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始於渺小,終於強大:「2024臺南人權月」致每一個在暗夜中奮力發光的靈魂

始於渺小,終於強大:「2024臺南人權月」致每一個在暗夜中奮力發光的靈魂

From Small Beginnings Come Great Things,“2024 Tainan Human Rights Month”: To Every Soul Who Struggles to Shine in the Darkness of the Night

隨著臺南迎來建城400年的里程碑,南美館的升格與首屆「臺南人權月」都標誌著這座城市將邁入新舊交替的歷史階段。透過藝術的表現形式,觀眾得以越過冰冷的統計數據,從人性關懷的角度重新認識這些「終於強大」的前輩們;同時也讓這片土地上的故事能夠持續傳唱,還原政治迫害的歷史真相,直至曙光真正照亮黑夜。

臺南市美術館(南美館)近日傳出將升格為「臺南國家美術館」,引起藝文界譁然。此前,大眾對於南美館的印象多停留在如遺世獨立一般、以純白幾何造形外觀聳立於文化古都的2館建築,然而位於幾步之遙,建築與周邊人文地景和諧交融的1館,則在宣布將承繼臺南在地美術館的願景持續營運後,獲得了短暫的矚目。

臺南市美術館1館建築前身為臺南警察署,是戒嚴時期許多南臺灣政治犯被捕後、首要接受訊問的地點。隨著第一屆「臺南人權月」的舉辦,此處埋藏多年的秘密訊問史也隨之浮上檯面。(攝影/蔡昕縈)

南美館的成立奠基於1、2館新舊建築空間的重生、再利用,並據此作為臺南藝術發散與收攏的實驗基地。1931年落成的1館前身是由臺南州技師梅澤捨次郎設計的臺南警察署,於1998年被指定為臺南市市定古蹟,是臺灣第二早興建的警察署。被賦予成為南美館的使命後,主建築體後方增建了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的空間,再用中央廊道連接起新舊建築,補強展示空間的多元機能,演變為如今風貌。而在南美館邁入下一階段前夕,此處埋藏多年的秘密訊問史也隨著第一屆「臺南人權月」的舉辦浮上檯面。

臺南警察署是戒嚴時期許多南臺灣政治犯被捕後、首要接受訊問之地。據本次策展人之一的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林傳凱所述,現於1館營運的咖啡廳空間正是當時訊問政治犯的地點,因此藝術家李佳泓與黃俊傑採用現地創作方式,以寫實風格繪製一堵彷如戒嚴時期所興建的磚牆壁畫,並根據1950年代發生、牽連30多人的「省工委臺南市工作委員會鄭海樹、何川等案」,創作出《於藝術之中來忘卻一切吧!》錄像裝置。

藝術家李佳泓與黃俊傑作品《於藝術之中來忘卻一切吧!》於臺南市美術館1館展出。(攝影/吳欣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作品隔著一條走道,與昔日臺南警察署未施釉的土黃色磚面相望,四幕動畫階段性地呈現臺南工業學校老師何川於獄中書寫的自傳內容,包含於光復前對新政府充滿期待,卻歷經自己與身邊同事朋友接連被捕、失去自由甚至連性命都被奪走的遭遇,除了反映其內心掙扎、喪志、逃避的心境變化,也體現出一名知識分子在危急存亡之際,面對保全性命與自我謀殺之間的糾結。林傳凱提到白色恐怖(白恐)最令人痛苦的是,「我想活所以想說一些事情向你求饒,但又不想因為自白進行自我謀殺(否定過去的自己),所以內心非常拉扯、絕望的處境。」最終,何川遁逃進雕刻創作的藝術世界裡,藉此逃避現實的殘酷,「於藝術之中來忘卻一切吧!」遂成為這件作品的名稱。何川在獄中寫下的一字一句,也於70幾年後的現在重回南白恐時期的不義遺址(註1),讓我們得以透過當代藝術的詮釋與轉化,重新照見政治受難者的內心世界。

藝術家李佳泓與黃俊傑作品《於藝術之中來忘卻一切吧!》於臺南市美術館1館展出。(攝影/吳欣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2024年的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臺灣戒嚴時期的人權歷史?

