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法國羅浮宮首展中國祕藏「中國情緣」:專訪「中國情緣—提耶爾先生的收藏」策展人尚─巴蒂斯特.克萊

法國羅浮宮首展中國祕藏「中國情緣」:專訪「中國情緣—提耶爾先生的收藏」策展人尚─巴蒂斯特.克萊

這場展覽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改寫了人們「羅浮宮沒有中國藏品」的刻板印象。策展人尚─巴蒂斯特.克萊(Jean-Baptiste Clais,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裝飾藝術部高級策展人)向筆者介紹了羅浮宮中國藝術藏品的基本情況:自1793年開館以來,羅浮宮便保存著歷代法國皇室的中國古董。除此之外,還有來自阿黛爾.德.羅斯柴爾德(Adèle de Rothschild)和此次展覽主角提耶爾(Adolphe Thiers)的總計600餘件藏品。

提起法國羅浮宮博物館,人們最先想起的是神祕的〈蒙娜麗莎〉,是精妙的〈岩間聖母〉,是失去雙臂的〈維納斯〉,是恢弘盛大的〈拿破崙加冕禮〉,又或是充滿革命色彩的〈自由引導人民〉。這座始建於1190年,曾經的法國皇宮,自1793年大革命期間正式對外開放,逐漸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藏品最豐富、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羅浮宮由德農館、敘利館、黎塞留館組成。在超過7萬2000平方公尺的展廳裡,陳列著來自埃及、希臘、羅馬、伊斯蘭、非洲、歐洲的約3萬5000件重要藝術作品,截至2024年,它的館藏總量達到了驚人的61萬5000多件。除了常設展,每年來自全球的八、九百萬藝術愛好者和遊客們還可以欣賞到10場左右的主題特展。2025年5月14日,巴黎羅浮宮首次推出以館藏中國藝術品為主的「中國情緣─提耶爾先生收藏」特展(圖1)。展覽彙集了18至19世紀的書籍、瓷器、書畫、版畫、玉器、竹木牙雕及銅器等170件藝術珍品,為全球中國藝術愛好者帶來了不小的驚喜。

圖1 羅浮宮「中國情緣─提耶爾先生收藏」展廳入口。©2025 Musée du Louvre_Audrey Viger

這場展覽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改寫了人們「羅浮宮沒有中國藏品」的刻板印象。策展人尚─巴蒂斯特.克萊(Jean-Baptiste Clais,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裝飾藝術部高級策展人)向筆者介紹了羅浮宮中國藝術藏品的基本情況:自1793年開館以來,羅浮宮便保存著歷代法國皇室的中國古董。除此之外,還有來自阿黛爾.德.羅斯柴爾德(Adèle de Rothschild)和此次展覽主角提耶爾(Adolphe Thiers)的總計600餘件藏品。

然而,1945年二戰結束後,去殖民化浪潮引發的全球政治與思想變革悄然發生。法國國家博物館體系經歷了系統性重組。在文化遺產管理層面,羅浮宮與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Guimet,簡稱吉美博物館)完成了專業化分工:前者整合全法埃及文物成為古文明展示中心,後者集中各地的亞洲藏品轉型為亞洲藝術殿堂。這也就是造成每當提起亞洲藝術博物館,大家首先想到吉美而非羅浮宮的歷史原因。

此次的「中國情緣」特展,是克萊先生自2018年起任職羅浮宮,負責亞洲藝術品(包括中國、日本、印度等)和瓷器收藏的管理與研究工作以來最重要的工作成果。「根據紀錄,提耶爾的藏品於1881年進入羅浮宮館藏。而在我剛到任時,提耶爾的藏品中,只有一件有正式出版紀錄。與我之前在吉美博物館的工作經歷相比,在羅浮宮的工作可以說是從零做起。經過這些年對提耶爾收藏,特別是對他收藏的古籍文獻、圖錄和筆記進行的科學化的系統整理與研究,我們認識到了這批曾經被忽視的藝術藏品的寶貴價值,也重新認識了提耶爾這個人。

阿道夫.提耶爾(Adolphe Thiers,1797-1887,圖2)出生於馬賽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成長於帝國時代,對拿破崙滿懷熱忱。天資聰穎且勤勉的他,在普羅旺斯完成學業後取得律師資格。二十歲出頭便北上巴黎投身新聞業,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筆嶄露頭角,後逐漸步入政壇。身處19世紀法國政體風雲變幻的亂世,他痛恨復辟的波旁王朝(1814-1830)的腐朽,主張君主立憲制。1830年七月革命中,他憑藉輿論力量成為推翻查理十世的關鍵推手之一,並力主擁戴路易.菲力浦登上王位(史稱「七月王朝」,1830-1848)。他隨後歷任內政大臣、首相,最終在晚年成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首位總統(1871-1873)。從記者、歷史學家轉變為政治家,這位曾被戲謔身高的矮個子,憑藉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和藝術鑑賞力,成為學者型政客的傑出典範。

