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一樣的月光下如何瀟灑走一回?從「家庭備忘」展談起

專題|一樣的月光下如何瀟灑走一回?從「家庭備忘」展談起

「家庭備忘」一展並沒有試圖處理中正紀念堂的歷史問題,然而中正紀念堂豐富的歷史事件,諸如野百合學運、野草莓運動、自由廣場的更名,以及轉型正義政策等,卻很自然地在展覽現場,化身成景觀的一部分,也成為每個至此觀者生活經驗的一部分。
我拿青春賭明天,你用真情換此生,歲月不知人間,多少的憂傷,何不瀟灑走一回。
——〈瀟灑走一回〉,陳樂融作詞
「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展覽現場。(攝影/汪正翔,均勻製作提供)
民國107年5月11日,是「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以下簡稱「家庭備忘」)開幕的第一天,那一天恰好是星期五。「沿著寬闊的瞻仰大道,向前走去,瞻仰大道的盡頭,就是莊嚴雄偉的紀念堂,純白色的四方形建築,雙層的八角形屋頂,蓋著寶藍色的琉璃瓦,最高處的寶頂是金黃色的」(註),然而國小國語課文的兒時記憶,無助於展覽位置的找尋,穿梭好一陣子之後,才在穿堂的通廊活動區,意識到展場的位置,走廊空間過渡著人來人往,相較於「正確合理」的視覺藝術展場,顯現出有待參與的姿態,甚或是無法輕易的繞道而行。公園、練舞場、運動場還是觀光景點,這些或許都是中正紀念堂的附加功能,然而,有其他的參與方式叩問著中正紀念堂的象徵意義,並讓象徵意義產生更多的討論空間,其中一種是不同聲音、不同訴求的社會運動,而另一種或許即是藝術展覽。
「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展覽現場。(攝影/汪正翔,均勻製作提供)
「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一展分成「遷徙之島」、「家庭備忘」與「家鄉風景」這三個子題展示。(攝影/汪正翔,均勻製作提供)
「家庭備忘」一展,由林怡秀、蔡旻凌擔任策展人,參展藝術家為郭俞平、陳含瑜、阮金紅與蔡崇隆,分成「遷徙之島」、「家庭備忘」與「家鄉風景」這三個子題。郭俞平與法國聲音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越南演員陳秋柳、新住民二代演員鄭琬諠、台灣演員楊奇殷共同合作,作品《我的胃裡沒有午飯,脖頸在尋覓陽光,腦子求索著愛情,靈魂裡有慌亂,心裡則有一股刺痛》,安定居留的想望之於自由遷徙意象,在木櫃、枯枝、球拍與鳥巢所組構的裝置中,表現出真實的心理狀態,編劇、裝置、聲響與呢喃,作品設置在半透明的隔間中,包藏著欲解的心事和對未來的期許,聲音演出內容則來自於真實遭遇的轉化,資本主義跨國流動下的處境,或許更為真切的體現於其中。
「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中郭俞平的作品《我的胃裡沒有午飯,脖頸在尋覓陽光,腦子求索著愛情,靈魂裡有慌亂,心裡則有一股刺痛》展出現場。(攝影/汪正翔,均勻製作提供)
目前仍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念研究所的陳含瑜此次參展的作品《印尼Sungai Duri卡拉OK記憶計畫》,延續過往駐村期間創作的「魚寮點唱機」計畫,關注的主角是南藝校門口「阿琴A店」的店主阿琴,自印尼百富院嫁來台灣,20多年未曾返鄉,卡拉OK成為最有趣的媒介,當MV背景中的影像主角,換成阿琴的日常時,圍繞在機檯旁的觀者,以及拿麥克風高歌的人,隨時可以與阿琴對話,並「說唱」出屬於阿琴的心聲,發聲者與被凝視者的位置不斷置換與懸置,〈媽媽你無對我講〉詞曲的意涵,也盡在不言中。
