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專題】藝術CSI:科學檢測的藝術鑑識之道

【專題】藝術CSI:科學檢測的藝術鑑識之道

【Feature Report】Art CSI: The art of scientific detection

藝術品的辨真鑑偽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學有專精的專家學者,也有可能發生「看走眼」的時候。而當爭議成為對簿公堂的攻防時,如何在法律上有效證明真偽,更成為另一道難題。也因此,在本期《典藏.今藝術&投資》與接下來典藏ARTouch線上專題中,我們以藝術品的科學檢測與鑑定出發,試圖從環繞著藝術品偽造、檢測與鑒定的諸多案例與相關議題,投射今日我們面對的問題,以及建構健全藝術品科學鑑識與觀念的重要性。

在辨真鑑偽之外,藝術品科學鑑識的真意

我不相信人,他們總是傾向說謊,但證據從不說謊。
我們的本質從未改變,但我們的身分卻從未停止改變。

—吉爾.葛瑞森(Gil Grissom),《CSI犯罪現場第一季》

近來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特展「倜儻筆墨」因展出作品真偽問題而掀起波瀾,主辦方「美台古文物藝術及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交流協會」以展出作品均經該單位「文物鑑定流程進行辨識,確認所有展品均為真品。且本次所採用之鑑定方法曾向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申請專利案號。」等主張,進而按鈴申告「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查證,發表不實言論」,提出妨害名譽與毀謗之訴求。暫且不論其鑑定方法是否具備專利之可能,即便是正確的方法在錯誤的使用與詮釋下都有可能導引出錯誤的結果。藝術品的辨真鑑偽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學有專精的專家學者,也有可能發生「看走眼」的時候。而當爭議成為對簿公堂的攻防時,如何在法律上有效證明真偽,更成為另一道難題。也因此,在本期《典藏.今藝術&投資》與接下來典藏ARTouch線上專題中,我們以藝術品的科學檢測與鑑定出發,試圖從環繞著藝術品偽造、檢測與鑒定的諸多案例與相關議題,投射今日我們面對的問題,以及建構健全藝術品科學鑑識與觀念的重要性。

典藏《今藝術&投資》2024年10月號384期專題「藝術CSI:科學檢測的藝術鑑識之道」。(企劃/朱貽安ˉ圖/由ChatGPT生成圖像編輯而成)

在英語中(forensic)「鑑識」 源自拉丁語「forēnsis」,其本意即有公開在法庭辯論的意思,要言之,鑑識科學,即是應用科學原理和方法來支援法律審判的判決。然而,看待藝術品與文物的科學鑑識,或許其更具價值的部分遠超越法庭上的攻防,而是深入體會作品獨特故事的全新路徑。「眼睛看不到,不代表不存在。」衣衫襤褸的照片也許表徵了顛沛流離的苦難,然而,顯露出各種骨折、結痂、穿孔的X光片,卻更讓人體會到那難以言喻的痛苦。也因此,討論文物與藝術品的「科學鑑識」時,其不應僅呆板地局限於辨真與鑑偽,畢竟,有些問題是可以向科學提出,但卻無法單獨依靠科學就能得到解答。鑑識可以顯露繪畫的顏料與畫布的材質,但顏料與畫布訴說的卻可能是藝術家捉襟見肘的蹙踖生活,又或者是昭顯了時代的獨有製造技術。科學鑑識真正的意義在於能協助我們更細緻地去品味作品中那獨特條件中才能綻放的芳華。也因此,藝術品科學鑑識的重要性在於,其真正地守護了作品與文化的未來。一方面阻絕了仿造與偽作的猖獗,另一方面,加深了認識作品與藝術家那些過往未曾被認識的面向。

科學不會改變我們對藝術本質的認識,改變的是如何認識藝術的可能路徑。一如犯罪現場調查中藉由不同的跡證、環境特性、目擊者說詞、犯罪模式、行為特徵等多樣線索重建勾勒犯罪的過程與可能動機,我們看到的,從來不只是單純的報告,而是某種生命的樣貌。而藝術作品的「CSI」在真偽之外能帶給我們對藝術品什麼樣的洞察與認識?或許一如美國科學史家奧勒斯克斯(Naomi Oreskes)曾說的:「科學的精髓在於能夠隨著新證據的出現而調整自己的觀點。」我們藉此擴展對藝術認識的面向,也從形形色色的造假方式與行為中,看到各種人性的慾望。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4年9月號384期

專題文章

朱貽安(Yian Chu)( 154篇 )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