前述案例中,何川的出身背景——具一定社經地位、具左傾思想、為人師表的知識份子——幾乎就是當今社會對於臺灣白恐「政治犯」的典型印象,但林傳凱表示,據統計近兩萬多名政治犯中其實多數是工人、農民等勞動階級出身。這意味著長達40多年的白色恐怖(1949-1991),其影響並非停留在特定社會階級、知識水平者,而是當局以威權獨裁手段對全民進行的政治迫害;為了盡可能還原這段歷史的真相,翻轉世人對於政治受難者的既定印象,遂催生出首次由地方政府主辦的「2024臺南人權月」,呈現那些與我們相去不遠,只是為了求生、養家活口卻不幸犧牲的受難者故事,邀請大家重新認識,在暗夜之中用生命為世人帶來一線曙光的自由靈魂。

由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的「2024臺南人權月」邀請國內知名人權學者林傳凱與藝術策展人沈菲比規劃執行,結合史料研究與藝術策展呈現本地政治案件歷史脈絡,也納入由成大「二十而立工作隊」開拓使用的「人權故事地圖」為媒介,邀請參展藝術家與在地青年學子們共創具多元主題的人權地圖和藝術作品。分別於臺南市美術館1館、愛國婦人會館、麻豆總爺藝文中心,以及新營曬書店四大展區,探索大臺南在戒嚴時期農、工、商、士捲入政治案件的相關歷史,回應臺灣作為民主國家追求人權價值的決心。

愛國婦人會館一樓展區呈現美術設計人員根據史實製作出的各式拍攝道具。(攝影/吳欣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近來隨著政府投入轉型正義的推動工作,以白色恐怖為題材的相關書籍和影視作品也接連問世。其中於2022年底上映、由曹欽榮著作《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改編成電影的《流麻溝十五號》,便提供了對於這段威權歷史不同的觀看視角。《流麻溝十五號》是臺灣首部以女性為主體的白恐歷史電影,聚焦於1950年代一群關押於綠島新生訓導處、「只有編號沒有名字」的女性政治犯之故事。片中為了還原1950年代政治犯於綠島接受勞動教育、進行思想改造的場景,劇組團隊與國家人權博物館合作,前往白恐綠島紀念園區實景拍攝。然而,並不是每個歷史場景都能被妥善保存下來,此時就需要仰賴劇組的美術設計、場景設計人員,讓消失的歷史在當代重現。

愛國婦人會館一樓展區。(攝影/吳欣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對此,愛國婦人會館展區邀請了近期曾在臺南搭景、拍攝相關議題的兩部戲劇作品——客家電視台電視劇《星空下的黑潮島嶼》及陳玉勳導演電影《大濛》劇組,展示他們如何透過歷史文獻研究爬梳,結合美術視覺設計,還原現已不復見的「不義遺址」,包含綠島保安司令部新生訓導處、臺北的國防醫學院福馬林池和極樂殯儀館等空間。此處也特別帶出促成白恐時期人權歷史場景成功修復、重建的關鍵人物——政治受難者陳孟和(1930-2017)自1996年起投身白恐時期文資保存工作的偉大貢獻。

「他出獄後從綠島夾藏攜帶回台灣的這些珍貴老照片,除見證白色恐怖的人權歷史外,更重要的是,1996年開始,憑藉著令人嘆服的記憶、美術專長及體力,根據昔日照片,推估空間量度,從不同角度畫出『綠島新生訓導處』一景一物的鳥瞰圖,還有保安司令部情報處及青島東路3號軍法處看守所平面、三面示意圖,並全心全力投入綠島人權文化園區『新生訓導處』重建及復原工作。」(註2)

要重建被抹滅的歷史,要先把空間建置起來,有了空間,故事才能填進去詮釋。(註3)