圖2 Leon Bonnat1876年作提耶爾肖像。攝影/王維。

然而,這位法國近代史上毀譽參半的人物,其另一重重要身分卻常被歷史的帷幕遮蔽─他是19世紀歐洲對中國歷史、哲學、文化與藝術進行深入研究和收藏的先驅人物之一。此次特展「中國情緣」正是將聚光燈投向提耶爾政治生涯之外的另一面─作為一名成就斐然的中國藝術鑑賞家與收藏家。這也許是他一生最純粹也最真誠的身分。

他的收藏體系包羅萬象,涵蓋文史、地理地圖、政治、哲學、宗教、醫藥學、農業等多學科的中外漢學經典著作,所藏瓷器、書畫、玉器等門類精品薈萃。代表了當時歐洲綜合性收藏的最高水準。特別是在中國瓷器方面(圖3),他是當時法國公認的專家,留下了研究手稿等一手資料,並參與修訂當時歐洲僅有的兩部中國瓷器研究專著:《中國瓷器歷史與製作》(1856年,Histoire et fabrication de la porcelaine chinoise);《瓷器藝術、工業與商業歷史》(1862年,Histoire artistique, industrielle et commerciale de la porcelaine)。

圖3 清乾隆〈粉彩百子圖四方瓶〉。©2025 Musée du Louvre_Audrey Viger

1831年,他寫信給尚─皮埃爾.阿貝爾─雷米薩(Jean-Pierre Abel-Rémusat,1788-1832)─法蘭西學院首位中國與韃靼─滿洲語言文學教席教授。他在信中寫道:「我對中國藝術已懷有二十年的真正熱愛,並盡我所能收集了一些中國工藝的樣品。」與18世紀歐洲上層階級追求的「中國風」(la chinoiserie)不同,提耶爾的中國藝術收藏不是出於裝飾和炫富目的,而是以全面瞭解中國為出發點,以全景展示中國歷史、文化、地理、政治、藝術等多維度為目標,這正是他東方藝術收藏的核心價值與持久影響力所在。

1840年前後,他籌備撰寫一部世界藝術史,為此遊遍了歐洲各大博物館。他一邊隨筆記錄心得,一邊請藝術家臨摹傑作,同時廣泛搜集書籍和各類藝術品。這段遊歷無疑加深了他對中國藝術品的喜愛。而他的中國情緣其實始於更早的青少年時代,是18世紀那些仰慕中國的先輩、啟蒙者讓他對中國產生了無限的遐想和崇拜。那個中歐交往格外頻繁、豐富的時代:康熙皇帝與路易十四互通書信、互換畫像、互贈典籍和禮物。凡爾賽宮檔案館藏康熙朱批有所示:「朕與法蘭西國王,雖山海遙隔,而域中道理同也」;1688年路易十四在親筆信中稱康熙為「我們最親愛的好朋友」;歐洲傳教士不斷傳回對中國充滿讚譽的介紹;東印度公司的輪船不斷運回來自東方的絲綢、茶葉和瓷器,開啟了全球貿易的新紀元。

提耶爾的成長時期還經歷了啟蒙思想(Les Lumières)的洗禮,該思潮常以理想化的中國為參照對象來批判腐敗的歐洲社會。中國科舉制度的公平性似乎顛覆了法國波旁時代依賴血緣與特權的世襲固化模式。個人才能與成就的價值評判體系(le mérite)的建立,是提耶爾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通過他的藏品和筆記,我們不難看出提耶爾對中國的熱愛是發自內心的,充滿了尊敬和嚮往。欲理解他的收藏,需要我們代入他這種仰視的視角。

提耶爾的藏品成形於1820至1860年間,購自古董商、傳教士等不同途徑。此次展出的170件藝術品是其核心收藏。特展位於敘利館一翼中層的橢圓拿破崙廳,展覽由三個單元構成:第一部分以文獻與藏品結合的方式,簡明勾勒阿道夫.提耶爾的生平;第二部分完整呈現其收藏的中國藝術品,以整體性陳列凸顯收藏規模(圖4);第三部分系統梳理其中國收藏的六大主題─古今歷史、中國圖像(風景、建築與服飾)、語言文字與文人傳統、佛道儒哲學思想、瓷器藝術、宮廷藝術珍品。

