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董造假的歷史,幾乎和文物本身的歷史一樣長。
歷史上許多案例告訴我們,再厲害的鑑定專家都會有看走眼的時候。最著名的例子之一當屬《富春山居圖》的真假之爭。清代1745年,有人進獻了一幅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子明本)給乾隆皇帝。乾隆找了文武大臣一起鑑賞,皇帝金口玉言,臣子們也隨聲附和,都一致認為「子明本」是真跡無誤。從此,乾隆愛不釋手,一直隨身珍藏。

第二年,又有一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本)進入宮中,乾隆認為「無用師本」雖好,但屬於「下真跡一品」的次品。但是,根據近代專家學者針對兩幅畫作進行反覆鑑定比對後,最終發現「無用師本」才是黃公望真跡。而「子明本」作偽手段高超,但從筆墨、題跋、火痕等諸方面皆有漏洞,應為明代摹本。(註1)由此可見,即使是坐擁群臣之力精於古物鑑賞的乾隆皇帝,也難逃過眼拙的失誤。

過去因為爭奪古物真跡,導致家破人亡的案例也不少見。晚明便有一樁《清明上河圖》假畫引發的殺父血案。晚明文人王世貞的父親王忬,因為送了一幅《清明上河圖》贗本給當朝權臣嚴嵩(1480-1567),東窗事發後慘遭陷害而亡。這個故事,也成為2022年貫串國立故宮博物院「寫盡繁華──晚明文化人王世貞與他的志業」年度大展的楔子。
由於中國自宋代以來,仿古、摹古風氣盛行,人們對古物抱持著崇敬的心態,視「古」為藝術上的理想境界。因此,古代的仿古器並不能與「假貨」、「贗品」完全畫上等號,甚至是一種流行時尚。就如乾隆皇帝獲得第二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本)時,認為此卷是「下真跡一品」的摹本,仍值得進入內府一併收藏。
今日被稱作「贗品」的古玩,通常是指將近代仿製的新品當成老舊之物。仿造者假稱其為古董,誘導大家高價購買,則可能涉嫌詐欺。倘若,只是陳列在博物館或景區等商品架上,作為現代工藝品,以新品身分賣出則完全合法,也不涉及真假疑慮。
人們對於古董趨之若鶩的爭逐,使仿造古物成為一個專門的學問及事業。實際上,造假比做真東西更費精神與腦力,除了需要具備理論知識,還須擁有相應的技術功底。而一般人買古董時,最易受騙的原因,莫過於缺乏知識,又太相信賣方口中,這是祖傳的傳家之寶等天花亂墜的鬼故事。商家也會利用人們想要「撿漏」(古玩界行話,因賣家不知情而疏忽物件的價值,使買家以便宜的價格買到)、撿便宜的心理,胡謅連篇鬼話讓買家深信自己是被餡餅砸中的天選之人,能以千載難逢的低價入手名家真跡。
時至今日,在文物市場上仍流傳著許多仿造贗品的作弊/幣方法,那些乍看無比真實的古董文物,或打著科學鑑定旗號開立的專家證書,實際上暗藏不少玄機。
Q1:這件古瓷器從器型、胎底斷代是老的,為何器身釉色卻不太一致?
Ans:因為它有可能是「接底」瓷器。
一般鑑定瓷器,從器底年款或無釉露胎處判斷年代是方法之一,仿冒者便會利用新瓷接老底的方式造假,俗稱「套底」或「接底」。技術能力強的造假者,會尋找有著完整下半部或底部的老器物,將之與新做的上半部對接,把老瓷與新瓷用膠咬粘,然後小心補彩修整施釉,再重新入燒,使器身釉面色澤統一,一個半真半偽的怪胎瓷就完成了。由於觀感逼真,沒有深厚鑑定功夫的人很難發現破綻。
但坊間也可以看到作工較差的接底瓷器,有經驗的藏家都能一眼識破。例如下面這件購於2024年上海古玩城的仿品,店老闆聲稱為明代官窯的白瓷高足杯,但是在杯底與高足銜接處,可以看見明顯的膠黏痕跡,杯、足釉色也有些微色差。對比國立故宮博物院藏的明代永樂官窯生產的甜白瓷高足杯,胎壁勻薄,釉質瑩白潤澤,底與圈足略厚,足底胎質細膩,與贗品迥然不同。

