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宇宙迷宮」:喜馬拉雅當代藝術的兩種凝視

「宇宙迷宮」:喜馬拉雅當代藝術的兩種凝視

臺南市美術館的「宇宙迷宮:喜馬拉雅當代藝術」展雙線並行,包含尼泊爾藝術家才仁.夏爾帕(Tsherin Sherpa)及三位不丹藝術家訶莎.卡瑪(Asha Kama)、金寶.旺楚克(Gyempo Wangchuk)與金柏麗(Zimbiri)兼具差異與共通性的作品,構成了這次展覽所鋪設的「宇宙迷宮」,他們異曲同工地回應離散經驗、身分認同與文化傳承等複雜課題,也身體力行地在傳統與當代日常之間織造屬於當下的喜馬拉雅文化新敘事。

古老的喜馬拉雅文化,在當代社會語境下多以神秘、遙遠的精神世界而存在於遠方,無論是喜馬拉雅當代藝術,還是來自喜馬拉雅地區當代創作者的作品,都鮮為主流敘事所廣泛討論。甫於臺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南美館)開幕的「宇宙迷宮:喜馬拉雅當代藝術」,是臺灣美術館難得一見的這一領域主題展,而南美館身處擁有悠長信仰文化的府城,又曾透過「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等展覽觸碰傳統信仰與當代文化課題,與之形成呼應。

「宇宙迷宮」由高森信男規劃,呈現雙線並行的策展架構,包括尼泊爾藝術家才仁.夏爾帕(Tsherin Sherpa)個展「識界」,以及三位不丹藝術家訶莎.卡瑪(Asha Kama)、金寶.旺楚克(Gyempo Wangchuk)與金柏麗(Zimbiri)的聯展「療癒」。幾位藝術家各具特色,但在生命經驗與內在觀念上帶有一定的共通性和代表性,有助於我們拋開對於喜馬拉雅當代藝術籠統而刻板的想像,在具體的創作者身上看見這一古老傳統與當代精神的鮮活交匯。

延伸閱讀 ︳喜馬拉雅藝術之門:美國魯賓博物館巡迴展

尼泊爾藝術家才仁・夏爾帕(Tsherin Sherpa)。(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才仁.夏爾帕「識界」:傳統的養分與離散生命經驗的演進

曾於2022年代表尼泊爾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夏爾帕,1968年生於加德滿都,年少時便隨作為唐卡大師的父親Urgen Dorje Sherpa深入研習唐卡與佛學,青年時期一度曾於臺灣學習電腦科學和中文,而立之年移居美國加州後,在東西方、在傳統與多元當代之間拉開巨大張力的生命經歷,讓他自覺躑躅往返於不同層面的鴻溝之間,點滴積聚而成創作的沃土。

多年來夏爾帕的作品以個展和聯展形式展出於歐美及亞洲許多美術館,作品更為包括美國魯賓美術館、維吉尼亞美術館在內的眾多重要機構收藏。他也大量參與各地雙/三年展,並三度以個展形式參與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Art Basel Hong Kong),2024年受邀大會策展單元「意象無限」(Unlimited)創作的大型織毯裝置《天梯》令人印象深刻。這次南美館個展,也是其多年後首度於曾經度過青年時期的臺灣舉辦個展。

才仁.夏爾帕(Tsherin Sherpa)於開幕之時為現場貴賓及民眾進行導覽。(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對於自幼受過完整唐卡訓練的夏爾帕而言,原生文化帶來的養分首先在於對唐卡傳統的完整理解,包含其在信仰和文化中的起源,以及於不同歷史時期在不同地緣文化交錯影響之下形成的美學風格。基於這樣的深刻認知,夏爾帕在運用和變造唐卡圖像元素上便游刃有餘:他理解唐卡中特定主題符號的象徵意義,對於哪些不可改變、哪些可創造了然於心。這使得他的作品乍看之下是對傳統的某種解構、甚至抵抗,但實際上,它們反而透露出這位當代創作者對傳統的尊重:在自己的創作中,夏爾帕一方面有意識地保持傳統技術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讓傳統「更世俗化」,意即,藉用傳統來談論生活、談論當下。當古老的傳統象徵不失其精神信仰內核,而是在美學形態上流變為藉以面對當代生活的新形象,這樣的「再創造」不啻為創作者真誠面對自身處境與內心世界的產物。

