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另類空間 Art in General 宣布重啟,延續實驗精神
紐約知名非營利展覽平台 Art in General(AIG)宣布將於 2025 年重啟,結束自疫情以來五年的停擺。消息一出,再度引發藝術界矚目,也讓外界重溫這一空間自 1981 年創立以來的獨特定位。
Art in General 由藝術家 Martin Weinstein 與 Teresa Liszka 在曼哈頓創辦,早期位於 Walker Street 的工業大樓。自成立起,便以扶植新銳藝術家為核心使命,藉由展覽、委託計畫、跨國駐地與公開活動,逐步成為紐約最具影響力的另類空間之一。1990 年推出的「Audio in the Elevator」計畫,將日常電梯轉化為展場,挑戰觀眾對展覽經驗的想像;2005 年啟動的「New Commissions Program」則長期支持藝術家創作新作,並拓展至國際群體。多年來,機構為超過兩千位藝術家提供首次紐約展覽,包括 Marina Abramović、Pipilotti Rist、Rirkrit Tiravanija、Glenn Ligon 等今日國際知名人物,也培養出多位後來成為重要館所領導的策展人,奠定其「孵化器」角色。
隨著房租高漲與資金壓力,AIG 曾於 2016 年搬至布魯克林,2020 年原計劃轉往新澤西,但最終因疫情重創與財務挑戰宣布關閉。當時不少藝術界人士惋惜,認為紐約失去了一處重要的另類文化場域。
此次重啟,AIG 採取更具彈性的策略,以 pop-up 展覽形式重返公眾視野,並在尋找長期空間之前保持流動性。首場展覽將於 8 月 22 日在 Soho 的 Yve Yang Gallery 舉行,並搭配義賣以籌募資金。參展名單涵蓋 Lee Bul、Josh Kline、Agnieszka Kurant、Heidi Lau、Davina Semo、黃炳(Wong Ping)、Xaviera Simmons 等國際藝術家,展現機構延續實驗與國際視野的方向。
領導層亦經歷調整。新任執行長為策展人翁笑雨(Xiaoyu Weng),她曾任職於多倫多安大略美術館、紐約古根漢美術館,目前亦為新加坡 Tanoto 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對於重啟,翁笑雨強調,AIG 的使命依舊是為新興與實驗藝術家提供可見度,並在市場壓力與政治審查之外創造空間。在藝術生態快速變化、機構運營不確定性加劇的時代,AIG 期望透過靈活展覽形式與跨界合作,延續其四十餘年來的實驗精神。
Art in General 的復出不僅標誌著機構本身的再生,也映照了紐約另類藝術場域在後疫情時代的韌性,以及另類空間如何在城市變遷與資本壓力下持續調整。

收支難平,美國畫廊Clearing宣布關閉
指標性畫廊Clearing於8月7日宣布關閉其紐約與洛杉磯的實體營運空間,創辦人奧利維耶・巴賓(Olivier Babin)證實此消息,並表示畫廊已「無法繼續」。Babin透露,高昂的營運成本和藝術交易的緊縮,使得經營了14年的畫廊難以繼續維持。
Babin指出,畫廊被「營運成本壓垮」,包括租金、運輸和藝術博覽會費用持續增加,而收入卻大幅下滑。更坦言在2023年藝術市場開始放緩之際將布魯克林的空間遷至曼哈頓更昂貴的地段,是一個「糟糕的賭注」。儘管在新冠疫情後的兩年裡,市場曾經復甦,但隨著新空間的啟用,熱潮迅速降溫。Babin感嘆:「再投入一分鐘或一塊錢,都沒有任何意義了」。
Clearing畫廊於2011年在布魯克林布希維克區成立,當時該區畫廊業興盛。作為藝術家出身的Babin,於2009年從法國移居美國,最初是為了藝術家駐地計畫。他將早期的畫廊展覽形容為一場冒險,「純粹的詩意,僅靠膠帶和橡皮筋維繫」。畫廊在14年的經營中舉辦了超過200場展覽,畫廊以社群為核心的策略以及與藝術家間的深厚個人關係,成功為哈羅德・安卡特(Harold Ancart)、卡爾文・馬庫斯(Calvin Marcus)、漢娜・利維(Hannah Levy)、瑪格麗特・胡繆(Marguerite Humeau)、胡瑪・芭芭(Huma Bhabha),以及莉莉・雷諾-德瓦爾(Lili Reynaud-Dewar)等知名藝術家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基礎。
Clearing在2012年擴展至布魯塞爾,並於2020年在洛杉磯開設據點。去年,布魯塞爾的舊分部已在重組後獨立營運。Babin回顧,經營畫廊從來都不是為了錢;儘管財務拮据,他仍將畫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甚至在12年間都住在租金管制公寓裡。
畫廊的最後一批展覽是在洛杉磯的亨利・柯橋德(Henry Curchod)和在紐約的可可・楊(Coco Young)個展。今年6月,Clearing 在巴塞爾一棟別墅內舉辦了一場名為「Maison Clearing」的快閃群展,展出46位藝術家的作品,被視為最後的放手一搏。Babin相信,經營過程中創造了文化、社會和人際價值,遠比金錢珍貴。

