案號22兩案議員提案,主要案由均包含積極推動南美館升格為國家美術館的內容,也都強調市府資源有限、南美館為市政預算帶來的巨大壓力等緣由,希望獲得更多國家資源挹註。因而,南美館是否是因「經營不善而險遭遺棄」?

2022年「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入口處顏忠賢的作品《地獄變相》。(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行政法人機構營運上有相當難度,不過從南美館公佈的各年度預、決算書和營運績效報告來看,從南美館二館開館的108年度起、至112年度的五年間,自籌收入佔比(扣除停車場收入、扣除非現金捐贈)(註)分別為12.9%、21.64%、19.57%、34.78%、24.98%,其中111年度雖上半年參觀人數仍受疫情影響,但受惠於夏秋之際廣受關注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而吸引大量人潮。南美館近年來自籌比率都在二、三成間,且這還是扣除停車場收入和非現金捐贈後的統計,這在全臺國家和地方行政法人文化機構中都屬前列。就影響力而言,包括2022年與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 – Jacques Chirac, Paris)合作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在內,近年來每年南美館都有吸引民眾、獲業界好評的展覽,類型、側重也相當多元。總體而言,雖然疫情後因傳統產業景氣下滑而連帶影響到自籌款中企業贊助的數額,南美館的整體營運績效並不算差,也為臺灣推動行政法人美術館累積了不少經驗。

臺南市美術館業務收入佔比圖。(製表/嚴瀟瀟)

談及保留臺南市美術館的必要性,謝局長也強調在全臺各地的地方美術館潮之中,臺南自然不會中斷已營運數年的美術館。他也重申這一轉型與南美館的營收績效無關,市議會也都有通過南美館的預算,也並非認為南美館的營運績效不好;而臺南市議員的提議也並非出自對南美館佔用市政資源的不滿,而是希望有更多資源挹註,著眼於國家美術館可帶來的龐大能量。

不過,就前述兩案市議員提案來看,都並無針對行政法人南美館之存續作出建議或是提案,主要著眼於推動「臺南美術館升格為臺南國家美術館」。

二館「升格」、一館「留守」的選擇原因?過渡時期,空間如何運用?

南美館最終定案的轉型方式較特殊,現有館舍建築將一分為二:由日本建築師坂茂設計、斥資17億元建成的二館將成為未來的國家美術館;目前的一館則將持續作為臺南市美術館所用,而在評估地方美術館持續運作的既定機能需求之下,位於一館對面的市定古蹟原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即目前農田水利署嘉南管理處所在地,連同與之相連的建築體,預計在進行全棟整修後,也將為南美館所用。

臺南市美術館一館。(圖片來源:臺南市美術館)

文化部強調,「擇定以南美館二館作為臺南國家美術館,為地方與中央共同決定。」不過,南美館二館的建築特色一直吸引大量觀眾和商用租借客群,從營收上看也超過一館,從美術館經營考量,為何不是將二館留作行政法人美術館的館舍?

謝局長對此解釋道:「一方面,雖然從數字上來看二館營收較高,但難以用一、二館營收比較的方式來衡量,無論仰賴哪一館的空間,讓行政法人自償率可達到足以不仰賴公部門資源,都還有很長距離。另一方面,以爭取國家美術館來臺南為優先,文化部評估未來展覽的量體需求而選擇了現在南美館的二館。」

目前,臺南市府文化局、南美館正與文化部盤點一系列需要協商議題,首當其衝的便是空間與硬體問題。對於二館空間如何「無償」移轉給文化部,謝局長解釋:「撥用對象有清楚的界定,土地、建物空間的所有權並未轉讓,僅有使用和管理權交由文化部和未來的國家美術館。需要進一步確定的,是這些空間硬體在不同階段與南美館的關係為何、兩館的合作關係如何,這中間還需要經過一個協商過程,而非國家美術館籌備處預計掛牌的明年三月之後、南美館就完全無法使用目前二館的空間。」他表示,目前南美館已排定的展覽規畫將不會受影響;可對外承租的幾個空間也還將持續其公共服務一段時間,不會造成已預定起空間的民間權益損失。需要協商的空間問題,還包括明年三月臺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掛牌後所使用的工作空間及其可能需要的展覽空間。

此外,門票收入是行政法人南美館的盈利來源之一,因而另一重要協商議題,則是過渡時期南美館如何與國立美術館在票務上進行合作。

至於市定古蹟原嘉南大圳組合事務所將如何轉為南美館新館舍,臺南市府文化局長謝仕淵表示其中不涉及土地買賣,而以移撥方式處理。而臺南在古蹟修復、文資整理上有很多經驗,較為迫切的是與行政院內政部的溝通協商,後續整建也需要中央經費支持,讓空間朝向符合美術館機能的空間轉化。

國家美術館、地方美術館的區隔,以及可能的合作形態?