才仁.夏爾帕 ︳向黑唐卡致敬I 壓克力、墨水、畫布 145 x 152.4 cm 2025
尼泊爾藝術家才仁・夏爾帕(Tsherin Sherpa)個展「識界」現場。(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然而具體而言,這樣的「再創造」又是如何進行的?一幅經典的傳統唐卡繪畫,畫面中包括位於中心的佛像及環繞之的眾生萬物及環境。夏爾帕在其早年創作中便開始融入各種「魂」(spirit)、或稱「保護者」的形象,移居美國後,作為僑居美國社會中的亞洲人,少數族群的離散課題在他生命中愈發顯著,而身為尼泊爾人,他更形容自己為「少數中的少數」。當自我保護的精神態度投射於外部符號,來自於所身處文化的「超級英雄」形象便逐漸成為作品主角,穿插融入一些出自西方當代生活的元素,貫穿於繪畫與銅雕等不同媒材的作品之間。即便如此,這些作品中表現出的美學體系依然出自喜馬拉雅文化,混種的處理在夏爾帕作品中並不顯得突兀,反而恰如其分地折射出他的切身體驗。

隨時間推移,夏爾帕作品與其生命經驗之間的「回應」關係愈發顯著。自2018年起,夏爾帕的生活與工作重心逐漸遷回家鄉加德滿都,除疫情期間滯留美國外,大部分時間裡他都居於此。這次「識界」展集結他近兩年來的新作系列,其中不乏包含元素抽象化處理、渦旋畫面、片斷分割式的多拼畫面等造形手法。這些造形手法的出現,一方面呼應了他敘事重心的悄然改變——回到原生環境中,離散身分開始變得模糊、變得不那麼重要——;另一方面,回到以傳統唐卡為文化土壤的脈絡中,對於早已進入當代藝術創作多年的他而言,不可避免地再度回到對「若不遵守傳統規則、是否還依舊保留對傳統形式的尊重」的自問與探索中。

才仁.夏爾帕 ︳時輪 壓克力、墨水、畫布 184 x 184 cm 2025

正是基於這樣的自問,夏爾帕大量實驗不同的造形手法,將自己過往創作的圖像變形、旋轉、分割,他發覺比起直接繪製佛像,距離佛法的思考反而更近了一步:「當造型發生變化,我們是否仍以同樣的眼光看待這些圖像?當客體發生了變化,主體會發生什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創作中的藝術家對此獲得了新的體悟。其中,這次展出的一組「碎片」系列主題為「吉祥天母」(Palden Lhamo)和「時輪」(Kalachakra),以傳統唐卡主題為核心圖像,從中攫取不同的片斷、分別繪製於小幅畫布上,時而放大局部細節,時而拉遠呈現較完整的形象,儘管同源,卻無意拼組為完整圖像,它們各自皆可被視作獨立畫面,與整體之間的關係之中可引申許多哲學性的思考,交由觀者去進行。

才仁・夏爾帕作品《祈願樹》,民眾可以寫下心願,展覽結束後藝術家會將所有願望帶回尼泊爾為眾人祈願。(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約二十年前,當夏爾帕逐漸開始自己的當代藝術創作生涯時,曾受著名的希克中國當代藝術收藏展「麻將」、以及另一聚焦南亞當代藝術的展覽所啟發,看到來自擁有古老文明國度的當代創作者,如何透過水墨、細密畫等傳統技法表達當代議題。除個人化創作以唐卡技藝為基礎外,他近年也進一步與尼泊爾傳統工匠合作,將銅鎏金技法運用於雕塑之中。這次展出的幾件鎏金翻銅雕塑中,也包括一件特別為臺南展覽創作的《祈願樹》,其傳統浮雕佛塔造型,既蘊藏尼泊爾與臺灣同樣多地震的自然環境之下的祈福心境,也是夏爾帕試圖在宗教與當代觀光消費這光譜兩端之間,為這種傳統工藝重新賦予藝術鑒賞價值的新嘗試。值得一提的是,夏爾帕回到自己的家鄉加德滿都後,除個人創作、與傳統工匠合作外,也透過創辦Takpa Gallery和致力於教育和駐留項目的非營利組織Himalayan ART Initiative,為當地藝術生態引入活水。2023年紐約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特別授予他「亞洲藝術變革者獎」(Asia Arts Game Changer Awards),正彰顯其在當代藝術生態中的貢獻。

夏爾帕在長期的學習與紀律的實踐中磨練技能與耐心,也強調自己的創作不具宗教意涵,而是將重點置於思考和彌合神與人、過去和現在、傳統與當代之間的鴻溝,將種種源自傳統宗教文化之中的哲思進一步日常化、人性化,如其所言:「若不去模糊它們之間的界線,或許佛教所試圖教導的,也難以真正進入人的內心。」「識界」這一展題英文為「Cosmos and Identities」,同樣暗示了將蘊藏佛教哲學觀的「識」,融合於當代的宇宙觀與身分政治之間的意圖。