——陳孟和(1930-2017)
在綠島新生訓導處生活的政治犯,身上穿的衣服顏色會隨著每次洗滌、被陽光曝曬漸漸褪去,因此美術設計人員會幫演員準備好一系列色系由深到淺的服裝,透過衣服的深淺變化表現出在島上度過的時日漸增。(攝影/吳欣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除了呼應愛國婦人會館以設計與創意為主的館舍定位,選擇在此展出美術、場景設計等相關手稿、道具之外,這棟市定古蹟其實也是臺南市不義遺址之一,是《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書中描寫曾被關押至「火燒島」的六位女性思想犯中,唯一一位遭到槍決的施水環(1926-1956)人生第一個工作地點。(註4)三樓展區便以施水環的生命際遇為文本,由家齊高中(施水環母校)師生及藝術家蔡煒廷一起共創作品,娓娓道出這位平凡女性不平凡的生命歷程。

一九五四年十月十日,當蔣政權正在熱烈慶祝中華民國國慶(當天蔣介石率彭孟緝在總統府前盛大閱兵)時,從羈押大批政治犯的軍法看守所牢房寄出了一封信:「母親,辭別尊顏,無日不思……您們過得好嗎?我真擔憂經濟有限的您們的生活……朝夕想起了媽媽傷心失神的慈顏,我的心無窮的痛疼,失眠連夜。媽媽您不要煩惱,我們期待辦事清明的法官,給無辜的我們澄清這次遭遇的災難。我們是個善良的老百姓,我們的一輩子是不敢做違背政府的法令的事。」

——李禎祥,《施水環的家書 承載白色恐怖悲歌》,2007。
施水環與母親合照於愛國婦人會館展出。(攝影/吳欣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施水環因涉及「臺南市委會郵電支部案」以及在宿舍藏匿牽連「臺大工學院支部案」的弟弟施至成(註5)而被判刑入獄,在獄中兩年共寄出68封家書,除了傳達對媽媽及家人的思念,也曾提及相信「辦事清明的法官」能還她公道,最後一封家書中,還誠心祈求「願上帝的恩典降臨在我們全家人身上」希望能重獲自由與家人團圓,無奈天不從人願,1956年7月24日,施水環就因「特別接見」於安坑刑場結束短暫的一生。從日後公開的國家檔案和後世研究可知,「臺南市委會郵電支部案」極可能是特務杜撰,而在其他案卷中也未見她加入組織的事實,據研究者李禎祥所述,施水環很可能「完全是因為弟弟施至成而死的」。(註6)

愛國婦人會館三樓展場內,試著重現已不復存在的施水環宿舍天花板隔層,讓觀眾從施至成的視角,看見探頭關心的姊姊施水環,由此一步步走進這對姐弟命運多舛的人生。(攝影/蔡昕縈)

曾將受通緝的弟弟藏匿於宿舍天花板隔層內長達兩年,是施水環遭逮捕的主因。然而如今我們所認識的施水環只是用大半青春年華為媽媽分擔家計,即使入獄仍心繫家人的平凡女性,卻因白色恐怖使她的人生永遠停格在30歲。蔡煒廷的錄像空間裝置《水聲》則嘗試透過影像替施水環彌補生命中的遺憾,作品包含兩部「預告片」與相關「文宣」,演出平行時空下重獲自由的施水環可能的日常生活寫照,但當觀眾看見文宣的上映日期:2月30日,心裡也會明白這是一部再也無法上映的正片,是施水環再也無法實現的心願。

藝術家蔡煒廷的錄像空間裝置作品《水聲》於愛國婦人會館展出。(攝影/吳欣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除了臺南市區,新營曬書店與麻豆總爺藝文中心兩個展區也透過藝術家與當地校園師生、青年共創的作品,重新回顧戰後初期由新營糖廠技術員李明珠發起,與同事合資購買婚喪喜慶所需的碗筷器皿,提供租借使用服務,再將所得盈餘均分給出資勞工以貼補家用的「碗公會」事件(註7);以及1945年後麻豆、下營等地農民與工人,因參與農民運動抗爭,遭到緝捕、囚禁、槍決的生命經驗。