薩奇收藏背後重要推手Doris Lockhart去世
美國出生、英國當代藝術界具影響力的人物——查爾斯・薩奇(Charles Saatchi)的前妻多麗絲・洛克哈特(Doris Lockhart)以88歲高齡辭世。她被公認為1970、80年代英國當代藝術場景的變革先驅,在推動安迪・沃荷、賈斯珀・瓊斯等戰後美國藝術及「年輕英國藝術家」(YBAs)扮演關鍵角色。
洛克哈特出生於1937年,在廣告公司任職時與薩奇相識,並與他共同創立薩奇收藏。她將薩奇的收藏方向從漫畫轉向當代藝術,首購即是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的畫作。儘管外界一度稱其獨有眼光,而薩奇獨有資金,她則強調兩人分別具有慧眼與資本,且與薩奇有著「不可思議的默契」。
離婚後,洛克哈特持續獨立策展與收藏,支持達米恩・赫斯特等藝術家,並將收藏範圍擴展至建築模型與草圖手稿。她的遠見尤其體現在對於YBAs的率先肯定與接納。她將以其「不可思議的當代藝術鑑賞直覺」為業界緬懷稱頌。

2028年歐洲宣言展訂於葡萄牙科英布拉舉辦
歐洲宣言展(Manifesta)日前公布將於2028年在葡萄牙歷史名城科英布拉(Coimbra)舉辦第17屆展會,並受到科英布拉雙年展Anozero(由CAPC、科英布拉市政府和科英布拉大學聯合主辦)的邀請,共同打造一個合作展,這也是歐洲宣言展首度在葡萄牙舉辦。兩年一次的歐洲宣言展都會移師至不同的歐洲城市或地區舉辦,深入探討當地的文化、城市和環境背景,並與市民和社區攜手合作,重新構想在歐洲的生活、工作方式,以及共同的未來願景。
歐洲宣言展總監Hedwig Fijen表示:「宣言展透過與科英布拉雙年展Anozero合作,開啟了歐洲藝術和建築領域跨文化合作的新階段。由Anozero總監Carlos Antunes和Désirée Pedro所帶導的非凡舉措,體現了雙方對跨機構、跨領域合作的共同承諾。我們真誠期待他們的願景,並相信這種機構、社群、集體和藝術家之間的合作實踐不僅至關重要,而且很可能代表著藝術界的未來。」
科英布拉是13世紀科英布拉大學的所在地,該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此城市以其學術底蘊、悠久的中世紀歷史和卓越的建築遺產受到廣泛認可。此外,在藝術領域同樣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科英布拉造型藝術中心(CAPC)是葡萄牙最古老的當代藝術推廣機構,一直是該市文化生活的中心。科英布拉市長José Manuel Silva表示:「科英布拉懷著極大的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並在2028年迎來了第17屆歐洲宣言展。這將是這座城市和整個地區的一個真正變革性的時刻,使科英布拉能夠成為當代創作、批判性思維和歐洲對話的中心。宣言展將以蘇菲亞街(Rua da Sofia)為重點,強化我們對文化、公民參與、永續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承諾,這是市政府近年來持續不懈努力的成果。」

Anish Kapoor與綠色和平的「血紅抗議」震撼北海
八月盛夏,當歐洲正陷入第四波熱浪,北海海面上卻出現一幕震撼場景——在殼牌公司(Shell)的天然氣平台(Skiff gas platform)上,一幅面積達96平方公尺的巨幅紅色帆布正隨風翻舞。這不是能源企業的廣告,而是藝術與行動交織的抗議。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與英國當代藝術家安尼許.卡普爾(Anish Kapoor)攜手,在距諾福克海岸約45海里的化石燃料平台上,安裝作品《BUTCHERED》(意為「被屠殺」)。七名行動者登上海上設施,以高壓水槍向帆布噴灑混合海水、甜菜粉與食用級無毒染料的1,000公升紅色液體,營造出如鮮血般傾瀉的視覺效果。這是全球首次有藝術作品展出於仍在運作的化石燃料平台,象徵性強烈,立即引發國際關注。
卡普爾形容,《BUTCHERED》是一場「視覺的尖叫」,訴說地球在氣候變遷下的創傷。他批評,大型石油與天然氣企業長期將責任推給消費者,卻持續擴張油氣開採。綠色和平則指出,殼牌計畫開發多達700個新油氣田,恐排放出龐大碳排量,加劇全球暖化與極端天災。組織呼籲政府落實「污染者稅制」(Polluters Pay Pact),迫使能源巨頭支付環境代價,並支持受氣候衝擊最嚴重的社群。
殼牌方面則批評此舉「非法且危險」,強調抗議應依法進行。然而,綠色和平認為,唯有直接而醒目的行動,才能迫使世人正視化石燃料產業與氣候危機之間的血色聯繫。
當紅布在北海風浪中翻湧飄揚,這場抗議不僅是環保運動的激烈表態,也展現藝術作為公共議題催化劑的力量。藝術家與行動者共同將「血紅抗議」帶上能源平台,為全球氣候正義的論述留下鮮明篇章。