Q2:有人想賣給我一件古董文物,說有專家鑑定報告書,可以相信嗎?
Ans:沒有任何鑑定單位/專家可以保證古董為真。
古董不是日常用品,若沒有研究和追蹤相關新聞,大眾不懂分辨出優劣,更是難以了解行情。當碰到其他人出讓收藏的機會,大多數人沒把握買到真品,只能憑藉他人看法——例如專家鑑定報告書,才能感到安心。然而,仰賴鑑定報告書買東西,本來就是一個危險的事情,因為世界上不會有人拿著「此物是假古董」的鑑定書給你參考,所以物主會積極尋找,找到可以認定自己收藏是古董的鑑定所開立證書。到最後找到的鑑定機構,品質往往參差不齊,常是為了顧客服務,提供顧客所期待的答案。畢竟,開立鑑定書也是門生意。試問,若開立的鑑定書內容寫得不合意,送物件去鑑定的藏家願意埋單嗎?即便有,這樣的鑑定書也是物主深藏不顯露給他人得知。
即便現在很多人強調可以科學檢驗,但這個科學是真科學嗎?又,許多科學檢驗的數據是可被造假的,最終還是得仰賴長年累月培養的眼力。再來說國家級的眼力。1983年,中國國家文物局正式成立「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普查、鑒定全國各地文博單位所藏書畫,由謝稚柳、啟功、徐邦達、楊仁愷、劉九庵、傅熹年、謝辰生七位先生領銜組成,他們皆為一時之選,有時對於一件作品的真偽都看法各異了。而,古董文物的雜項眾多,除了書畫之外,漆器、瓷器、古墨、印章、青銅器、古錢等,因此罕有人能完全掌握。因此沒有任何鑑定單位/專家可以保證古董為真、保證銷售,所以鑑定書也是毫無意義。

Q3:在拍賣市場上,有標註書畫家「款」的作品,這和一般作品的差別是什麼?
Ans:作品若標註為「款」,即是直觀陳述此作品上有該名款,並不保證是真跡。
在購買書畫時,常會看見有些賣家在畫家名字後面標註「款」,例如拍賣場上,有時會看見明代仇英款《山水》。為什麼要這樣寫,這標註究竟是什麼意思,讓人一頭霧水。
「款」的意思很簡單,即為直觀陳述「這幅畫上有題上這個畫家的名款」的事實。因此看到什麼名字,就寫什麼名字的款,是客觀的,並不擔保真偽,所以可能對、可能錯,更有機會是後人摹寫。那如果只寫作者名字不寫「款」字,即表示認知該名字即為創作者。這種標註的方式行之有年,是受到書畫市場廣泛認可接受的行內規則。而從價錢行情來看,由於明顯的「不保真」(不保證真跡),也就相對較便宜。
由上述可知,購買標註為「款」的作品就得心裡有數了。臺灣曾發生過爭議的案例,如2022年,有人在網路競拍上釋出標註為「杜忠誥款」的書法對聯,實則是來自他人手筆,而非杜忠誥本人所作。當時有人競標買下,送給書家本人鑑定不是真跡之後,以刑法第217條之偽造署押、印文罪提起公訴。但檢察官認為,書畫名稱有加「款」告知,再加上網路競拍前強調不保真,最後得標價也比書家的買賣行情低,因此《刑法》之加重詐欺部分罪嫌不足,最終未定罪。

