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文資重構.議題再現】解讀中正紀念堂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歷史密碼

【文資重構.議題再現】解讀中正紀念堂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歷史密碼

本專題「文資重構.議題再現」透過中正紀念堂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這兩座台灣的古蹟建築,在歷經「重構」的過程中,所連結的土地記憶與社會議題,從日治史、美術史與轉型正義等,藉由解讀這兩座建築的城市密碼,引領讀者重新思考近百年來對自身土地的歷史想像。
欽差行台歷經清領末期與日治初期的行政官舍使用後,現存於台北市的植物園。(© 寺人孟子) 2017年促轉條例通過後,成為了中正紀念堂威權轉型的重要依據,但事實上,在台灣歷史中,不乏此類「建築空間轉換」的案例,而這樣的轉變,某種程度也記錄了台灣土地獨特的歷史樣貌。舉例來說,現存於植物園的欽差行台,1894年落成後,1895年旋即遭逢台灣割日,由日本殖民政府作為統治中心進駐使用長達25年。(註1)現今...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專題文章

陳飛豪( 119篇 )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藝術創作上則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等結合,目前以寫作與創作並行的形式在藝術的世界中打轉。曾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2019年台灣當代藝術實驗場之「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2020/2021東京雙年展。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