世界著名收藏家Christophe de Menil辭世,享壽92歲
克里斯多夫.德.曼尼爾(Christophe de Menil),為休斯頓美術館曼尼爾收藏館(Menil Collection)創辦人約翰與多米尼克.德.曼尼爾的長女,於2025年8月5日在紐約辭世,享壽92歲。身為藝壇豪門之一,她深受父母留下的藝術與文化使命影響,一生跨足時尚、劇場與藝術收藏,對美國當代文化發展留下深刻印記。
1933年出生於巴黎的克里斯多夫,1940年代隨父母移居美國休斯頓。成長於藝術與社會參與氛圍濃厚的家庭,使她早年便展現獨特氣質。青年時期,她以一襲查爾斯.詹姆斯(Charles James)訂製晚禮服登上社交舞台,成為當時得州上流社會的矚目人物。
在時尚領域,她自1980年代起為實驗劇場導演羅伯特.威爾森(Robert Wilson)設計服裝長達二十年,其中一件紅色絲質晚裝被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典藏。1984年,她推出個人服裝系列,亦獲時尚界肯定。
作為藝術收藏家,她於1990至1992年間三度入選《ARTnews》「全球200大收藏家」。她的收藏涵蓋勒內.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巴奈特.紐曼(Barnett Newman)、麥可.海瑟(Michael Heizer)等現代藝術巨擘作品。她也曾引薦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與父母相識,促使其作品進入曼尼爾收藏館典藏。克里斯多夫同時與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崔西亞.布朗(Trisha Brown)等藝術家保持密切交往。
晚年她長期受關節炎所苦,最終在紐約家中辭世。她的離去不僅是曼尼爾家族的重大損失,也令藝術與時尚界深感惋惜。克里斯多夫一生跨足時尚、劇場與藝術收藏,身兼社交名媛、創作者與收藏家,她留下的文化資產與影響力,將持續在藝術史中迴響。

紐約卡斯明畫廊將於今秋閉館,其核心團隊另立新牌Olney Gleason
紐約知名畫廊卡斯明(Kasmin Gallery)將於今年秋天正式閉館,結束自1989年以來長達35年的營運歷史。畫廊現任總裁Nick Olney與資深董事埃里克.格里森(Eric Gleason)宣布,將共同創立全新畫廊Olney Gleason,延續卡斯明畫廊的藝術家陣容與策展精神,並於曼哈頓切爾西設立旗艦空間,預計在秋季推出首展。
卡斯明畫廊由英國藝術經銷商之子保羅.卡斯明(Paul Kasmin)創立,最初落腳曼哈頓蘇活區,後遷至切爾西,逐步成為紐約藝壇的重要據點。35年間,畫廊舉辦超過350場展覽,代理逾百位藝術家與藝術家遺產,涵蓋20紀至當代的重要面向。例如畫廊曾於1963年舉辦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的首次個展,為其日後國際聲譽奠定基礎。卡斯明亦長期代表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雷諾爾.菲尼(Leonor Fini)、桃樂絲.坦寧(Dorothea Tanning),以及近年新加入的黛安娜.阿爾海迪(Diana al-Hadid)、凡妮莎.葛曼(Vanessa German),並於2024年獨家代理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傑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作品。

創辦人保羅.卡斯明於2020年逝世後,畫廊由核心團隊持續經營。Nick Olney表示,與格里森的合作早在卡斯明生前便已討論,這次轉型亦獲其遺產方全力支持。他強調:「我們的方向與保羅的願景一致,這是一個延續而非終結。」格里森則指出,在藝術市場快速變動的當下,新畫廊將回歸以藝術家為核心的策展模式,並視之為「前所未有的機會」。
據悉,約有25位藝術家與藝術家遺產將隨同轉入Olney Gleason,其中八成以上是在過去五年內與卡斯明建立合作。新畫廊的成立,不僅意味著對卡斯明遺產的尊重與承繼,也反映出紐約畫廊圈新一代領導者的崛起。隨著卡斯明的謝幕與Olney Gleason的啟航,外界關注其是否將在國際藝壇開啟另一波策展與經營的新局面。