藝術家陳慶銘作品《脆弱的日常》於新營曬書店展出。(攝影/吳欣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新營曬書店展出由藝術家陳慶銘、李意婕和興國高中、新營高中等校師生共創的作品。陳慶銘選擇以糖廠最常見的甘蔗渣進行雕塑創作,他用甘蔗渣沾取泥漿,以纖維交疊的方式燒製出一個個雖然帶有孔隙,卻能撐起自身重量、甚至用來盛裝物品的碗公。過程中,蔗糖隨著燒製溫度上升逐漸消融後,也讓作品中的纖維在視覺上顯得更為強韌、鋒利。如同林傳凱所說,「在六、七十年前會捲入政治案件,很多時候不是因為高深的信念,而是為了吃飽。」陳慶銘利用媒材的物質性,以《脆弱的日常》舉重若輕地呈現出威權統治時代下,看似渺小脆弱的臺灣百姓如何用生活去撐起一個碗、撐起一個個家庭的生命韌性。

新營曬書店呈現由藝術家李意婕帶領新營高中同學完成,以李明珠與新營在地白恐事件為主題的故事地圖,過程中蒐集使用的歷史照片、檔案文件等等也一同於現場展出。(攝影/吳欣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1920至30年代,臺灣總督府與壟斷甘蔗進出口生意的糖廠強行要求本土農民種植並賤賣甘蔗,引發民怨四起,刺激了「臺灣農民組合」在南臺灣興起,直到1930年代初,農民抗爭遭全面鎮壓後就此沉寂;而在1945年國民政府來臺後,通膨嚴重導致物價飛漲、民不聊生,位處曾文溪流域的麻豆、下營等地農民,為反對地主將沉重田賦轉嫁給佃農,群起組織農民運動呼籲「三七五減租」,以爭取合理田租,同時間也在民間散播「平分土地」等左傾思想,最終大量農運參與者遭到緝捕,許多下營鵝農、總爺糖廠職員都歷經三十多年的囚禁才重獲自由。

藝術家洪瑋伶、辛佩宜偕同三位下營青年共創的作品《27:與下營青年的影像實驗》於總爺藝文中心紅樓展出。(攝影/吳欣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總爺藝文中心展區呈現藝術家李佳泓援引白恐時期農民運動相關文獻紀錄所創作的聲音裝置《阿旺》與其階段性視覺草圖,以及由藝術家洪瑋伶、辛佩宜偕同三位下營青年共創的作品——《27:與下營青年的影像實驗》,以下營出身、因參與農民運動遭囚禁三十多年的政治犯洪水流之回憶錄為文本,彙集了青年們實際走訪家鄉、回返在地農民洪水流曾經駐足、活動的地點,再透過繪畫、影像疊合與聲音設計等手法,將昔日農民抗爭運動的歷史照片融入其中,讓橫跨70年的今昔場景在影像中相映、交會,訴說潛藏在曾文溪流域的農民奮鬥史。

日本殖民時期,為了讓農民理解威權政權對於農工族群的打壓與迫害,「臺灣農民組合」以通俗臺灣語編寫《三字集》,讓農民能夠透過唸謠的傳唱理解自身處境,勇於發聲、捍衛權益。李佳泓遂以此為靈感,邀請獨立樂團「百合花」參與音樂製作,創作出《阿旺》。作品改編出身雲林的政治犯親身經歷,唱出在地農民不斷受到統治者壓迫的無奈心聲,讓鄉土唸謠蛻變為最「接地氣」的當代歌謠,將這片土地的歷史持續傳唱下去。

藝術家李佳泓的聲音裝置作品《阿旺》與其階段性視覺草圖於總爺藝文中心紅樓展出。(攝影/吳欣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總之,簡阿淘永遠也搞不清,這個晚上夜襲失敗的原因。然而,他卻很明白,他們的行動失敗正象徵著黑暗的統治力量將永遠籠罩在這島嶼上,不知什麼時候,才會有一道燦爛的曙光再度劃開黑幕,帶給島民自由與民主。