Q4:坊間科學鑑定古瓷器,所使用的熱釋光檢測可靠嗎?
Ans:熱釋光檢測可用X光破解,須審慎評估。
考古學中的「熱釋光」(Thermoluminescence)檢測方法,是通過科學儀器測量瓷器內累積的輻射能,來確定器物燒成後時間的長短,達到斷代的目的。古陶瓷在被燒成後,便會不斷吸收和累積外界環境的輻射能量,燒成時間越長吸收能量越多。因此,只需在該器件上取樣(具破壞性)檢測即可用於斷代,今日也被應用在商業鑑定,佳士得、蘇富比等拍賣會的古董瓷,經常檢附熱釋光測試編號,以證明古物的年代及價值。
然而,造假者往往借用最新陶瓷科研成果,突破當前的科技鑑定手段,最為典型的就是利用X光讓新瓷變古董。由於照射X光會增加樣本中的輻射劑量,檢測前將陶瓷用X光照射,便可能影響鑑定結果。此外,測試樣本通常會選不顯眼的底部取樣,若遇到新瓷接舊底的贗品製造法,也能以此騙過檢驗,必須審慎評估。
江湖上流傳許多傳說,據說1980年代一位香港古董商在河南購得了一批唐三彩高仿品,運回香港冒充古董文物販賣,顧客買後拿去做熱釋光檢測,居然順利被測定為唐代真品。古董商後來發現,當時隨身攜帶的幾件仿品,在機場安檢時被X光照過,就此破譯了熱釋光技術密碼。 傳說已難辨明真假。不過,根據2024年中國最新研究指出,雖然實驗室的人工輻照確實可以增加瓷器的熱釋光測定年代,但今日一般海關裝置的安檢設備X光輻射劑量十分微小,少量照輻並不會對熱釋光檢測造成影響。大家出入境時仍可以放心攜帶古董過安檢。(註2)

Q5:要如何學習和入門收藏才不會變成「國寶幫」?
Ans:購買收藏古董文物需合情、合理、合意。
收藏古董文物不是靠聽故事,也不是單純的有緣和幸運,哪有怎麼多的「撿漏」都被遇上?常笑話有所謂的「國寶幫」,這是一群收藏理念執著且異常自信、卻擁有一大堆低級贗品的群體,尤以瓷器收藏為重災區,他們時常會以博物館真品或拍賣會高價品為類比,表示故宮有一件,他也有一件。但,好好仔細看,卻怎麼看都不像。
若想要開始古董文玩的買賣收藏,真正保障自己的基本功是多研究文物、看博物館收藏和追蹤拍賣動。除此之外,更要購買「合情、合理又合意」的品項。「合情」是要符合行情。許多古董詐騙的開頭都是賣家急用錢,於是便宜出售。然當你打開網路,發現他的文物在佳士得、蘇富比等拍賣行都千萬元起拍,那為何以十餘萬、百萬賣給你?有這麼好的東西,怎麼無法送進國際大拍賣公司?做賠本生意不合人之常情,不得輕易購買。
「合理」是購買的古董文玩要能與歷史文獻、學術研究發現相吻合。傳世的古董文物固然稀有,但完全與博物館藏或學術認知的概念不同,例如汝窯瓷器底款寫了「內府」,這是博物館藏的品項中從未見過,燒造工藝也不符合時代風格,就絕對是造假。除此之外,也有人會特意購買和各大文博機構藏品相同的文物,相信這些是國民政府來台時、意外流出的真品;或者懷疑是文化大革命時,從中國搶救運出的珍寶。不可否認地,外型和博物館藏品一模一樣,但事實上仔細觀看燒造工藝、雕刻手法、畫風等工法技巧的細節,就會發現它與學術研究結果並不符合,那自然也是錯了。
「合意」則是買自己喜愛、有負擔能力的文物。收藏是一種嗜好,嗜好就是不影響日常的情況下,願意耗費時間和金錢的樂趣。多聽多看少買,並且到有誠信的古董商和拍賣行去詢問比較。不可否認地,誠然再怎麼小心,每個偉大的藏家都有買錯東西的時候。不過坦然面對錯誤,從教訓中培養自己眼力,找到下一個鍾愛的珍品,方為人們玩收藏、買古董的醍醐味,不是嗎?

註1 聶卉,〈一段書畫流傳史上的傳奇──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紫禁城》1月號,2007,頁171。
註2 吳安健、李其江、李錦偉、林子薇,〈人工輻照對瓷器熱釋光前劑量法測年的影響研究〉,《陶瓷學報》,第45卷,第1期,2024年,頁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