謝仕淵局長曾任臺灣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臺史博)副館長,他以自己過去經驗為例,國立的臺史博儘管位在臺南,但不會越俎代庖地聚焦在地方文史推廣;同理,他認為要在未來的臺南國家美術館與臺南市美術館之間,作出總體定位、營運目標等方面的區隔並不難。

成立五年的南美館,也試圖在這一波轉型中,先於未來將擁有國立臺灣美術館和臺中市立美術館的台中,探索同處一城的國立美術館與地方美術館如何可以發展出新型合作關係。至於這種「新型關係」的具體展現,謝仕淵局長舉例南美館以藝術品檢測與修復為主要任務的「美術科學研究中心」,認為「或許就可直接與未來的臺南國家美術館合作,後者也不一定需要再設立組建一個全新的修護中心。」他認為在新的合作關係之下,不代表南美館就會萎縮,其專業機能有機會成為重要的合作基礎。

南美館負責藝術品修護的美術科學研究中心。(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南美館現有團隊及其工作會受何影響?

針對外界關切的南美館現有團隊工作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謝仕淵局長表示南美館並未消失或解散,明年南美館的工作依據目前的判斷還是會維持,展覽規畫也已排至2026年,目前沒有縮編的規畫,明年的預算員額也已經編列,即將送市議會審議的預算與去年相比沒有減少。他評估過度時期與未來的南美館團隊工作震蕩幅度不會很大,不會損害團隊工作權益。

同時他也提及,由於行政法人美術館的工作團隊可承接來自其他機構和部門的外包工作,依此邏輯,我們可以大膽想像一個由南美館既有服務團隊,在委託經營的條件下從事典藏與展覽等之外的日常館務工作的國家美術館。在謝局長看來,接下來的轉型時期,現有團隊需要思考進一步的潛能開發,為未來的願景、新形態的合作作出溝通和磨合,工作場域轉移後,尤其是目前農水署嘉南管理處的古蹟改建完成後,如何在古蹟內進行美術館營運,也是一大挑戰。

南美館與ARTOGO合作推出「南薰藝韻-陳澄波、郭柏川、許武勇、沈哲哉藝術家專室」線上展覽,邀請林志玲、南美館余青勳主任擔任線上導覽員(圖片來源:臺南市美術館、ARTOGO)

臺南的文化治理角度來看,遠景為何?

今年「臺南400」如火如荼,以多元多樣的展演、慶典等活動展現出新層次文化治理的野心,此時臺南國家美術館定案,可牽引出什麼樣的臺南文化新版圖?

據謝仕淵局長所描述之臺南文化治理藍圖,從在地文化地標分佈來看,從臺南車站到湯章德紀念公園圓環一帶有國立臺灣文學館、臺南市美術館、臺南氣象博物館,未來將有臺南國家美術館,附近有赤崁樓、孔廟等臺南經典文化地標,透過古蹟、博物館、美術館的連動而形成博物館群,收攏為具一定高度和整體性的臺灣文化核心展現聚落。他認為臺南仍要努力將美術館和博物館當成城市的文化櫥窗,值得繼續提升整體品質,大型展會如臺灣文博會是一個累積的節點,新的願景要與實際行動結合,可以為區域性的文化治理帶來更大能量。談及其中的難點,謝局長表示當前要協商的議題很多、並且都迫切需要進入討論議程,但他認為每一個議題的難度都並非大到無法處理,而是一環扣一環的連動性,讓整體變得龐雜起來。

官方回應之下的思考:我們是否有真正的美術館發展總體策略?

就文化部與臺南市政府文化局針對南美館與臺南國家美術館之間、存續與變身相關的種種問題所作之回應,不難看出無論是文化部還是臺南文化局,都強調了兩個面向:一是臺南國家美術館的設立因循「重建臺灣藝術史」策略脈絡,包含接手南美館二館空間的決策在內,經過嚴謹的提案、研議、討論及諮詢過程,並非政治操作;二是行政法人南美館的既定發展不會因此而受阻,現有團隊與工作也不會受太大影響。

不過截至目前,已經明確的部分大都還處於決策層面,實務層面包含結構調整方式、軟硬體交接流程、乃至南美館在館舍結構重大變化後的營運策略和方法,以及臺南國家美術館的機關組織架構、包括國美館在內兩個國家美術館的定位分工、典藏結構等,都還有待後續盤點和研議。

南美館作為臺灣首家誕生時即以行政法人制營運的美術館,如今面臨這樣複雜的「變身」,在行政法人體制與社會環境都稱不上完善的情況下,對現在的行政法人結構也會帶來挑戰。地方行政法人機構不易維繫與政府之間的「臂距」,乃至在地方向中央爭取資源的過程中恐成為某種交換資源,考量到此前臺中州廳在政府換屆後轉型方向生變,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之間的關係是否也影響到這樣的資源佈局,針對業界關於南美館變身中是否有政治操作介入的質疑,也尚未能在此間得到釐清。

臺灣在近年來的這一波地方美術館潮中,大多數時候都是硬體建設走在前,而包含專業營運團隊在內的軟體資源是否已可支撐迅速擴展的美術館群,乃至臺灣是否真的有以專業性和公共性為前提、不受政治意志所影響的美術館總體發展策略,已是業界普遍的擔憂。愈來愈複雜的地方與中央機構關係,可容納多少讓這樣的總體策略得以生長的空間,依舊不明。

嚴瀟瀟(Yan Xiao-Xiao)( 192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