——葉石濤,《台灣男子簡阿淘》,〈夜襲〉,草根出版,1996。

隨著臺南迎來建城400年的里程碑,南美館的升格與首屆「臺南人權月」都標誌著這座城市將邁入新舊交替的歷史階段。透過「臺南人權月」的舉辦,我們看見在威權統治的肅殺氛圍下,一個個平凡靈魂如何以野草般的生命力挺身捍衛彼此,用青春和血淚成就今日的民主與自由。這些白恐政治受難者的生命史,不僅見證了臺灣歷史的黑暗時刻,也為我們提供了重新校準前行方向的指引。經由藝術的表現形式,觀眾得以越過冰冷的統計數據,從人性關懷的角度重新認識這些「終於強大」的前輩們,同時也讓這片土地上的故事能夠持續傳唱,還原政治迫害的歷史真相,直至曙光真正照亮黑夜。


註1 「不義遺址」是國家在威權統治時期遺留下來的重要歷史現場,尤其是白色恐怖與二二八等侵害人權的事件發生所在地,例如曾用來審訊、判決、囚禁、槍決、埋葬政治犯的場址等等,皆見證了國家違反人權的種種不義行為,透過不義遺址的保存得以呈現威權統治時期下壓迫體制的面貌,但也因為年代久遠及早年缺乏保存,許多不義遺址早已蕩然無存。

註2 引用自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再現真實:追思陳孟和先生》,林靜雯主編,2017年4月。

註3 同上註。

註4歷史上的愛國婦人會館曾與多起政治案件相關,不只是政治犯施水環畢業後第一處工作地點,也是政治犯陳欽生被誣陷放炸彈的地點,故被視為「不義遺址」。(內容引用改寫自「2024臺南人權月」展覽手冊)

註5 施至成就讀台大時,加入了由師範學院美術老師黃榮燦所帶領的自由畫社,在社團活動與人際交流中接觸到左翼思想,而後成為臺大工學院支部的一員。為躲避追緝,藏身於臺北郵電局分配給姐姐施水環的員工宿舍內,據後世研究者推論,當時施水環特別改造宿舍空間,讓施至成得以藏匿於天花板夾層間,長達兩年之久,直到遭人舉報才離去。其後施水環遭逮捕處死,施至成則從此行蹤成謎,至今仍下落不明。

註6 內容引用改寫自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施水環的家書 承載白色恐怖悲歌》,李禎祥,2007年11月22日。(本文發表於新台灣週刊第609期);國教署人權教育資源中心,《白恐不迷路 施水環的溫柔抵抗》。

註7 戰後初期,物價飛漲、勞動條件惡化,新營糖廠技術員李明珠有感本地喜喪宴會甚多,席間器皿租金昂貴,籌組互助組織「碗公會」——合資購買器皿,會員可以半價租用,此外租給宴席辦理者,盈餘則均分給出資勞工貼補家用。李明珠的堂兄弟李鹿是當時臺南重要的地下組織參與者,李明珠因此也與部分成員私下往來。1953年,保安司令部軍法處將「碗公會」發起人李明珠判處死刑,認為其著手顛覆政府,槍決時年僅30歲。其遺書被軍方沒收,直到近年才重見天日。(內容引用自「2024臺南人權月」展覽手冊)


2024臺南人權月「如果可以回去,那就把____帶回來。」

臺南市美術館1館、愛國婦人會館|2024.06.27-08.11

麻豆總爺藝文中心、新營曬書店|2024.07.10-09.08 

各展區開放時間

臺南市美術館1館|週二至週日 10:00-18:00、週六至 21:00
愛國婦人會館|週一至週日 09:00-17:00
總爺藝文中心|週三至週日 09:00-17:00(週一、二休館)
新營曬書店|週一至週五 13:00-21:00、週六、日 10:00-18:00

蔡昕縈(Tsai, Hsin-Ying)( 25篇 )

典藏ARTouch社群編輯(FBIGX),藝術世界潛水員,透過寫字滿足求知慾。信箱:singing@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