圖4 清 葉學成1834年作十二開冊,圖為其中兩開。©2025 Musée du Louvre_Audrey Viger

作為展覽的開篇,策展人在第一個單元(圖5)還原了提耶爾的工作和生活場景,將觀眾帶入到提耶爾的時空中:文藝復興的宗教畫與康熙五彩天球瓶、法國浪漫主義銅像與乾隆無雙譜粉彩四方瓶相得益彰,完美對話。於方寸之間,觀眾可窺見提耶爾位於巴黎聖喬治廣場私邸珍品室(Le cabinet)的風貌。這是他常年寫作與閱讀、賞玩藝術品的場所。展覽展出了多幅製作於1845至1875年間的珍貴版畫,呈現了提耶爾的書房布局(圖6)。這個空間彙集了大量家具與藝術品,書櫃上林林總總地陳列著他的小型雕塑與中國瓷器。書櫃上方則裝飾著歐洲繪畫,為我們瞭解提耶爾的收藏提供了具象的認識。然而,這些精心收藏的文化、歷史精品卻在歷史洪流中遭遇劇變。

圖5 展廳中呈現提耶爾的家居陳設。©2025 Musée du Louvre_Audrey Viger
圖6 1845年環球報插圖中的提耶爾珍寶室。©Musée du Louvre Julien Vidal

1871年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巴黎爆發公社起義。重掌權力的提耶爾對巴黎實施軍管,引發公社社員的激烈報復─他們指責提耶爾挪用公款購買藝術品。受名聲所累,提耶爾的珍品室和收藏品首當其衝地遭到巴黎公社的查抄、偷盜和損毀,他的私人寓所也被夷為平地。儘管他提前轉移、祕藏了部分小件藝術品,剩下的大部分家具、陳設則被查沒,先移至杜伊勒裡宮(Les Tuileries)後被公社成員付之一炬。事後警方曾展開調查,但歷史學者們依然未能從史料中找到詳實可靠的損失清單。

歷史的遺憾在於,我們如今甚至無法確認目錄中的「青釉瓷」究竟是宋代的汝窯、元代的鈞窯、明代的龍泉還是其他時代的某種青瓷。與藏品的版畫目錄對比後,不難看出那場浩劫中受損的中國藏品主要是單色釉瓷器和紅色漆器。儘管巴黎公社運動結束後,提耶爾獲得了補償,珍品室得到了幾乎一比一的復原。然而,被摧毀的藝術珍品卻已成為歷史的喟歎,是人類共同的悲劇。

正因歷經磨難,我們更加珍視眼前保留下來的藝術瑰寶。提耶爾的藏品於1881年被捐贈給羅浮宮。1884年,藝術史學家、提耶爾的忠實支持者夏爾.布朗(Charles Blanc,1831-1882)為這批收藏編輯了入藏圖錄。該收藏包括兩大部分:埃及和希臘的古代文物,以及文藝復興時期的各類藏品。亞洲藏品(以中國和日本為主)具體包括:17幅中國繪畫;15件中、日銅器;15件中、日掐絲琺瑯;30件瑪瑙、玉器雜項;11件木雕;23件牙雕;65件日本漆器;以及106件中、日瓷器(其中包括25只瓷瓶)。此次展覽的第二、三部分依次陳列了其中的藝術傑作。

圖7 元 龔開、任仁發〈駿骨權奇圖〉,圖為任仁發畫馬段落。攝影/王維。

提耶爾是法國最早一批中國繪畫的收藏者,被視為開風氣之先。他的中國卷軸、手卷、冊頁等十餘件中國繪畫收藏在他生前便已廣受認可。〈駿骨權奇圖〉(圖7)是本次展覽開篇展出之作,也是最早(1856)在法國有記載的中國繪畫之一。此卷是龔開(1221-1305)和任仁發(1254-1327)畫馬的罕見合卷,由道光朝監察御史韓榮光(1793-1860)提議合裱並納藏。展覽的第三部分,展示了多件清宮舊藏,其中有宮廷畫師姚文瀚為乾隆皇帝所繪的〈清明上河圖〉卷(圖8),畫卷長達4.31公尺,是宋代張擇端(1085-1145)名作的摹本,畫中不僅有乾隆帝親筆題詩,其子嘉慶帝也蓋有自己的御璽(圖9)。另一幅引得廣大參觀者流連忘返的,也是本次展覽的海報作品─賈全(1736-1795)的巨幅手卷〈下元水官圖〉(圖10)。

圖8 清 姚文瀚〈清明上河圖〉局部,羅浮宮藏。©GrandPalaisRmn (musée du Louvre). Mathieu Rabeau
圖9 〈清明上河圖〉現場陳設。©2025 Musée du Louvre_Audrey Viger
圖10 清 賈全〈下元水官圖〉局部,羅浮宮藏。©GrandPalaisRmn (musée du Louvre). Mathieu Rabeau