「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中陳含瑜的作品《印尼Sungai Duri卡拉OK記憶計畫》一景。(攝影/汪正翔,均勻製作提供)
專題|一樣的月光下如何瀟灑走一回?從「家庭備忘」展談起
蔡崇隆在《尋鄉異旅》一作中,讓自己成為一個影像技術的授予者,透過影像的教學,讓三位台越新住民二代,參與了越南蹲點的紀錄片計畫,兩周內學會拍片的緊繃,與母親在台灣生活的辛苦,絕對不盡相同,然而陌生技術與母親的原生家庭的學習與適應狀態,或許是可以揣想的,自己掌鏡成為己身說書者的過程,亦是母親的生命進行式。阮金紅為越南裔台灣人,2000年嫁來台灣,2009年再婚後,開始學習紀錄片拍攝,此次展出作品《飛海媳婦》講述著來台18年的越南裔新住民阮蓓海的故事,影片中敘述臨終前最後一面,似乎是生者面對生離死別時,在世的唯一慰藉,而蓓海身在台灣,無緣見到父親最後一面,希望長出翅膀飛奔故鄉的真切形容,以及其所講述的生命憾事,是多少嫁來台灣的新住民,難以道出的心事。
「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中阮金紅的作品《飛海媳婦》展出現場。(攝影/汪正翔,均勻製作提供)
「家庭備忘」一展並沒有試圖處理中正紀念堂的歷史問題,然而中正紀念堂豐富的歷史事件,諸如野百合學運、野草莓運動、自由廣場的更名,以及轉型正義政策等,卻很自然地在展覽現場,化身成景觀的一部分,任觀者調配在手機自拍的背景中,成為手機記憶體的一部分,也成為每個至此觀者生活經驗的一部分。該展以東南亞新住民為主題,但不公不義的社會制度並非是唯一的控訴,藝術家總在身分的失格與認定之間,形塑展覽的旨趣,而台灣的島嶼事實,透過不同時空下的離散經驗承載,形塑更多屬於台灣的內裡。越南、印尼等東南亞諸國,在今天早已是台灣新的鄉愁。陳含瑜作品「內建」的卡拉OK裝置,得以人未到,聲先至的不期而遇,〈瀟灑走一回〉、〈往事只能回味〉、〈媽媽你無對我講〉等歌曲與1983年的電影《搭錯車》中的〈一樣的月光〉,在中正紀念堂的地緣關係與MV形式的聯想中,是無心插柳的穿越呼應。從歌詞「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和你」到「我拿青春賭明天,你用真情換此生」,展場內的文字介紹,不再只有中、英、日文的並列,與世界彼此之間的認同,來自可以包容多少不同的台灣聲音,當不均質的現實得以被看見,策展人、藝術家、新住民乃至於世界各地的遊客,在中正紀念堂也才得以瀟灑走一回。

註 改寫自民國71年國立編譯館本國民小學國語課本第八冊課文〈中正紀念堂〉。
「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中陳含瑜的作品《印尼Sungai Duri卡拉OK記憶計畫》一景。(攝影/汪正翔,均勻製作提供)
「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中陳含瑜的作品《印尼Sungai Duri卡拉OK記憶計畫》一景。(攝影/汪正翔,均勻製作提供)

家庭備忘——記憶與遷徙之島:東南亞新住民主題當代藝術展

展期:2018.05.11-08.26
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中央通廊

 

劉星佑( 58篇 )

熱愛第一代神奇寶貝,熟悉庫洛牌使用方法。專長當代影像評論、書畫研究,關注農業環境與性別議題。現為獨立策展與藝術創作。文章發表於典藏、Art Plus、藝術家雜誌、等平台。曾策展於香港牛棚藝術村、臺灣國立美術館數位方舟、臺北數位藝術中心、臺北國際藝術村、台南總爺藝文中心等。影像作品曾獲「臺北美術獎」優選、「台北國際攝影藝術獎」Grand Prix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