延伸閱讀 ︳信仰與帝國: 紐約魯賓美術館「藏傳佛教中的藝術與政治」展

三位來自不丹的藝術家:訶莎・卡瑪(Asha Kama)、金寶・旺楚克(Gyempo Wangchuk)、金柏麗(Zimbiri)共同展出「療癒」。右為來自不丹的藝術家訶莎・卡瑪(Asha Kama)作品《三十五佛懺:離苦之道》。(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療癒」:三位不丹當代藝術家的突破與實踐

三位不丹藝術家的聯展「療癒」(Shanti of Healing),則以另一線索勾勒出從古老教義到當代社會與精神的流轉與傳承。被譽為「不丹當代藝術之父」的訶莎.卡瑪,及其弟子、人稱「唐卡鬼才」的金寶.旺楚克,兩位都受過嚴謹唐卡訓練的當代創作者,以各自風格探索新的藝術方向。

曾赴英國深造的訶莎.卡瑪是不丹最早的旅外藝術家之一,以畢生精力描繪佛陀的「千佛之旅」創作計畫而知名,致力於打破陳規的他也始終尊重傳統,而這是在對傳統具有深層理解和了悟的基礎上才能達到,此次展出的一件《三十五佛懺:離苦之道》即為以當代筆法探索新意的代表作。

延伸閱讀 ︳探索不丹佛國藝術美學:傳統唐卡與當代藝術的交匯
延伸閱讀 ︳千年佛陀的當代身軀:不丹當代藝術之父訶莎.卡瑪的佛畫創作

金寶.旺楚克 ︳六道輪迴圈-漣漪 天然礦物顏料、畫布 132×160 cm 2025

師從訶莎.卡瑪的金寶.旺楚克未及不惑之年,為不丹最年輕的唐卡大師之一。他以層出不窮的創意結合傳統範式與當代圖像,在具象與抽象、莊嚴虔信與離經叛道之間游刃有餘。身為千禧世代的他感同身受於種種當代議題,此次展出的四件作品創作年代跨越十年,可見其在傳統繪畫結構、細膩筆法中編織多層次元素,一方面連結不丹的美學傳統,另一方面深切探尋當代人的精神境遇。

金柏麗(Zimbiri)(中)於開幕之時為現場貴賓及民眾進行導覽。(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療癒」一展中唯一的女性藝術家金柏麗的作品則顯得有些特殊,這位留學美國的年輕創作者並未以家鄉的傳統唐卡範式為創作基底,反而以「虎」為主要視覺語言,她在這種猛獸身上看到自信而自愛、獨立而莊嚴,也看到蘊藏著的美與力量,在圖像中植入「尾巴」(tail)與「故事」(tale)的雙關意涵,透過釋放自己的內在圖像,嘗試為亞洲女性編織新的生命敘事。在金柏麗此次展出的作品中,虎的主題以圓輪、迷宮等集合形態出現,表達對於不同的生命體驗路徑、對於種種生命選擇之可能的探索。

金柏麗 ︳起源時刻 礦物原料、手工畫布 155×155 cm 2025

與前述幾位出身喜馬拉雅傳統文化的藝術家類似,金柏麗也長期使用家鄉的傳統礦物顏料,從原始的紅、黃、藍三色中細緻調配出鮮明的色澤,更以圓石塗磨的傳統工藝在細棉布上作畫,呼應礦物顏料源自土壤的深刻和溫潤質地。除繪畫外,此次也同時展出一件與不丹女性工匠合作的刺繡作品《拼圖》,其中的老虎姿態或自在、或侷促,折射出女性的日常處境,同時也以拼圖寓意生命的多重選擇的可能。如同回到尼泊爾的夏爾帕,金柏麗也透過當代觀念與傳統工藝的結合,既在當代性自我與古老傳統之間作出連結,也在致敬傳統技藝的同事,為其存續付出力量。

金柏麗 ︳拼圖(刺繡) 貼布繡、手工畫布 88×120 cm 2025

幾位藝術家兼具差異與共通性的作品,構成了這次展覽所鋪設的「宇宙迷宮」,他們異曲同工地回應離散經驗、身分認同與文化傳承等複雜課題,也身體力行地在傳統與當代日常之間織造屬於當下的喜馬拉雅文化新敘事。


「宇宙迷宮:喜馬拉雅當代藝術」

展期|2025.09.09-2026.01.04
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嚴瀟瀟(Yan Xiao-Xiao)( 242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