「這些書畫對於提耶爾的意義在於『再現中國』」,策展人克萊先生補充道,「他的繪畫收藏還包括了那些曾在中國遊歷過的西方人製作的版畫,我們在展覽中也大量呈現了這類作品。對提耶爾而言,它們同樣能夠見證『中國是什麼』。」

雖然本展區所展示的清宮作品的確切來源尚無法一一確認,但相關研究已揭示出一些重要線索。提耶爾投身於中國文化的研究之時,恰逢歐洲主流對中國抱持敵視與殖民式打壓抹黑的時期。他逆時代輿論潮流,展現了深遠的、具有前瞻性的歷史觀。他本人反對鴉片戰爭,並似乎刻意避免購買1860年圓明園被劫掠時流出的藝術品。有證據顯示,他曾出席夏爾─路易.迪潘上校(Charles-Louis Du Pin,1814-1868,參與劫掠圓明園的軍官)的拍賣會,但紀錄顯示他並未購入任何中國藝術品。根據夏爾.布朗的記載,他在撰寫提耶爾收藏圖錄的過程中,曾不少於五次求助於清朝駐法國使館的翻譯聯芳(1835-1927)。例如,後者翻譯並撰寫了清乾隆〈「三」字款御題詩冰梅紋掐絲琺瑯無當尊內膽〉(圖11)的描述文章。通過晚清的外交官員這條管道,清廷對提耶爾的收藏應是有所瞭解的。

圖11 清乾隆〈「三」字款御題詩冰梅紋掐絲琺瑯無當尊內膽〉,羅浮宮藏。攝影/王維。

瓷器是本次展覽的重要門類之一。展品不僅涵蓋了眾多雍正、乾隆時期的精品外銷五彩瓷與粉彩瓷,更囊括了極為珍貴的御製瓷器,如〈琺瑯彩花鳥詩文蒜頭瓶〉(圖12)和〈粉彩百子圖四方瓶〉(圖3)。同時,文房(圖13)、玉器、雜項(圖14)及仿古銅器等展品,亦充分體現了提耶爾在中國藝術品收藏方面的高雅品味,耐人尋味。

左:圖12 清乾隆〈洋彩花鳥詩文蒜頭瓶〉,羅浮宮藏。攝影/王維。
中:圖13 〈竹雕赤壁賦隨形筆筒〉,羅浮宮藏。©GrandPalaisRmn (musée du Louvre). Adrien Didierjean
右:圖14 17至18世紀〈壽山石羅漢像〉,羅浮宮藏。©GrandPalaisRmn (musée du Louvre) Adrien Didierjean

提耶爾有一個極為簡單的邏輯:他需要通過接觸實物來認識中國。1829年,因法國政治局勢突變,他在最後一分鐘取消了原定的中國之行,這成為他終身的遺憾。他用畢生的收藏來彌補這種遺憾。克萊先生說:「在從前,一件藝術品就是審美的物件,尤其對那些無法親自前往的人而言,它是認識『中國』唯一的途徑。而今天,早於網路、人工智慧時代,彩色攝影就改變了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然而,再豐富的媒介,也無法取代與一件藝術品的真實相遇,更無法替代旅行本身帶來的親身接觸與體驗。我將在北京休整一個月,我期待在胡同裡和北京人偶遇、閒聊;我渴望中國美食和搖滾音樂會。這些都是一部短影音、一部長紀錄片無法帶給我的滿足感。」

當記者談到與同為大館的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相比,羅浮宮的中國藝術展是否來得晚的問題時,克萊先生回答道:「時過境遷,時代背景已大不相同。羅浮宮現已認識到,對文化進行過於嚴格的劃分,有時會導致彼此間的隔離與割裂。事實上,文化之間的互動、流通與相互影響自古以來就從未間斷。因此,『跨文化性』已被確立為現任館長勞倫斯.德.卡爾(Laurence des Cars)任期的核心方向之一。」他還透露下一步的工作重心是研究、整理羅浮宮館藏的中國玉器(圖15)。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期待羅浮宮的第二場亞洲藝術大展的到來。

圖15 清〈青白玉松竹紋鳳耳蓋壺〉,羅浮宮藏。©2023 Musée du Louvre, dist. GrandPalaisRmn Michel Bourguet

中國情緣—提耶爾先生的收藏(Une passion chinoise—La collection de monsieur Thiers)

法國羅浮宮敘利館拿破崙圓廳│2025.05.14-08.25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94期〈法國羅浮宮首展中國祕藏「中國情緣」:專訪「中國情緣—提耶爾先生的收藏」策展人尚─巴蒂斯特.克萊〉,作者:王維。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王維( 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