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文資重構.議題再現】解讀中正紀念堂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歷史密碼

【文資重構.議題再現】解讀中正紀念堂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歷史密碼

本專題「文資重構.議題再現」透過中正紀念堂與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這兩座台灣的古蹟建築,在歷經「重構」的過程中,所連結的土地記憶與社會議題,從日治史、美術史與轉型正義等,藉由解讀這兩座建築的城市密碼,引領讀者重新思考近百年來對自身土地的歷史想像。
欽差行台歷經清領末期與日治初期的行政官舍使用後,現存於台北市的植物園。(© 寺人孟子)
2017年促轉條例通過後,成為了中正紀念堂威權轉型的重要依據,但事實上,在台灣歷史中,不乏此類「建築空間轉換」的案例,而這樣的轉變,某種程度也記錄了台灣土地獨特的歷史樣貌。舉例來說,現存於植物園的欽差行台,1894年落成後,1895年旋即遭逢台灣割日,由日本殖民政府作為統治中心進駐使用長達25年。(註1)現今在凱達格蘭大道上的辰野風建築,1919年落成後成為大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歷經二戰帝國潰敗,1950年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總統府迄今,我們也可以說,它作為戰後外來政權首府使用的狀態,又比它原本身為殖民地官舍的時間還要長,先後進駐這兩座古蹟建築的三個外來政權亦決定了台灣百年餘的命運,而這樣的變形轉換,某種程度反映了島嶼的悲情身世,但又是這樣的混搭或者說混血特質,造就了今日台灣文化的獨特性格。
前身為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中華民國總統府,迄今仍是台灣島內重要的政治中心。(© Emer401)
在中正紀念堂轉型如火如荼的當下,這次的「文資重構」亦彰顯了台灣從過去威權的蒙昧時代走向自由民主的嶄新里程碑,過程中透過策展與工作坊的形式,為大眾開啟了不同的對話空間。這也令我們想起先前藝術家曹良賓於TKG+的個展「想像之所」中曾提及的「桃園神社」,戰後它由上而下地被轉化、拼貼為忠烈祠。1985年,亦是解嚴的前兩年,當時的桃園縣政府(升格直轄市前)預計將當地的桃園忠烈祠由原本日治時代木造神社建築拆除改建,因而在公開競圖後錄取建築師李政隆、李重耀的合作作品。
位於桃園虎頭山的桃園忠烈祠,現為當地的知名古蹟,亦是過去大日本帝國殖民地中,現今保存最完整的神社建築。(攝影/陳飛豪)
桃園神社主殿,為標準的日式神社流造建築。(攝影/陳飛豪)
不過當時李政隆得知,這是中華民國政府入台後,當下少數僅存完整的神社建築後,便公開放棄設計權,交付公眾討論,最後桃園市議會做出保留決議,於解嚴的1987年整修完成,現在則是桃園當地具代表性的古蹟之一,這段保存事件在台灣史上的意義在於這是第一座日治建築經過熱烈討論後而被保留的個案,支持保存者運用大眾媒體,有效地發表論述,取得鼓吹保存的正當性,是透過民主程序縝密討論保存的文化資產(註2),由此可見,每次的古蹟與歷史建築轉化,倒也在這台灣島上造就了此類獨特的文化現象,亦是值得觀者深思政權與歷史在文化資產上,又或者說,刻劃在我們身上的獨特軌跡。
中正紀念堂的空間轉型成敗,將被視為台灣轉型正義的重要指標之一。(攝影/陳飛豪)
本專題亦以此為引,舉出兩個過去台灣從日治、民國到當代,古蹟建築的「轉型」或者說「重構」的實例,以及其背後脈絡所引導出的議題供讀者參考。透過台灣史背景的作者與藝術評論人們的交互討論,首先以近期發生在中正紀念堂的當代藝術展演為探討對象,配合對中正紀念堂常設展與展覽空間的轉型方向提出討論。以常設展的「永懷 領袖文物展示室」為例,是由國民黨黨史委員會主委秦孝儀主導規劃,「永懷 領袖」即是展覽基調。雖然近期有開放部分過渡性空間讓當代藝術策展人重新對此地提出見解與想像,但是若未積極檢討該場域的常設展與運作意識,亦難撼動此地根深蒂固的威權形象,故我們亦透過這些策展人跟藝術家與此空間的互動經驗,思考可能的轉型方向。
現今位於台北市南海路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日治時期為台灣教育會館,戰後曾作美國文化中心使用,具備台灣美術的重要脈絡。(攝影/陳飛豪)
第二階段,本專題則計劃回顧目前作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使用的日治建築「台灣教育會館」的空間使用轉換過程,並梳理這個場域蘊藏的現當代台灣美術脈絡。落成於1931年,由日治時期官方知名建築師井手薰(Kaoru Ide)設計的台灣教育會館,除了曾是戰前官辦美展與本島藝術家發起之「臺陽美展」的舉辦場所外,在戰後的美國文化中心時期亦是台灣當今重要當代前輩藝術家們發表作品的展演重鎮,根據關渡美術館「啟視錄」展覽和《藝術觀點》的研究資料,高重黎於1983年在美國文化中心發表的《整肅儀容》應是台灣島內首件以錄像為媒材的裝置創作。1984年陳界仁「告白25」個展遭美國文化中心館方撤換一事,更是台灣藝術史上的大事件之一。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前台灣教育會館與美國文化中心)是當今極少數同時擁有台灣戰前與戰後美術脈絡的古蹟空間,而紀念館館方亦有重視此台灣美術的重要脈絡,除了在館內常設的建築介紹中有特別提及外,近期亦舉辦一系列的「台展90」講座、「重返1930:秋惠文庫收藏繪畫展」以及美國文化中心時期台灣藝術的相關講座,彰顯此建築在美術史上的獨特位置。不過以該古蹟建築為本,凝聚台灣美術主體想像的探討,卻一直在當代藝術社群的討論之外。本專題亦希望透過其發展沿革,點出台灣美術因各族群「歷史感」差異造成的「多重現代性」現象。
建築與土地為人民留下的記憶不會說謊,政權更迭的建築轉型過程中,各種關乎於歷史與政治發展的相關議題便會被重新翻攪。「台灣教育會館」成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脈絡,則是來自於戰後省議會時期多名省議員如王添灯等人遭逮捕遇害的歷史記憶,亦與現今進入轉型過程的中正紀念堂形成強烈對比。這兩座台灣的古蹟建築,它們在歷經「重構」的過程中,所能連結的土地記憶與社會議題包羅萬象,從日治史、美術史與轉型正義等,其所牽引的歷史脈絡,或隱或現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本專題亦透過解讀這些建築的城市密碼,引領讀者重新思考近百年來對自身土地的歷史想像。

註1 參考自范義彬,《欽差行台介紹》,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網站。
註2 參考自林一宏,《桃園神社保存事件:1985年》,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

專題文章

陳飛豪( 106篇 )

陳飛豪,生於1985 年。文字寫作上期冀將台灣史與本土想像融入藝術品的詮釋。藝術創作上則運用觀念式的攝影與動態影像詮釋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所衍生出的各種議題,也將影像與各種媒介如裝置、錄像與文學作品等等結合,目前以寫作與創作並行的形式在藝術的世界中打轉。曾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2019年台灣當代藝術實驗場之「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2021年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1869-1949)」以及2020/2021東京雙年展。著有《史詩與絕歌:以藝術為途徑的日治台灣文史探索》。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